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传送物品的?古代有没有快递小哥?
现代化的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快捷,比如“快递”,从最开始到现在,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不光快递本身速度快,它的发展速度也同样很快。但是,在古代,可没有“快递”这个概念,就算有,那也真的不能叫做“快递”了,毕竟传送东西只能依靠人力携带,也没办法及时知道对方是否收到,确实是很不方便。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古代传送东西都会怎么办,古代是不是也存在快递小哥呢?
最早时候的“快递”是夏商时期的实物传递,但是也就相当于是一种捎带,今天谁家有封信需要送,明天谁家需要帮忙去跑个腿,只不过距离都很近,毕竟靠的还是人的双腿,人家不愿意跑远,你也不好意思让人家跑远。这种情况下,自然谈不上“快”,而且是属于顺带的,不是说专门有人帮你送东西。
周朝时期,就有了最早的“快递小哥”了,没错,就是诞生了“快递行业”。政府设置了“行夫”这一官职,并且定下了一个行业规矩: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也就是说,虽然有困难,但假以时日是可以成功的。那个时候把最终目标放在第一位,东西一定要给人送到目的地,即便路上有很多困难,可能会多耽误一些时日。不得不说,这一点放在现在,可能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正因为出现过送快递时偷窃的行为,也就显得那些风雨无阻的快递小哥更加高大伟岸。
春秋时期,“快”就已经成为一种要求了。什么最快?当然是交通工具,那个时候就是马。近距离的物品一人一马就可以搞定,长距离的,就必须接力式的传递了。这其实与很多影视剧中出现的“驿站”相似,很多时候传信的人快马加鞭到了一个地方,人不换,匆匆忙忙吃个饭喝点水又上路了,但是马是一定要换的,不然跑的那么累,肯定会被累死,然后,继续跑。
秦统一之后,对于“快”就有了要求了,一般物件倒没什么严格的要求,毕竟不是那种着急的,而一旦标上“马上飞递”,每天的行程就必须是150千米,如果是“十万火急”,那就是要求最快速度了。不仅如此,对于保护物品的私密性的意识也诞生了,比如写在竹简上的文书会在结绳处加上封泥盖上印玺,只能拆开一次,防止被人偷窥。此外,还对快递人员有了要求,老人当然不行,身体不好的不要,不诚信的人也不要。
汉朝魏晋,对于速度的要求又进了一步,紧急公文要求每天200千米,隋唐时期这个速度更是达到了250千米。
可能有人要说了,不是有什么“千里马”嘛,那送个东西不是挺容易的?这里自然就是需要注意的一个点了,计量单位。古代的长度单位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周朝时期的一里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差不多300米,千里马的速度换算下来,其实还真的没有多少。
越到后来,快递的保护措施越好,整个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隋唐时期,因为开凿了大运河,水运更显优势,要知道,中间隔着那么多山,走起来是很不方便的,但是大运河就方便多了。唐玄宗时期,单是从事快递行业的快递小哥就有两万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爱吃荔枝,于是皇帝就派专门递送紧急军情的人员专门跑一趟送荔枝,这该是怎样的宠爱和奢侈呢。
不仅仅是贵族们,平民也有属于自己的快递公司,那就是镖局。这一个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镖局”的名字起源于明末清初,但是,做这一行的,如果不是文武双全脑子好使,还真的做不成呢。
最近刚参加完高考的人,应该也陆陆续续收到自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然现在的大学通知书做的都是非常精美的,那你知道在古代中了科举的人他们的录取通知书又是怎样的么?其实古人对于能够金榜题名更加的看重,如果一个村出了一个状元,很快这个村就会被全国所熟知。一般都会把中了科举的人写在告示上张贴出来,这样大家也就都能知道了。貌似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快递服务,不过也要看地区,如果是很近的地方那也会有人通知你的。
在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中,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科举正考分为“三关”,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每个级别的考试只要被录取了,都会有人专门报喜。
清代“乡试”捷报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以红绫为旗,金书立竿以扬之。”这里的“捷报”就是古人的录取通知书了,也称“报帖”“喜报”。
明沈一贯《状元图考》
录取通知书最早的形式是“泥金帖子”,出现于唐代,大概在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流行。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寖削此仪也。”
这里的“泥金”是指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通知书用此来书写,可见对其重视程度。
泥金帖子附在家书中寄出,似乎并不是通过官方渠道递送的,因此被认为是非正式的“录取通知书”。宋杨万里曾有诗云“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
后来出现了“金花帖子”,才有了“正式版”科举录取通知书。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
“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於帖面,而谓之榜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
《中国考试大辞典》中榜帖解释为“唐宋时科举及第者的录取通知书。”由此可见,把“金花帖子”作为录取通知书已被现代学术界认可。
“黄花笺”是指洒金粉的笺帖,录取通知书在古代真是极其珍贵。到了清代,就出现刻板印制的科举通知书了。看来早在古代,录取通知书就越来越注重形式和材质的创新,在设计上也是日日精进。
清代科举捷报印版
古代录取通知书的写法
古代录取通知书一般为隶书字体,正中央写着哪一年乡试或殿试第几名,此外还有某某县府的名称。
古人收到后,把它张贴在厅堂最显眼的地方,主要是为了光宗耀祖,让来访的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现在的奖状一般。
当时的读书人靠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录取通知书对他们来说是任何金银财宝也不换的至高荣誉。
请看,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
“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浩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皆押字。次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然后书状元孙仅,其所记与今正同。”
上述在《容斋续笔·科举恩数》中的记载,据说是唐宋金花帖子的通行写法。
相比唐宋,明清时期的录取通知书就比较简单了。《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神童诗》道出了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以,范进此时的兴奋程度不亚于中五百万的彩票了。
清捷报
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张謇捷报中还写有“报录人”
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要加盖“录取专用章”,这叫“过朱”。清朝的大金榜,还要由内阁学士捧至乾清宫钤盖“皇帝之宝”。这就好比现代录取通知书上加盖“校长”公章了。
还记得,你的录取通知书长什么样子吗?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