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如果刘邦不杀韩信派他去攻打匈奴那还需要和亲么?

如果刘邦不杀韩信派他去攻打匈奴那还需要和亲么?

时间2022-04-01 20:48:31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6019

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是一直搞不定匈奴那边,所以只能和亲了事。但是派过去的公主基本上也没什么好日子过,双方之间的信任问题也没解决多少。如果当年刘邦不杀韩信,派他去攻打匈奴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就不需要什么和亲了,韩信的军事能力当时已经达到了最强。但是刘邦却非常忌惮韩信,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是绝不会允许存在一个会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人,所以韩信也是死的比较冤。

韩信不死,汉朝绝对不需要和匈奴和亲。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汉朝初年在经过楚汉相争后,无论军队人数,还是财力物力都非常有限。就算韩信再能打,军队人数不足,财力物力有限,韩信也把匈奴拿不下来啊。

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第一,韩信说“多多益善”,当时是说给刘邦听的,是有他的个人目的的(目的就是向刘邦要兵权)。事实上,韩信打仗,主要以奇谋为主,包括“背水一战”“暗度陈仓”“四面楚歌”等等,都是以谋略取胜。他从来没有依靠“多多益善”打过仗,因此对军队人数没有特别的要求。

刘邦当时领兵去匈奴打仗,之所以被冒顿围困在白登山上,明显就是谋略不足,才轻率冒进,上了冒顿的当。而并非是人力财力不足。如果是韩信带兵前往打仗,绝对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有人说,不对啊,陈平不是跟随刘邦前往打仗吗?陈平是很有谋略的人啊。但是,我们仔细看陈平一生出的那些计策,都主要是教刘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很少有军事方面的。就算是军事方面的,最后也是战略布局,没有具体战术打法的。因此,陈平虽然跟随刘邦,其实在战术指挥上没有什么帮助。再加上陈平这个人,一向比较听刘邦的话,刘邦又一直认为自己很能打仗。因此,陈平不能也不会提出异议。就算提出来了,刘邦也不会听他的。

第二,如果韩信不死,汉朝初年无论财力、人力还是军队,都不会那么弱。

韩信不死的前提是韩信不造反,同时刘邦又不猜忌韩信。只要这两个条件同时达到,刘邦剪灭异姓诸侯王的内部战争,就不会打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当时造反的异姓诸侯王的情况。

燕王臧荼造反,是因为他是韩信的旧部。因为刘邦处置韩信(把韩信抓到京城,降为淮阴侯)后,他听说刘邦在打击韩信的旧部,才吓得造反。赵相陈豨造反,也是因为陈豨是韩信的旧部,再加上韩信撺掇他,他才造反。后来的燕王卢绾,本来和刘邦亲如兄弟,后来也是吓着了,然后造反。

刘邦在攻打陈豨的时候,梁王彭越又吓着了,不敢随刘邦出兵,也不愿随刘邦出兵。结果刘邦生气抓到他,把他废为庶民。然后吕后又骗他,把他杀掉。这一下,淮南王英布吓住了,才举兵造反。于是刘邦提兵和英布作战,杀死英布,但自己也受了重伤。

可以说,除了韩王信,所有造反的诸侯,都与处置韩信杀韩信有关。就算是韩王信,也是因为刘邦不放心他,对他移镇,才让他造反。而对韩王信的移镇,对韩信的移镇,也是造成后来韩信不满而蠢蠢欲动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种剪灭诸侯王的内部战争,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军队的人数和战斗力也大为受损,因此在与匈奴比拼中,才不占优势。

第三,如果韩信不死,不但不用刘邦出马,甚至不用韩信出马,就能解决匈奴的问题。

当时在边关对抗匈奴的,主要是韩王信、燕王臧荼、赵王张耳(包括赵相陈豨)。唯一和匈奴打过的,是韩王信。韩王信打不赢匈奴,多次向刘邦求救,因此造成刘邦怀疑他,对他移镇。

虽说韩王信打不赢,但有各种因素:一是韩王信是偏师,兵力有限。二是韩王信并没有真的抗击,毕竟是他的部队,他怕把军队打完了,自己成光杆司令。三是刘邦不信任他,他在试探刘邦。

总之,如果当时刘邦找到一条好的机制,既可以节制边将,又把兵马交给他们调度,打匈奴,未必打不赢。毕竟在战国末期到秦朝的时候,匈奴遭受了李牧、蒙恬等将领的沉重打击,根本没有缓过气了。刘邦只要学习战国后期和秦朝的经验(而且已经不用修万里长城,秦朝前人栽树,他只需要后人乘凉就是了),要对付匈奴,其实并不是个困难的事情。

太监虽然是皇帝的贴身管家,但有些朝代太监的权利已经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如果这些太监心怀不轨的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会是非常大的伤害。所以限制太监的权利,就成了后面每位皇帝应该思考的问题。那到了清朝太监的职权发生了哪些改变呢?权位最高的太监也就相当于是个三品官,所以他再厉害前有也有两位能限制他的人,而且严格的等级制度也是让太监不敢肆意妄为。

太监,一种伴随封建君主制出现的特殊群体,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虽然经过影视剧的普及,但是大多数人对太监的定位依然模糊,这篇稿子将从等级和俸禄来看太监。

在清朝皇宫,除了皇帝自家人外,一切可以住在里面的男性都是太监,太监的职务很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太后、皇帝、皇后、妃子身边的太监;一类是其他各处的太监。不论是哪一类太监,都有严格的等级,大致可以分为总管、首领、一般太监。在太后、皇帝和皇后身边的太监都有总管和首领,而妃子身边的太监只有首领。

清朝太监的最高品级是三品,可是从李莲英开始,开了赏二品顶戴的先例,后来溥仪身边的大总管张谦和也得到这个荣誉。另一类太监,最高的是敬事房的三品花翎都领侍。他统管皇宫四十八个太监,下面还有九堂总管,官职三品到五品不等。再往下则是各处的首领太监,四到九品不等,当然也有无品级的,再下面就是最底层的太监。清朝太监一个月收入多少呢?按官方规定,太监每月最高收入是8两银子,8斗大米,制钱1贯300文;每月最低收入是2两白银,1.5斗大米,制钱600文。按一两银子400元,一斤大米3元来粗估,清朝太监每个月最高收入是3900元,最低收入是1100元。

当然,对于大多数太监来说,特别是上层太监,俸禄只是名义上的收入,真正的收入要比俸禄不知大多少倍。德裕太后身边的总管太监张兰德,被称为“小德张”,众所皆知他富可敌王侯将相。溥仪身边的二总管太监阮进寿,每到冬天,一天就换一件皮袍,那一件全海龙皮袍,其价值足够一个小京官吃上一辈子。其他太监大多也有自己的小金库,甚至有些在外面有房、有家室。

当然,并不是所有太监都如此,和其他情况一样,最底层的太监最艰辛。干得活最累,吃得苦最多,只能依仗有限的“赏赐”来生活。如果哪一天被赶出了皇宫,剩下的路,要么是乞讨,或者饿死。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盘点中国历史上那些比小说还离奇的事件 杨贵妃吃的荔枝新鲜吗?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把大唐吃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