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匾额上错别字为什么一直多年不改?
说到故宫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人的皇宫,故宫非常大,是当时皇帝,妃子,还有宫女太监们居住的地方,不同的人住的地方也是不一样的,而且,看过一些宫廷剧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故宫里面的规矩也是很多的,在以前能够在宫廷里生存下去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关于故宫的趣闻还是有不少,比如故宫里面没有厕所,故宫里面匾额上的错别字为什么多年不改?真正原因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北京故宫有很多门,老北京讲内九外七,也就是十六个门,现在还留存着正阳门、德胜门、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门”字都没有勾,是个错别字。还有故宫里面的太和门等等,匾额也没有写那个勾。谁都知道,故宫作为过去的皇宫,是最讲究的,为何让这个错字留到今天还不改呢?
其实这个“门”字,一开始是有勾的,后来删除又恢复,恢复又删除,其间还出过人命,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一开始,秦汉时代,皇宫门字是有勾的。到了南宋,建都临安,是宋高宗赵构当家。他的皇宫有一天忽然闹起了火灾,起因是个小太监打翻蜡烛,烧着了布围,又引着了大殿。赵构就让大臣来查这个案子,这大臣和小太监是亲戚关系,不想他死,就编了句瞎话,说火灾起因在宫门的匾额上,门字有勾,看上去就像柱子着了火,这叫火脚。不关别人什么事。
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可赵构就信这个,传令翰林院,所有带门字的匾额重写,以预防火灾。就这样,南宋宫城的门字都没有勾。
后来元灭宋,不听这一套,宫城门字是有勾的。到了明朝,在南京建都,朱元璋让大臣詹希原写各门匾额。詹希元就按元朝的老规矩,门字都有勾。不料朱元璋疑心重,看见这门字说,门下面有个勾,不是要绊倒人吗?有才学的人都进不来,这是堵塞言路!
听听,这就啥理由。可人家是皇帝,说一不二,倒霉鬼詹希原就这样稀里糊涂掉了脑袋,匾额上的门字就又没了勾。
到了大清朝,北京建都,所有匾额重写,门字再次出现勾。可到了乾隆朝,这位万岁爷爱私访,六下江南,其中一次回宫的时候,看见正阳门匾额上,门字下面的勾,说了这么一句话:朕是真龙天子,从这个钩子下面走过,会不会刮掉龙鳞啊?怎么瞧怎么别扭。
随行大臣心领神会,立即派人把宫中所有匾额重写了,门字下面又没有勾了。于是,这个错别字,就留到了今天。
孔融也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只是孔融本人太过于真性情,很多事都不吐不快,这种直爽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不过当时人们都知道得罪谁也不要得罪曹操,孔融却偏要往这个火坑里跳。孔融在被下令斩杀之前想要曹操放了自己的家人,但是孔融的儿子这时候说了一句“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也是表明父亲死了自己也是保不住的,可见当时孔融的儿子也是遗传了父亲这种刚烈的性格。
说起孔融,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这应该也是每个中国父母都会给自己孩子讲的一个故事,目的就是为了告诉自己的孩子学会谦让是一种美德。但是谁也没想到长大的孔融,却成了最不谦让的那个人,成了一名“毒蛇”。孔融是孔夫子的二十世孙,怎么说都是名门望族出身,孩童时期孔融就表现出了优秀的才能和资质,受到当时社会的赞赏。孔融虽然当了官,但是他的性格太过刚正而且经常不吐不快,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但这也是孔融的一个优点。
之后孔融官至司空,授位北中军候,那时候董卓扰乱超纲,孔融不支持,就直接在朝堂上和董卓争论,董卓就是这时候对孔融咬牙切齿,然后就把孔融分配到北海国(今山东潍坊市)担任国相,当时的北海国已经是分崩离析,各路黄巾军声势浩大,这就相当于把孔融往火坑里推,其实吧,董卓就是想让孔融去死。但是孔融到了北海国之后立刻集中手里的士兵,加强防御以及战斗力,慢慢的集中了几万人,然后好几次击退了黄巾军,被后世所称赞。
董卓比打败之后,有很多人给孔融出主意让他去曹操或者袁绍账下,但是用现在的话说孔融就是个老顽固,自认为才情卓越,只效忠汉室,不会随意投奔其他人,然后就给自己埋下了一颗雷,曹操夺权之后,孔融又认为扰乱超纲是异常的生气,认为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是犯上作乱不忠的行为,然后经常在朝堂上和曹操唱反调,曹操跟董卓一样记恨孔融,但是曹操比较顾忌孔融的声望,暂时不敢动孔融,最后孔融是彻底把曹操给逼急了,积压了一肚子的仇恨一下子冒了出来然后以“图谋不轨”“诋毁朝廷”等等罪证将孔融处死,并且诛杀全家。
孔融死之前央求曹操放了自己的儿子,没想到儿子说了一句:“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意思就是“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这一经典名句之后也是常被用来比喻遭受牵连的祸患!在古代大的倒下了,小的也就很难保住了。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