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皇帝为什么自称“朕”?古代皇帝自称还有哪些叫法?

皇帝为什么自称“朕”?古代皇帝自称还有哪些叫法?

时间2022-04-01 21:02:44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28815

皇帝自称“朕”是秦始皇开的头,当时丞相李斯建议设立一个皇帝的第一人称,秦始皇就选择了“朕”这个字。此后普通人也是不能随意用“朕”,只有皇帝才能说。不过“朕”多半是用在书面化的自称,皇帝平时还是用“孤”、“吾”等比较多。其实各个朝代,皇帝的自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想在称谓上做些改动并不算什么难事。那其他朝代的皇帝,喜欢用什么自称呢?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个问题。

自从秦始皇把“朕”这个字私有化后,“朕”成了皇帝独有的字,谁还敢自称“朕”就是造反,那么是不是从秦始皇开始所有的皇帝都自称“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多皇帝是不自称“朕”的。

秦汉时期:书面须称“朕”,口头可用“吾”

秦始皇虽然把“朕”变成皇帝私有的字,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用“朕”称呼自己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卢生等人逃亡后,秦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在这里,秦始皇自称为“吾”、“我”,并不自称“朕”。

同样,汉承秦制,汉朝的皇帝称呼自己也很随意,《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问群臣:“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众人不能回答。汉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但在重要的场合皇帝还是自称“朕”的,比如:《史记·孝文本纪》载汉文帝即位诏书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吾”的情况增多

进入三国时期,乃至此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自称“吾”的情况比秦汉时期更为增多。具体表现,一是皇帝在口语中自称“吾”的例子更加常见,二是某些皇帝在诏书、敕令中也自称“吾”而不自称“朕”。如《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遗诏敕太子刘禅:“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同时,对在身边的鲁王刘永说:“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但曹丕就比较皮了。他不按汉朝的牌理出牌,不但在口头语里面自称“吾”,在有些诏书里也自称“吾”而不自称“朕”。《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载曹丕《癸酉诏》曰:“昔太山之哭者,以为苛政甚于猛虎,吾备儒者之风,服圣人之遗教,岂可以目玩其辞,行违其诫者哉?广议轻刑,以惠百姓。”

唐宋时期:用“朕”的情况增多

到了唐宋时期,皇帝自称“吾”、“我”的情况开始显著减少,不但在正式书面文件中自称“朕”,而且口语里面自称“朕”的情况也十分普遍。但即使如此,皇帝在口语里自称“吾”、“我”的情况也还是大量存在。《新唐书·刘文静传》,唐高祖对刘文静说:“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旧唐书·高丽传》,李勣请求用高丽俘虏随军效力,唐太宗曰:“谁不欲尔之力,尔家悉在加尸,尔为吾战,彼将为戮矣!破一家之妻子,求一人之力用,吾不忍也!”

《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宋太祖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宋史·寇准传》,宋太宗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宋太宗闻之不悦,召寇准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元明时期:主要用“朕”,偶尔用“吾”、“我”

《元史·世祖纪》,有回回因饮食习惯与他人发生纠纷,元世祖忽必烈曰:“彼吾奴也,饮食敢不随我朝乎?”《元史·后妃传》,元军灭宋,元世祖举行大宴,众皆欢喜,唯察必皇后不乐。元世祖问道:“我今平江南,自此不用兵甲,众人皆喜,尔独不乐,何耶?”

《明史·刘基传》,明太祖朱元璋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刘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太祖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清朝时期:皇帝基本是都自称朕

到了清朝,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达到顶峰,皇权空前加强,皇帝开始在无论是生活还是诏书中都自称“朕”,皇帝自称“朕”,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用语,是君主至高权威的象征。这反映了清朝皇权达到巅峰,再也没人能够挑战皇权了。

最后总结,中国的皇帝实际上在大多数时间是不自称朕的,因此除了清宫剧里皇帝自称朕之外,大多数电视剧拍的并不符合史实。

说到“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句话想必大家都还是挺说过的吧,这句话也挺有意思的,感觉很神秘,但是仔细的分析的话会发现这段话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具体是什么道理也说不上来,所以这句“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出现“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首先我们还是来说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句话的意思吧,其实从字面的意思来分析的话,也挺简单的,就是年纪大了的人不要看《三国演义》了,而且年纪小的小伙伴就不要看《水浒传》了,这里的三国和水浒特指的小说哦,并不是历史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样的说法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我们先看一句老话,大家应该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叫君子有三戒,是我们的孔圣人孔子说的,其原文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大致的意思就是:“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那么这个“老不看三国”大家应该清楚了,其实就是指的等到年老了,血气已经非常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那么这和看《三国演义》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关系就大了啊。《三国演义》给我们的感觉大家应该知道吧,明争暗斗,快意恩仇,阴谋,阳谋,战场厮杀,建功立业,而且这些武将谋士们各个年级轻轻就走上人生巅峰,马超19岁大破曹军,刘备年纪大28岁也开始打天下了,再反观曹营的众武将谋士,那个不是从小就功成名就的,再看看自己年老的身体,看得演义里面桃园结义,关羽败走麦城,无不激动叹息,多么想自己也参与到这些战争中去啊,由于演义实在太过于热血,年纪大的你身体已经不允许了,强行要来耍几个大刀,那不是要了老命?所以更加精彩的七进七出,过五关斩六将,战三英就不要再去看了,徒增叹息啊,气血已经衰弱,切记有其他大的念想了。

最后再看看“少不看水浒”又是什么意思吧,其实上面孔子也说了,那就是身体才成熟血气方刚的要戒除与别人争斗,这个和《水浒传》里面的草寇精神就相悖了,大家也知道的话说都是梁山好汉,但是仔细研究,那位不是土匪恶霸,谁手上没有一两条人命呢?江湖义气用得好了那就是好,用不不好了打架斗殴也要搞什么江湖义气吗?年轻人本就好冲动,如果看水浒看多了,难免有时候会学学里面的一些情节了,如果这样的话还是非常可怕的呀。小编小时候看了那个圣斗士,就学会了天马流星拳打了一波高年级的学哥,然后结果可想而知了吧,啊哈哈。所以这个还是很需要警醒的。

总结,看到最后想必大家都清楚了,这个“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为什么会这么说吧,其实就是一种老年迟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奈和年少时的冲动和无知了。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古代盐为什么那么重要?不仅是调味料更是政府的经济命脉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