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和鲜卑族是怎么灭绝的?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少数民族被灭亡了?
我们学中国古代历史可能80%都是中原上的历史,对于草原上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但是我们国家实际上是中原和草原的结合,两者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也会相互影响发展历程。从汉朝开始,匈奴和鲜卑等异族就开始出现在中原的视野里,因为中原的统一所以草原上也会统一,双方时不时也要进行一番交战。不过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当时有很多异族就直接消失了,或者说是被灭族或者通化,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契丹族和鲜卑族他们是怎么被灭绝的呢?
华夏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新的血液,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构建起了华夏民族和文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有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华夏文明进行攻击和骚扰,有的胜利了,有的失败了,胜利的少,失败的多,然而不管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最终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份子。
由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本身的特点,游牧民族逐水草生存,一旦遇到雨雪灾害,抢掠富饶的农耕文明便是他们的唯一出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每个中原王朝都有对应的游牧民族:
夏商时期的东夷、西周的犬戎、东周的山戎等,齐桓公的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打山戎的路上。 周幽王宠信美丽的褒姒,引起申侯联同犬戎,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战国时,秦昭王开始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使蒙恬统领十万众北击胡人,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等等。
汉代,匈奴不时入侵,刘邦曾被围于白登。与匈奴有时和亲,“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但仍时有争战。唐诗里面,有人们熟知的诗句“誓扫匈奴不顾身”、“羌笛何须怨杨柳”等等。羌族也是很古老的族名。殷周时,部分居中原,羌字在甲骨卜辞中已见到。
公元207年,东汉丞相曹操北破乌桓,将东胡各少数民族迁徙到河北地区;公元216年,又将北方降汉的匈奴安置在并州,分五部加以统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中原建立了十六个政权:
前赵(匈奴304-318) 后赵(羯319-350) 前秦(氐351-394)
前燕(鲜卑337-370) 后燕(鲜卑384-409)西秦(鲜卑385-431)
成汉(巴氐304-347) 后凉(氐386-403) 南凉(鲜卑397-414)
南燕(鲜卑398-410) 北凉(匈奴401-439)夏(匈奴407-431)
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主政中原的简表:
时间 中原王朝 游牧民族王朝 游牧民族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秦汉 匈奴
220年至581年 魏晋六朝 匈奴
386年至556年 魏及其前后的北方汗国 鲜卑、突厥
581年至907年 隋、唐 突厥
907年至1123年 辽 契丹
960年至1279年 宋 契丹、女真
1115年至1234年 金 女真
1206年至1368年 元 蒙古
1368年至1644年 明
1616年至1912年 清 满洲
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一些游牧民族消失了,或主动或被动。先来看看强大的匈奴、突厥:
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一部分匈奴族南迁与汉人杂居,加入汉族,留在漠北的加入鲜卑,西迁的成为东欧民族的一份子,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突厥部分:一部分融入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部分西逃中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消失的古代民族:
吐谷浑: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其实就是从我们辽宁朝阳走出去,在甘肃青海一带混得风生水起的鲜卑人,后被各族同化。
沙陀族:出自于西突厥部,史书记载特征属于突厥白种人,游牧在新疆哈密周围,曾经依附于吐蕃,既藏族。后投奔唐,曾经帮助唐征辽东打朝鲜,后来被安置在朔州,太原,忻州一带,唐末大乱时候建立过三个政权,定都洛阳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定都开封的后晋高祖石敬瑭,定都开封的后汉高祖刘知远,郭威,赵匡胤都为后汉打过工。沙陀族后来被汉族同化。
乌桓:被曹操灭族,余下10几万人迁到中原被汉族同化,应该是鲜卑人同族。
契丹: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
最近的血缘为达斡尔族,黑龙江分布较多,齐齐哈尔的讷河附近,末代皇后婉容就是达斡尔族人。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军事家,有人总是喜欢拿刘伯温和诸葛亮相比,不过刘伯温的才华是真材实料的,而诸葛亮在演义里被神化了很多。刘伯温死后销毁了自己的军师著作《百战奇谋》,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刘伯温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按照他自己的话是怕留给后人造成灾难。如果一本书真有如此威力可能想争夺的人就更多了。只是《百战奇谋》被烧毁后,这本书到底有没有存在过也成了一个谜。
几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诸葛亮聪明绝顶,但也只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却辅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可见其智谋确实可以与孔明相媲美。
刘伯温精通奇门遁甲,擅长兵法权术,堪称史上“第一军事谋略家”。古人讲究著书立言,刘伯温倾其一生的智慧,撰写了一本兵书,名曰《百战奇谋》,其中包括了锦囊三部曲,将排兵布阵之法和出谋划策之道深藏其中。
洪武八年,刘伯温身染重病,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开始安排后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后人合理处置《百战奇谋》这本奇书。刘伯温智谋无双,但儿子们却资质平平,他认为《百战奇谋》会给儿孙带来灾难,不如弃之而平凡度此生。于是他把两个儿子刘琏和刘仲景叫到床前,吩咐说:“圣上多疑,就算你们在我死后交出《百战奇谋》,也难免遭到猜忌,只有烧毁此书,才能保我刘氏子孙世代平安。”
果然,刘伯温刚死,朱元璋就派胡惟庸以吊唁为名前来索要《百战奇谋》。刘琏和刘仲景兄弟按照父亲的交代,坦言兵书已被烧毁,只剩刘伯温给皇帝的一封亲笔信,外加他的另一本著作《郁离子》。
刘伯温亲笔信的大致内容就是,《百战奇谋》是为建立大明所写的兵书,现在国家安定,天下太平,此书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不如烧毁,以免被恶人利用,行造反之事。朱元璋看过书信很非常气恼,再随手一翻那本《郁离子》,原来只是一本写寓言故事的杂书,毫无实用价值,于是更加怒不可遏。
朱元璋虽屡次去刘伯温家里搜查未果,但他坚决不相信刘伯温真的会烧毁《百战奇谋》。朱元璋怀疑刘伯温是把此书交给了徐达、蓝玉等昔日好友,于是极尽所能,大开杀戒,只为找到此书,但却至死未能如愿。朱元璋临终交代子孙,一定要找到刘伯温的这本传世奇书,所以朱元璋死后,明朝的历代皇帝们苦苦寻找了200多年,但仍不见《百战奇谋》的踪影,直到大明覆灭。
崇祯十七年,大顺起义军攻破紫禁城,李自成在大明皇宫里发现了刘伯温的那本《郁离子》。李自成是刘伯温的铁杆粉丝,所以他将《郁离子》视为珍宝,仔细研读,结果发现,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寓言故事之下,竟然隐含着诸多玄妙。这其实是一本页内有页的书中书,而暗藏在其中的另一本书,正是失传了200多年的《百战奇谋》!
只可惜,李自成的资质也不足以参透刘伯温的智慧,没能将其中的绝学运用到实践中,否则,他也不会只做了42天皇帝就兵败身死了。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