首页历史趣闻现代猪和古代猪长相有什么区别?

现代猪和古代猪长相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2-04-01 21:04:05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17657

今年是猪年,也到了十二生肖中的最后一位。其实我们现代猪的形象和古代猪的形象是十分不同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猪一般都是家猪,样子圆圆滚滚的,其实这些猪都是外来猪,并不是我们本地猪。中国的本地猪都已经快要灭绝了,而古代猪的长相则偏向于野猪,身体没那么胖,鼻子也会更长一些。不过对于人类来讲,猪肉毕竟是最常见的一种肉类,所以经过市场的选择,目前的家猪就是最合适的。那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古代的猪究竟是长什么样吧。

亲爱的小伙伴们,“走遍世界博物馆”给您拜年啦!

祝您猪年吉祥!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财源滚滚!

哈哈,本馆喧宾夺主了。今天真正要给您拜年的是这位(下图)——来自新石器时代的《猪纹陶钵》上的二师兄、猪猪河二(^_^)。

有请二师兄!(哐啋、哐啋、哐哐啋…)

(《猪纹陶钵》,新石器时代)

“Hello,大家过年好!我是来自距今约7000 年——5500 年前新石器时期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上的猪猪河二。嘻嘻,出生于河姆渡文化+二师兄的雅号,简称“河二”。

我现在定居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馆,是浙博最重要的典藏文物之一。虽然俺长得不怎么样,但是俺滴辈分高——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猪形象装饰的陶器。俺的大名叫《猪纹陶钵》,就是一个钵(容器)上用了俺的形象做装饰的意思。好啦,自我介绍先说到这儿,更多详情交给辰馆为大家做介绍。河二在此恭祝各位猪年大吉!万事如意!”

(已处理的猪纹饰效果)

古代的猪长什么样?

《猪纹陶钵》权威发布,有图有真相。

器名:猪纹陶钵;材质:黑陶;高11.7厘米,口径21.7×17.5厘米,底径17×13.5厘米;年代:新石器时期-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 年-5500 年);出土地:浙江余姚河姆渡。

《猪纹陶钵》是一件黑陶钵,因其上绘有猪纹饰(上图)而得名。该纹饰被认为是中国史前时期猪形象的典型代表。

(河姆渡,即河姆渡镇,现隶属浙江宁波市余姚县。因在河姆渡镇发现了新石器时期遗址而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已处理的猪纹饰效果)

《猪纹陶钵》:此钵长边两侧各阴刻了一只猪的形象。从图中可见此猪长嘴向前突出,双目圆睁,竖耳,高腿,短尾,鬃毛粗直,身上有圆形圈和草叶纹等装饰纹样。此刻它正蹒跚前行,似乎正在寻觅着食物。

新石器时期以前,人类多以采集、狩猎的方式获取食物,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逐渐开始对动物进行驯化,家畜的饲养也随之得以发展。而猪是人类最早开始驯养的家畜之一,从此陶钵上的猪纹饰可见其形象介于家猪与野猪之间,反应了野猪正在向家猪驯化的转变过程,也说明了当时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猪的饲养。

(原器物上的猪纹饰)

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史前先民不仅开始使用黏土烧制各种陶器,而且还能够在其上绘制不同类型的花纹装饰,如猪纹饰等。这些纹饰生动逼真极富神韵,反应了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在原始绘画艺术上熟练的技巧。这件精致的《猪纹陶钵》为后人研究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制作、原始绘画艺术以及猪的驯养过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实物信息,是河姆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物之一。

最后,来看这件《西晋越窑青瓷猪圈》。它的造型很简单,一个猪圈里养了两头猪,这件器物貌似跟我们今天的主题没啥大关系?嘿嘿,有关系!

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中,野猪经过驯化变成了家猪,家猪进而变成了财富的象征——哈哈,“家”是什么?

家是:一座“宀”里有多少“豕”(豕,音同“史”,意为“猪”)。

浙江可能是方言最多的一个省份,一共有88种方言。几乎是每隔一个市区就成了另外一种语言,别看大家都是一个省的人,但真的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浙江吴语人口占浙江省总人口的98%以上,除此之外还有闽南语、蛮话、客家语、畲家话、官话等方言,为什么浙江会有这么多方言呢?这就和当地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浙江的方言文化是如何壮大起来的,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浙江话怎么说,很难一言以蔽之。浙江方言之多,已经到了令浙江人自己都头大的地步。几个语言片区之间,往往就隔着一条小河小山。在普通话推广之前,人们从家里走出去几百米就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是常有的事。

不过,浙江各处的方言虽乱,种类其实不是很多。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和不少原因有关。今天的文章就带你一起分析浙江方言混乱的原因。

浙江方言多的第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因为此地移民众多,文化混杂型极高。

浙江大多数人口使用的语言,都属于吴语,具有吴语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发音范式。听上去纷繁复杂的浙江方言,很多情况下只是因为语速、语调和用词的不同才显得不一样。

如果用书面语记录,则浙江大量的方言就会被归并,划入各个方言片区。易懂如嘉兴话,复杂如台州话,都可以被认为是停留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种语言。

什么?!居然都是吴语吗?

能够和吴语区分的,是南方的闽语和西北方的徽语。

全浙江有100多万人使用闽语,基本都集中在浙江南方的一些县市,在文化上更容易受到福建的影响。这些人和浙北的文化传统并不互通,算是浙江内部自成一体的群体。

浙江西侧的千岛湖附近,则分布着大量徽语人口。此地在早期历史上就划归徽州管辖,和徽州文化过从甚密。一直到了北宋将其划入建德路,才开始和浙江有了更多接触。

但是由于多年来对千岛湖的开发,和划归杭州以后的文化辐射作用,徽语和吴语之间的区别也正在减弱。

从南方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和畲[shē]话也是古代浙江语言现象的一支。不过由于人数比较少,这些语言都很难作为浙江文化的主流出现。不过在浙江南部,这些方言仍然很有活力,体现着江南地区少有的多民族特征。

和周围省份的交界处,出现徽语、闽语并不稀奇,令人称奇的是浙江还有大量北方官话的方言岛。尤其是在宋朝南迁之后,不断有来自中原、华北、中部的移民进入,这些人后来就变成了浙江方言的特例。

浙江省境内的官话分布在西北部跟安徽省交界的一些地区,其中以河南移民官话为最多,湖北移民官话次之。这些移民大多来自太平天国后的迁移入浙的人口,在吴语的包围中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解放战争中随解放军南下的河北、山东人也很多,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鲜明的北方语言特征。

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的经济活力吸引了很多内陆人。由于务工者往往聚集,在浙江的大城市里就经常出现一些奇特的语言区,比如重庆话、东北话,在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都在逐渐形成气候。

江浙之地,在南宋南迁以前,都不算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这背后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浙江的地形地貌上。浙江省的多山毋庸多言,山地丘陵占浙江总面积的70%。

天台山、天目山、雁荡山等众多山脉分布全省,海拔一般在200-1000米,也就是江南丘陵地形最好的写照。

全省的西部和南部丘陵海拔逐渐走高,在和安徽、江西、福建等的交界处,山势最高,地形也最复杂。山势的阻隔,让浙江西侧和南侧的交通运输非常不便。

不论是人还是货物,古代想在这个地区完成流通都并不容易。因山地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语言也在限定的区域内自行发展,很难形成混杂。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被群山围困、极为封闭的温州贡献了中国人闻之色变的“魔鬼语言”。不过,温州话本质上仍然属于吴语的一支,不是单独进化出来的语言。

虽然用词和整个汉语世界都有区别,但在句式和语法上仍然能够用其他吴语作为底板去转译。比起美军使用的那些独立发展的印第安土话来,温州话的加密程度仍然不够好。

相对来说,浙江东北部的大平原地带,因地势平坦温和,语言的互通程度就很高。浙北平原区的语言特征基本属于太湖片的吴语,和隔壁江苏的苏州、无锡等地差别不大。这里可以说是吴语区最大的统一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东北部的宁绍平原也是如此,但是因为距离浙北有一段距离,因此发展出了口气更硬的方言。不过只要仔细听,双方还是能互相听懂的。

由于太湖和杭州湾的阻隔

这一核心区又可分为:

苏锡常/杭嘉湖/宁绍,三部分

除了山峰阻隔以外,浙江的水系条件也注定了此地难以诞生一门大一统语言。

浙江的水系大多短促狭小,流域面积也十分有限。尽管有钱塘江和瓯江等比较长大河大江,但比起西部和北方动辄几百公里的巨大河流,浙江的水系还是比较短的。

浙江除了北部多平原外

大部分地区遍布山地,河流亦相对短促

水系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常巨大。因兴修水利、沿河上下游交通而形成的共同记忆,对于文化的统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漫长而笔直的尼罗河,在北非很早就帮助埃及人完成了国家统一的认同感;北方的黄河在经过了黄土高原的中下游,也形成了一个文化语言相对统一的北方共同体。

短的河流覆盖区域有限,沿岸因这条河流而凝聚起来的人口也就有限。浙江的方言统一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山水复杂,让浙江的方言互通受到了影响,就更别提密布浙江附近的海岛和水上渔民的语言有多难统一了。

比较著名的浙江方言小语种是九姓渔民方言。这一族群世代捕鱼为生,主要分布在新安江、衢江的上游和富春江的下游。

与世隔绝的船上生活让他们发展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语言系统。尽管使用的人不多,但给多姿多彩的浙江方言又增添了一分色彩。

扁平管理,中心缺乏

一个地区的语言想要统一,拥有一个长期的绝对核心是必要条件之一。由于某一个中心的文化高地现象,让周围的地区高山仰止,这是人类在追求文化统一的时候的必然逻辑。

粤语以广府话为标准、川语以成都话为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都是这个逻辑的产物。

但是浙江不具备这个条件。浙江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中心不明省份,没有某一种方言特别“时尚”,以至于让所有人都去模仿。

春秋战国时的越国政治中心在绍兴,吴国则定都苏州,这两座城市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两大中心。

但两者的方言并不绝对相同,在中间地带不断争夺追随者的过程也就是语言融合的过程,但始终未能彻底完成。

春秋战国时代的苏锡常与杭嘉湖之争

汉直到魏晋,吴越的政治中心又跑到了南京。此处不仅在文化上更趋近安徽,对浙江的控制力更是相当有限。此时即使是浙江北部,人口也稀疏有限,无法形成语言上强有力的推广。

等到了浙北人口繁密的宋朝,浙江的行政中心一度稳定在杭州。但很快又被分拆成东西两路,由杭州和绍兴分别统辖,浙东北的方言从此和杭嘉湖一带产生了区别。

南宋行政上被拆分的两浙

等到了两者复合,杭州的上层语言又变成了河南官话,始终难以积淀出一个绝对强势的口音。

独树一帜的杭州小片

并不是无本之木

至于浙西和浙南,由于山林密布,始终没有参与政治游戏的资本;争夺控制权的帝王将相也往往对此处兴趣缺缺。

这里的语言形态减少了外部的干扰,最终反而沉淀出了很强的本土文化认同感。这种天高皇帝远的文化自信心,在整个东南沿海都并不少见。

到了明清两代,统治者都在打天下时吃了江南士人的亏,于是干脆把苏杭二府分开划分到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当中。

杭州终于成为了浙江的绝对核心。

可此时浙江的吴语区已经基本固定,外界移民也在干扰单纯的吴语辐射力,才让今天的浙江方言保留着原始多彩的样貌。

虽然方言种类繁多、外地人听来晕头转向,但浙江方言其实也没有人们想得这么恐怖。吴语在浙江的统治地位却始终无法动摇。

即使是南宋时期随赵构南下的大批操河南话的官僚,也只是在杭州留下了北方话的印迹,杭州话的吴语特征始终没有被取代。浙江吴语的生命力可见一斑。

但进入现代以后,这个强省的语言会走上一条怎样的道路,仍然难以预料。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中国哪里的牛肉面最好吃?为什么西北的牛肉面更出名? 聊斋志异里面的狐狸精为何总喜欢不得志的穷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