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代窗户是用什么做的?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古代窗户是用什么做的?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时间2022-04-01 20:59:55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7931

其实古代人在冬天还是非常艰苦的,没有玻璃做的窗子到了晚上还透风,可能发明纸张以后情况就有所改善了,但在这之前古人的窗子都是用什么做的呢?其实古代的窗子也不会都长一个样子,我们看到那种格子很多的窗户一般不会放在最外面,外面的门和窗基本都是实心。而且用来糊窗子的东西也非常麻烦,更重要的是不牢固,一阵大风可能就白糊了。那古人究竟用什么办法过冬呢?千万别就此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今天的窗户全都装玻璃,但这是非常近的事。如果年纪大一点的朋友还会记得,农村的窗户,基本上都是用薄纸糊的。似乎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纸是汉代发明的,到现在不过两千多年历史,可在房屋上开窗户的历史可太久远了,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那么,在纸发明之前,窗户上都糊什么呢?难道大敞着?其实,这要分情况讨论。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的房屋还很简陋,就像个帐篷。在下面开门的同时,只是在最顶上开一个小洞,一来透气,二来冒烟。这就是最早的“窗”。

图据西安半坡博物馆志愿者队

现在的“窗”字,还保留了原始的意思。“窗”是由“穴”和“囱”组成的。现在我们还管烟道叫“烟囱”。而苏州一带,仍然管烟道叫“窗”。所以,“窗”和烟“囱”本来是一回事。而且囱(cong)和窗(chuang)的发音,在上古是完全一样的。

这种原始的住宅形式,在今天很多少数民族还保持着。例如鄂伦春人的住宅,就是用桦木和桦树皮、兽皮搭成一座帐篷似的房子,顶上开洞,就是原始的“窗”或“囱”。这个洞透气、出烟,当然不需要糊任何东西。冷吗?当然冷。那怎么办?要么烧火,要么忍着。

鄂伦春人住宅

今天仓库、牢房也有类似的结构,不开大窗,只是上面有一个装着栅栏的透气孔。不过,这种住宅毕竟是比较原始的,很快,人们就修建起高大的住宅,从汉代流传下来的陶楼模型可以看出,汉代的窗户,和今天的比例就差不多了。

汉代陶楼,和今天比例相似的窗户

从上图密集的窗棂来看,汉代的窗户,自然也是要糊东西的。当然,窗子上糊什么,这在贵族就不叫个事,人家有钱,装什么都可以。一是可以用宝石。《世说新语》里说晋武帝的房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这时候纸已经发明,但人家仍然用琉璃来装窗户,比今天的玻璃贵多了。

不过,晋武帝毕竟是一国之君,其实,用来放在窗户上挡风的材料有很多。根据陈启新先生《糊窗纸史考》,有如下几种:

二是可以用云母。云母为天然矿产, 揭成薄片是透明的,古人用来装在窗户上。这也只能用于富贵之家。

云母

梁简文帝《谢惠屏风启》称: “云母之窗,惭其丽色;琉璃之扇,愧其含影。”三是贝壳,有一种窗贝,即海月,贝壳近似圆形, 极扁平, 薄而透明,古人嵌在门窗上,可以透光。《昭明文选》有郭璞《江赋》: “ 玉姚海月, 土肉石华。”这种东西虽然也不便宜,但比起宝石来算是容易得的了。

海月

四是骨胶制品。羊角熬胶,做成透明薄片,如鱼枕明角,鱼类头部软骨、鳞甲或鳃盖刮去不透明物,浸蒸压平后,可以镶在小窗上。今天的老宅子,还保留着一种叫“明瓦”的东西,镶在窗户上,可以透光。这种明瓦,材料各不一样,北方没有贝壳,就用云母磨成薄片;南方有用贝壳的,也有把羊角熬成胶,做成透明薄片的。明代南京有一条街叫“明瓦廊”,就是专门生产羊角胶片明瓦的地方。

无论明瓦,还是海月、云母、琉璃宝石,都不可能做成太大的一块,所以古代窗户的窗棂特别密,以便一小块一小块地安上去。今天玻璃都是整块整块的,窗棂就消失了。上面这些东西,保暖效果和今天的玻璃差不多,甚至有过之。但是,关键是: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得起的!

普通百姓一般用这么几种东西:一是用竹和草。老百姓就拿竹草编成帘子,挂在窗子上。所以古诗里经常出现“蓬窗”的字样,可是,这种蓬窗不透光,房间里黑糊糊的,所以有一个说法叫“不欺暗室”。二是用木板。现在很多江南的窗户还是这样,白天把窗板支起来,晚上放下来。当然,支起来,房间里会冷;放下来,房间里会黑。三是用牛羊尿泡。这是在网友留言里得知的,应该盛行于西北地区。

至于纸发明之前有没有用布糊窗的?说也奇怪,按理说应该有,但小编没有找到有力的材料。只有直接用窗帘,就是不在窗户上安东西,通过在窗户后挂帘子的方法挡风。比如石虎《邺中记》: “太武殿西有昆华殿……辄开大窗皆绛纱幌。”然而,这也是有钱人家的做派了。

可见,普通人家的日子,无论是原始社会的什么都不糊,还是蓬草、木板,保温效果都很差,在冬天实在是不好过的。其实,用纸糊窗户的习惯,也不是从汉朝纸一出现就有的。这是到了唐宋,从上层社会流行开来的。在没有纸糊窗户的时代,大家是各显神通,五花八门的材料全都用上了。

故宫,明清两朝的皇宫,虽然是我国的一个名片建筑,很多人都慕名前来,但是关于故宫却总是流传着很多让人根本想不通,或者总是难免会多想的事情,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这里毕竟真实住过人,也真实死过人。故宫在每天早晨开门的时候,都会要大喊几声,这是为什么?工作人员给出过怎样的解释,人们又为什么还是会多想呢?

1.因为有恶鬼。

我们从小听鬼故事,相信鬼的存在,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家信因果,讲六道轮回,六道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说的是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就是说,除了我们人道以外,还有五个不同的生物存在,他们是与我们共存的,人们虽看不见他们,却是要尊重的。

饿鬼道离人最近,那些心有不甘的,有冤屈的,有仇恨的人死后都堕入饿鬼道,游走在人间,伺机报复。他们喜阴,一般夜里出来任意活动,白天就躲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故宫早上开门前大声吆喝,是给来不及躲避的恶鬼们一些时间,告诉他们:“有人来了,请让一让吧!”关于这种说法,应该是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吧。

2.因为有小动物。

大门可以关住人,却关不住会打洞的老鼠啊,黄鼠狼啊等小动物,更不用说能飞檐走壁的猫了。这些小动物,在几百年间维持着生态平衡,与古老的宫殿同在。

故宫早上开门前吆喝几声,是让里面的小动物听到动静快点躲起来,免得小动物受到惊吓,反过来伤人。

这两种说法,哪一个是真实的呢?我们也不得而知,几百年前立下的规矩,自有它的道理。

而今的故宫仍然沿袭这一做法,多半是出于一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保护的文化遗产,不只是宫殿,还有跟宫殿同在的历史、人文和规矩。

3.其他解释

有一种说法是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规矩,传说修建故宫的时候有很多工人劳累过度,当场死亡,古人认为这些人的灵魂还都是留在这里的,出于尊敬也是希望这些人不要缠着活着的人,所以每次开门的时候都要大喊几声意思就是打扰各位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的时候宫女和太监会在门后私会,因为他们都是多人住在一起,所以经常会找个地方私会,开门的人大喊一声就是提醒他们,以免大早上撞到他们,那样是很晦气的。实际上关于这个的说法那就多了去了,还有人说喊一声是提醒不干净的东西。其实这个规矩的来历在史书上根本没有记载,只是一代传一代将这个规矩保留了下来。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故宫博物院
香草女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揭秘历史上香草女人的意思 二战期间最著名的5艘战列舰,日本的就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