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三气周瑜典故介绍
诸葛亮的出身好像就是专门为了针对周瑜,作为东吴的大都督,在赤壁之战上大放异彩的周瑜竟然被自己的晚辈诸葛亮完虐?最后还是被气死的?根据三国演义里的说法的确如此,而且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就是诸葛亮三气周瑜,那这三气到底是哪三气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答。周瑜和诸葛亮都是三国中少有的王佐之才,两人也经常会被后人拿出来作比较,不过这里还是要帮周瑜说一句公道话,演义中的周瑜和正史中的周瑜可是大相径庭的。
诸葛亮三气周瑜,导致最后周瑜气急败坏箭伤复发,最后不治身亡。那这三气到底是什么呢?一气周瑜是说,有一天周瑜和诸葛亮两人打赌,如果周瑜没能拿下南郡,那南郡就交给刘备处理,如果刘备能拿下的话那南郡就是蜀汉的了。周瑜心想,如果连我都拿不下南郡你们怎么可能拿得下来,所以就答应了,结果没想到周瑜第一次进攻南郡竟然失败了。后来周瑜将计就计,击败了曹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早已带兵率先入住南郡拿下了根据点。实际上周瑜第一次的确是输了,诸葛亮也并没有违背两人的诺言,结果周瑜向当是帮诸葛亮打了一场仗,这是第一气。
第二气就更加的精彩了。周瑜向孙权提议,把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一方面可以巩固双方联盟的信任度,还能让孙尚香监视刘备的一举一动,最好是能把刘备骗到东吴来,这样自己就能挟持刘备指挥蜀汉了。结果孙权的母亲却碰巧非常欣赏刘备的为人,所以真的要把孙尚香许配给刘备,而且告诉孙权不准杀刘备。这一点是周瑜和孙权都没想到的,那不杀也行只要把刘备能弄到东吴就算计划成功了。没想到诸葛亮这时候用计让刘备安然回到了荆州,结果周瑜立即出兵想阻拦,但路上却被诸葛亮安排的伏兵给埋伏了。最后人没看到,孙尚香还嫁到了蜀汉,“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话的典故也是出自于这个故事。这时候的周瑜已经气的生活不能自理了。
第三气也就是最后一气。因为刘备要求孙权把荆州借给自己才愿意结盟,但是事后刘备却无意归还荆州。刘孙都明白荆州这块地方的重要性,所以孙权也是绝不可能放任刘备占据荆州肆意发展。周瑜多次出面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刘备总说过些时日必定归还,但事后从来都不主动提起这事。随后周瑜就想出一方法,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实则为了夺取荆州。但是这又被诸葛亮看穿了,最后诸葛亮派兵反围周瑜,周瑜也是功亏一篑。随后周瑜被气的旧病复发,不治身亡。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不过这只是演义当中的故事,并不是正史中发生过的事。真正的周瑜并不是一位心胸狭隘、小肚鸡肠的人,反而周瑜为人豁达而且心胸十分宽广。我们也是冤枉周瑜很久了,但是的周瑜不管是哪方面应该都在诸葛亮之上,所以周瑜完全没必要和诸葛亮一般见识。诸葛亮真正的发力期是在刘备死后,之前的诸葛亮并没有什么非常大的贡献。
到了清朝,官员们的级别和等级制度也发生了变化,那在清朝时期权利最大的官是什么官呢?因为清代全是靠八旗这个制度次成功入主中原,成立清朝。那八旗旗主们的权利又有多大呢?实际上这八旗旗主到了后期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实权了,正白旗的旗主就是皇太极,他都当上皇帝了那其他的旗主也就只能俯首称臣。而皇帝也怕要是其他旗主造反怎么办?所以直接把权利收回,你们就当一般的军队来使就好了。那到底什么官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呢?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清朝的铁帽子王和八旗旗主都是属于权力金字塔顶尖的人物。
铁帽子王并非官职,也不是爵位,而是清朝对世袭罔替王爵的特有称呼。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袭”的规则,即每代继承爵位时,都要降一个等级。比如亲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一般是嫡长子)继承爵位时就要降为郡王。但铁帽子王则不受此规则限制,亲王去世后,继承人还是亲王。
整个清朝一共也只有12位铁帽子王,所以能获此殊荣者地位有多高是可想而知的。
清朝奉行的是八旗制度。八旗共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各旗之间相互独立,最高长官是八旗旗主。
在清朝初期,旗主的地位仅次于皇帝。事实上,皇帝本人也是旗主,只是最大的旗主。满清早期的军国大事都需要皇帝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共同裁决,即所谓的“八王议政”。
由此可见,八旗旗主的地位比铁帽子王还要更胜一筹。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前期大部分八旗旗主和铁帽子王的身份是互相叠加的,比如睿亲王多尔衮既是正白旗旗主,同时又是铁帽子王。
不过,铁帽子王和八旗旗主虽然地位尊崇,但清朝还有一个官职的地位却凌驾于他们之上,那就是清朝的摄政王。
所谓摄政王就是代替或代表暂时不具备执政能力(比如年纪太小)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也就是说,在皇帝成年之前,摄政王才是国家的实际掌控人。
清朝历史上一共只有两位摄政王,他们是清初的睿亲王多尔衮和清末的醇亲王载沣。
多尔衮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异母弟弟、顺治皇帝的叔叔。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满清朝廷一片混乱,各个旗主就谁继承皇位的问题相持不下。关键时刻,正白旗旗主多尔衮放弃皇位的争夺,改而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皇帝,即顺治皇帝。原本就大权在握的多尔衮因拥立之功被封为摄政王。
在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多尔衮居功至伟,他也凭借摄政王的身份,成为了清朝初期的实际控制人。顺治皇帝对他言听计从,国家大事全部都由多尔衮做主。当然这一切只是表面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顺治皇帝在内心对多尔衮可谓是恨之入骨。
1650年,多尔衮在外出打猎时不慎坠马受重伤,后来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9岁。多尔衮死后不久,顺治皇帝以谋逆的罪名,下令剥夺多尔衮的一切封号,并掘墓鞭尸。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才为他重新翻案,恢复了名分。
和多尔衮相比,清朝的另一位摄政王就远没那么大的名气和威望了。醇亲王载沣是清朝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摄政王。他之所以能获此殊荣并非能力出众,而是因为他三岁的儿子溥仪(宣统皇帝,即清朝末代皇帝)被慈禧太后指定为大清朝的继承人。
载沣成为摄政王时,清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之际。载沣虽然以摄政王的身份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但他既没能力,也没实力搞定纷至沓来的各种突发状况。以至于清朝在他的治理下,反而加快了走向灭亡的步伐。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载沣被迫辞去摄政王之职。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