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换岳飞守荆州,荆州还会大意失去吗?
说到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件事情也还是有很多故事可言的,有的人说了这件事情就是关羽活该,不管大意不大意最后关羽也还是会失去荆州的,反正也是有各方言论了,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假设,拿岳飞来守护当时的荆州的话会有什么结果?没错就是玩个穿越看看,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从江陵出兵攻打襄、樊地区,一路势如破竹,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可是不久,就败走麦城,兵败被俘,随后被杀。如果是岳飞来守荆州,结果会怎样呢?
首先要看关羽是怎么失荆州的。
建安二十四年,“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一时间,曹操都准备从许昌迁都以避关羽锋锐,但是司马懿、蒋济认为,孙权一定不愿意看到关羽这么得意,会背后“偷营”。果然,孙权勾结关羽手下糜芳、傅士仁,攻占江陵,而关羽没有攻下襄樊,便率军回师,此时,“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从一战水淹七军将曹军主将曹仁死死围在樊城内并使其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威震华夏,转眼就被孙曹夹击,兵败身死。
关羽的失败,导致刘备集团丧失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冲,最终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同时也破坏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策划,导致日后北伐时无法达成“遣一上将率宛、洛之兵直趋中原”的战略意图。
后人因关羽的个人形象而称此役是“大意失荆州”,其实并非如此,失荆州是关羽个人性格所导致。
其一是北攻襄樊是关羽个人擅自发动,并没有告知刘备和诸葛亮。从史籍记载来看,“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并没有蜀中的命令以及配合,而且前一年,“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与曹操大战损兵折将,消耗很大,大战刚刚结束,又是与孙权争夺荆州的关口,不可能有北攻襄樊的打算,所以这是关羽的私自行动。何兹全先生在《三国史》中也说道“关羽进攻襄阳、樊城,他预先没有和刘备、诸葛亮商讨。”而且当时也不具备北攻襄樊的条件,当时曹操已牢固地具有北方,在各边地采取守势,大兴屯田,国力日上。
既要北攻襄樊,就要与孙权搞好关系,避免孙曹夹击。但是关羽却自恃英雄,屡次构衅于孙吴。“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先是拒婚羞辱使节,在北攻襄樊时,孙权曾想派兵帮助关羽,在正式的使节出发之前,“又遣主簿先致命于羽”。关羽却因为使节迟到,而“忿其淹迟”,加上此时关羽进兵顺利,已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大骂:“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关羽所作所为已经完全违背了《隆中对》“结好孙权”的策略,于是孙权下定决心谋荆州。
不和孙权搞好关系,至少要稳定后方,安抚好荆州文官集团吧。但是关羽为人刚愎自用,自负心理严重,素来轻视士大夫,“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与下属官员之间关系并不好,动不动就要军法从事,“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终于导致内外勾结,荆州失守,“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张作耀在《刘备传》中,提到荆州之失,关羽至少有五点原因:(1)不善谋略,心无全局,遣兵部将不留后路,行动跟着感觉走;(2)不谙兵法,使自己陷入两面作战之中;(3)缺乏自知之明,刚愎自用;(4) 缺乏应变之智,身为军帅,而不知“知己知彼”之要,数万之众竟猝然败于“诈谋”和“奇袭”;(5 ) 不恤士众,威以待下,常使部署处于畏惧之中,一旦有变,士心自解。
可见,失荆州主要责任是在关羽,如果将关羽换成岳飞,结果又会如何呢?岳飞虽然主要为将而不临民,但是通过其军事思想中却可以略窥一斑。
岳飞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讲究“仁心爱物”“以仁为本”,“凡出兵,必以广上德为先,歼其渠魁,而释其余党,不妄戮一人。裨将寇成尝杀降,即劾其罪。是以信义著敌人不疑,恩结于人心,虽虏人、签军,皆有亲爱愿附之意”,当时人称赞其“仁心爱物,虽古之名将有所不逮”。可见,对金、伪齐用兵,都讲求信义,其对待部下士夫、幕僚更能诚心竭力以待。
岳飞为人以“尽忠报国”为务,对主上忠心尽命,虽有“愚忠”之谓,但是如果放到三国背景下,对于刘备、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必定会谨守不渝。则必然不会贸然北伐,构衅孙吴。
岳飞练兵又很有一套,所部“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杀不打掳”,所以被称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古代,纪律严明,战斗力就有了基本保障。
在军略上,岳飞素有战争全局观念,他称:“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与宗泽讨论阵图时,指出“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岳飞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抗金方面,岳飞还提出了“连接河朔”的战略全局思想。作为岳家军屯驻地的鄂州,即现武昌,就是古荆州的江夏郡,他在驻防此地后,就大事建设,“权行差官,葺治州事”,选拢有才能的文武官员抚绥治理。同时,招民归业,发展生产,大兴营田,储备粮饷。如果在三国,都督荆州,军政一肩挑,其方略大概也能胜任。
当然,岳飞的军事思想重进攻不重防守,岳飞曾批判过朝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一贯主张通过进攻收复失地。但在三国争霸的格局下与宋金之间的民族仇恨又大不同,其战略思想必定会有所变化。
以上。如果是岳飞防守荆州的话,至少可以保证不失荆州,贯彻《隆中对》的蜀汉国策,结好孙权,并以荆州作为军事大本营建设战略基地,进行战略防御的同时,为战略进攻练兵储量,积攒实力。虽然荆州之地,孙吴不会放弃,但至少不会如关羽一样刚愎自用,轻视陆逊,被吕蒙所蒙骗,轻易得丢失荆州。
说到“托孤”,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三国时期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将儿子刘禅交给诸葛亮的情节,后来诸葛亮也是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但事实上,刘备的这次托孤并不是自己的原创,他也是从别人那里学过来的,他学的就是东吴孙策临死前托孤张昭,就连说的话都相差无几。那么,孙策托孤又是怎么一回事,张昭又是怎么做的呢?
刘备临死前托孤诸葛亮,说刘禅如果能扶持就扶持,不能扶,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一般认为,这是刘备的策略,让诸葛亮为了他的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刘备这一套是跟别人学来的,在他之前,东吴的孙策已经用过,他托付的对象是张昭。
据《吴历》记载,孙策临终前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后来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的话,“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简直就是从孙策那里趸来的。不过,两人的托孤结果都不错。诸葛亮为西蜀鞠躬尽瘁,张昭为东吴也是劳心费神。
孙权刚接手父兄的基业时,刚刚19岁,孙策手下的很多人对这个小毛孩似的人物有些不服气。张昭亲自扶孙权上马,又列兵让孙权视察。众人见张昭对孙权如此尊重,才跟着顺服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张昭在东吴群臣和将士心中的地位。
有一次,孙权在武昌钓台和大臣们一起喝酒,孙权喝多了,让人用水洒向群臣,还说,在做的都要喝醉,醉到跌落水中为止。张昭对孙权的醉话很不高兴,就出去坐进车里去了。孙权知道张昭不高兴了,让人去叫张昭回来,还说,大家一起高兴,您又何必发怒呢?张昭以亡国之君商纣王为例,说纣王做酒池一夜宴饮也只是为了高兴而已。孙权没有说话,挥了挥手,解散了酒宴。
公元232年,公孙渊在辽东反魏,向孙吴称臣,并要求内外合应,共同打击曹魏。对于公孙渊伸出的橄榄枝,孙权很快就答应了,但张昭持反对意见,他劝孙权,公孙渊目的不纯,他是怕曹魏征讨才东吴来求援。如果公孙渊改了主意,不但我们派出的使者回不来,还会被天下取笑。
孙权一心想打北方的曹丕,哪里听的下张昭的劝谏。这样,张昭越劝,孙权越不能忍受,最后,他抓着刀,强忍着心中的怒火,但还是愤怒地对张昭说,吴国士人入宫拜我,出宫则拜你,我对你的敬重已经到极点了,我真怕失手伤了你。
张昭看孙权很久,才悠悠地说,我知道我的话不中听,但我还要说。我忘不了太后临终的的嘱托啊!说完,张昭热泪纵横,孙权也扔下刀,跟张昭一起哭起来。
后来,孙权还是派人去了辽东。张昭生气于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就蜗居在家,不再上朝。孙权一怒之下,让人用土封住张昭的家门,表示他永远不必出门了。张昭毫不示弱,用土从门内将门堵住,表示他永远不打算出门了。
当孙权派到辽东的使者被杀,孙权后悔了,知道了张昭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几次派人请张昭上朝,但张昭不肯来。孙权抹不开面子,下令用火烧张昭的家门,想以此逼他出门。谁知张昭依然不出来。孙权觉得无趣,又让人把火又扑灭,自己则在张昭家门前站了很长时间,一直不走。后来,张昭的儿子看不下去了,连搀带扶,把老爹从家里拉出来,跟孙权才算和解了。
张昭如此倔强,这大概也是他没有当上东吴丞相的原因。不过,即使他不是丞相,他在东吴的实际地位也是有目共睹。一个人,不在于地位高低,只要一心为国,总会受人尊敬。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