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能够做到夜不闭户?

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能够做到夜不闭户?

时间2022-04-01 20:39:52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10643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两个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简单地说,就是路上不管掉了些什么东西,都没有人会因为贪财而把它捡起来,据为己有,到了晚上的时候,睡觉都不用关门,因为不会有人进来偷东西。这种社会状况,在我们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童话故事,很多人即便是很向往,但是也对这样的现象表示不相信。那么,今天就来介绍一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夜不闭户”的时代。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两个词,最早是北宋时期,司马光在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中用到的,原文是“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这句话听起来也很清楚明白,就是说某一个时期,社会风气已经不是“良好”能够形容得了的,而应该是非常优秀。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会据为己有,晚上睡觉不用关门,如果是商人和游客,一时间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就那么露营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根本不用担心财物会有所损失。

可以想象,这样的社会风气,用“乌托邦”来形容都是绰绰有余的。那么,司马光写的这段,有没有历史对照呢?自然是有的,他写的就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现状。贞观之治,一直都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唐太宗李世民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出来的国策,并且在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扬而来,运用的还是道家的治国思想。道家思想在西汉初期也有所运用,著名的窦太后也一直坚持着,并且在这样的治理环境下,就为汉武帝继位后的一系列举措提供了雄厚的财政支持。

虽然说李世民的皇位得来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原本的太子之位,自己当了皇帝,但是对于民众们来说,谁当皇帝其实都是无所谓的,只要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样的皇帝他们也是承认的。李世民登基之后,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在自己的私人利益和有利于国家的政策面前,他非常明白应该如何取舍。推崇节约,休养生息,不仅如此,还对隋朝时期发明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科举制的发明,对于历朝历代来说,都是一种最为合适的选官制度,就连现在,虽然不叫做“科举”,但是这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式,却还是在沿用。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平定祸乱,稳固边疆,终于,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已经是对那个时代最平常却最高的评价了。没有什么能比让一个普通人做到这一点更难,但是一旦做到了,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就会是功大于过的,他有野心,也有能力。

不仅如此,在其他时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于这样的时代。就比如周国。之所以叫周国而不是周朝,是因为那个时候还是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周朝还没有正式建立。某一天,武吉来到西岐城卖柴,刚好碰上文王姬昌的车架经过,因为道路狭窄,武吉在将柴担换肩的时候把守门的军士给打死了,立即有人把他捉起来送到文王面前。文王判了他死罪,在地上画了一个圈作为牢房,又树了一根木头做看门的狱卒,这样就算临时把他关起来了。

有人想,这样的行为真的是有点傻里傻气的,但是,武吉就这样待着,一直都没有跑,如果还觉得武吉傻里傻气,恐怕就得是自己的心境有问题了。犯了错受惩罚,并没有什么不对,不管是不是真的有一个牢房关着,自己还是要做到问心无愧,要承担得起。

故事还没有结束,再后来,大夫散宜生路过,看到武吉放声大哭,才知道武吉家中有一个七十岁的母亲,而且只有自己这么一个孩子,他又没有妻子,如果一直这么关着自己,他担心母亲要被饿死了。散宜生告诉了文王,文王便准许武吉先回家去完成赡养母亲的事情,再回来领罪,也算是让他回去交代后事了。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在《封神演义》中出现,但是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中也出现过“画地为牢”一词。很早之前的社会,人们很单纯,也很自律,如果真的画一个圈让他待着,他是绝不会走出去半步的。

说到三国时期的四大都督其实都是来之于东吴的,这其中就有什么周瑜,吕蒙,陆逊,其实都挺厉害的,但是还有一位大家也不要忘记了,那就是鲁肃这个人,这个人也挺厉害的,但是其实大家纵观全局的话,你会发现前三位都战绩满满,但是为什么到了鲁肃这里就变得没有成绩可言了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东吴的四大都督,鲁肃没战绩,要分怎么看。如果单凭指挥作战的话,鲁肃战绩确实少,但是战绩分战斗和功绩,鲁肃属于战斗经验少,但是功绩绝壁不低的大都督。

说鲁肃没有战绩的,那是因为你不了解鲁肃这个人。鲁肃是东吴乃至整个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几个战略大师之一。东吴的大都督,有高超战略眼光的,只有鲁肃和周瑜。

先说周瑜,放弃演义中的周瑜吧,和正史相差太大。很少有人知道周瑜是个战略大家,周瑜跟孙权提出了攻占两川联合马超围攻曹操的方案,也就是著名的二分天下论。

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得了重病,计划还未实施就病逝了,年36岁。周瑜死后,计划就搁浅了。假如周瑜未死,那么攻占西川的是刘备还是孙权就不知道了。

再说鲁肃,鲁肃的功绩绝对不亚于周瑜。

江东,也就是以孙权为首的东吴势力,其实就是一个军阀集团,未来的路怎么走?孙权作为继承父兄家业的新首领,将带领东吴走向何方,孙权心里没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目标明确;后来的刘备,有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作为目标;东吴有什么规划,孙权很迷茫。

这时,周瑜给孙权介绍了一个人,并大加宣扬其才能。这个人就是鲁肃,周瑜认为鲁肃的才干足以辅佐王霸大业,并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离开。

孙权当即召见鲁肃,两人相谈甚欢。待众宾客告退后,鲁肃本想起身告辞,孙权却把他拉回来,两人对席共饮。孙权向鲁肃求教,如何在父兄遗业的基础上,建立齐桓、晋文的霸业。

鲁肃向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如今天下大乱,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能很快消除。将军只有鼎立于江东,趁北方未定,消灭黄祖,再进攻刘表,守住长江之天险,然后称帝,进而统一全国,建立汉高祖的大业。

鲁肃的榻上策为孙权建立霸业,规划了蓝图,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七年。孙权当时并未认可,然而他明面上表示自己只是想占据江东,好好的服务汉室,暗下却非常重视鲁肃,大加赏赐。

榻上策虽未得到认可,但是其依托荆州,稳据江东,意图霸业的称帝之路,已然给迷茫中的孙权打开了一扇窗。孙权相信鲁肃一定是能够助他成就大业的人。这是鲁肃第一大功,为东吴发展指明方向。

都知道赤壁之战,周瑜功劳巨大。其实鲁肃对于赤壁的贡献也不亚于周瑜。赤壁之战爆发,是因为曹操占据了荆州,赶跑了刘备,意图南下,侵吞东吴。

鲁肃认为,联刘抗曹,才是取胜之道,于是鲁肃追到逃跑的刘备,劝刘备与孙权合作,共拒曹操。刘备非常高兴,同意了鲁肃的请求。也就是说,联合抗曹的策略是鲁肃提出的,并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释中,明确表示“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暗同,故能共成大勋。”

正是因为鲁肃坚定联合刘备抵抗曹操,所以在曹操南下,百官惶恐,孙权无助时,鲁肃能给孙权定心丸,决不投降,并劝孙权召回周瑜,二人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安定君心,最终赢得胜利,是鲁肃的第二大功。

赤壁之战后,刘备到京口拜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众人都反对,只有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以便共御曹操。曹操听到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的消息,正在写信的他,吓得笔都掉在了地上。

鲁肃借荆州给刘备非常的高明。一是可以用刘备先挡住曹操,东吴则休养生息,等到时机成熟再吞整个荆州,以争天下;二是可以全力与刘备联盟,联合二家之志破曹,再决雌雄。

可以说鲁肃看的非常远。周瑜也深谙鲁肃的谋略之强,所以周瑜在病危去世前,特意写信给孙权,让鲁肃担任大都督之位,掌管全军。试想,鲁肃要是没有功绩能统领全军,做大都督?

赤壁之战后,鲁肃做了什么呢,不是没作为,而是始终够维持孙刘联合,共拒曹操,使得曹操不敢轻易南下,维持稳定局面十余年。曹操不得已只得去西凉和马超干仗。维持国家稳定无战乱,这是鲁肃的第三大功绩。

在赤壁大胜后,由于鲁肃功劳巨大,孙权隆重的迎接鲁肃,并亲自为鲁肃扶鞍,请他上马,并问鲁肃,这足以显示先生的荣耀了吧。鲁肃表示,还不够,只有您成就帝业,再用轮软安车来征召我,那才是我鲁肃真正的荣耀。

鲁肃去世后,孙权亲自吊唁,并到墓地送葬,诸葛亮也来吊唁(正史中诸葛亮并没有给周瑜吊唁)。孙权登上祭坛,回忆鲁肃“安车软轮”的荣耀,大加赞叹鲁肃“明于事势”。

鲁肃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提出鼎足江东,依托荆襄,联合刘备,共御曹操,图谋天下的霸业。然而,46岁的鲁肃死后仅仅两年,孙刘联盟即告破裂。自此,孙刘再也没有真正的走在一起过。

东吴仅仅一个鲁肃,日后的东吴再无此战略,也无战略大师,偏安一隅,内斗不止,直到最后被西晋所灭。

基于以上,你还认为鲁肃没有战绩吗?有的时候,我们看人不能简单的看,一件事背后的功臣可能不止一个,不能单单以战争论英雄,而战争的背后往往有着更多的英雄,你能他们没战绩吗。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溥仪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溥仪登基时几岁? 张郃是张飞的手下败将,诸葛亮和刘备为什么还是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