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要学驴叫?《世说新语》中曹丕学驴叫有什么原因?
在《世说新语》当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曹魏的一名重臣,深受曹操喜爱和信任,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他去世之后,曹丕带着众臣在王粲的墓前学驴叫。这就很让人惊奇了,现在看来学驴叫应该算是一件比较侮辱人的事情,为什么当时曹丕还带头学驴叫?驴与王粲有什么关系?曹丕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曹丕学驴叫的这个故事记载于《世说新语》中。《世说新语•伤逝》中记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至于曹丕为何在葬礼上学驴叫送别王粲,以史为鉴先从王粲的故事说起,了解了王粲,就知道曹丕为何要以士子的身份做出如此惊人之举了。
1.王粲文学成就极高
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是当时仅次于三曹(曹操、曹植,曹丕)的一流文学高手。而建安七子中王粲的文学水平也高于他人。
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比其他六人要强。王粲一度被人和曹植并称“曹王”,可见其才华横溢。
2.深得曹操信任
王粲小时候被大文豪蔡邕赏识,王粲登门来拜访的时候倒履相迎,还对宾客说自认不如王粲,给王粲造足了声势。后来天下大乱,身材瘦弱的王粲投奔身高八尺的刘表,刘表是个外貌党,对王粲不够重视。结果等刘表死后,王粲带头劝说刘表儿子刘琮投降,曹操占据荆州后就任命王粲给自己当秘书“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后来曹操觉的王粲不仅文化水平高,而且在大局观上也很厉害,于是又任命王粲为军谋祭酒,参赞军事。要知道军师祭酒这一职位可是曹操给爱将郭嘉留的,军谋祭酒虽然不比军师祭酒,也算是王粲从一个文人过渡到了军事参谋上,这标志着曹操对他的信任进一步加深。等到曹操成了魏王,建立了魏国,又任命王粲为侍中。
经常关注以史为鉴的都知道,三国时期不论是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这几个官职都是直接接触曹操的,非曹操亲信不可担任,可见王粲深受曹操信任。
3.保持中立不站队
在曹操手下办事,涉及到世子之争的时候,不论你站曹丕还是站曹植都会有很大的风险。杨修就是站错队没有及时抽身的最惨痛的案例。王粲却非常的聪明,无论是和曹丕还是和曹植关系,都以文会友,不远离也不太接近,相处的恰到好处。
曹丕和曹植,一来是因为文采,二来是因为王粲不趋炎附势,对王灿更是敬重。而王粲死后,曹丕带头在葬礼上学驴叫,曹植也为王粲写了诗文以示祭奠。可以看出王粲当时的地位。
4.很可能还有瘟疫的原因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跟着曹操征吴。二十二年春,在半道病卒,时年四十一岁。以史为鉴之前写过,建安22年发生了大瘟疫,建安七子之中,除了孔融被杀,阮瑀早逝,其余五人全部丧命于这场瘟疫。
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也死于建安22年的瘟疫。曹植在文章中也说:“(建安22年)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瘟疫的恐惧让大家兔死狐悲,做出一点出格的举动也可以理解。
好了,我们看了这四大背景原因,我们再来分析曹丕为何要带领大家学驴叫。
首先,曹丕当时还不是世子,他需要给别人做出礼贤下士尊敬贤者的这样一个态度,有利于自己世子的位置。另外曹丕自己带头学驴叫,还要看看谁跟着学,谁不跟着学,就可以得出那些人是自己的铁杆亲信,那些人还要发展一下。
其次,曹丕和王粲私人关系的确比较融洽,在朋友的葬礼上面对早逝的朋友作出这样的举动也不足为怪。
第三,魏晋风骨,初现端倪。比起竹林七贤的各种放纵,在魏国时期文人只是通过喜欢驴学驴叫来表达自己的独特。
第四,兔死狐悲。建安22年的大瘟疫对活着的人影响很大,像王粲这种贵族都避免不了瘟疫,曹丕估计也一度有了兔死狐悲的伤感。放纵一下自己的感情,也无可厚非。
以上四个原因恐怕就是曹丕带头学驴叫祭奠王粲的原因了。
一提到李白,很多人眼中的他都是一个飘然若仙的样子,或许也是一个狂放不羁的狂人。李白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其中有一个“贵妃研墨”,说的是李白的竟然要求杨贵妃为自己研墨,自己才肯写诗。这样的面子实在是大,也的确能够体现出李白的狂放,甚至算是“狂妄”了。不过细想之下,这件事情究竟有没有可能真实发生过?
1.李白的狂
李白的名字,是两个最简单的字,但是合在一起,却让人拥有了无限的遐想。很多人对于李白的评价,都逃不开一个“狂”字,但是这个狂又与一般意义上的狂不一样,是带着一种羡慕、钦佩、心向往之的评价。最能够体现这一点的,大概莫过于他的小迷弟杜甫的那一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了。
实际上,李白只不过是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直接表露了出来而已,他不仅狂,有的时候也是很“狗腿”的,“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的话他也写得出来,但是却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爱喝酒,爱写诗,但是最爱的还是做官,只可惜,诗有了,酒有了,偏偏总是不得重用。原因很简单,他很会写诗,但不会做官。
2.贵妃研墨的故事
李白有非常著名的三首《清平调》,都是写的杨贵妃,据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所谓供奉翰林,听起来似乎挺高大上的,实际上也就是皇帝文艺游赏的时候,需要有一群人陪侍,这些人是御用的文人、术士,而并非是与官员一样参与政治,说白了,李白当时只负责在诗文方面取悦皇帝,并非是能够参与国家大事的官员。
据说,当时的李白还在醒酒的过程中,醉醺醺的,要让高力士给自己脱靴,杨贵妃为自己研墨,这才终于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清平调》三首,将牡丹与杨贵妃写在一起,让杨贵妃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颇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喜爱。
3.故事的真实性
说实在的,如果你是杨贵妃,有一个虽然有才华但是地位不高的人让你给他研墨,你会愿意吗?杨贵妃处处养尊处优,又一直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就算杨贵妃愿意,李隆基也不会许可的,这可是他最爱的妃子,哪能去给别人研墨,这不是开玩笑吗?不,开玩笑也不能这样开。
所以,为了体现出李白的才学和狂放,后世也算是绞尽脑汁给他的生平事迹添油加醋,我们当做一个故事看过也就罢了,李白一心做官,又怎么会做这样可能让自己被打回原形的事情呢?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