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明清的皇家警卫如何保证皇帝的安全

明清的皇家警卫如何保证皇帝的安全

时间2022-04-01 20:24:59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34604

说到皇家护卫皇家警卫这个职业小编也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当然了,因为比较的神秘嘛,那么今天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皇家警卫吧,看看他们的工作,看看他们是怎么保证皇帝的安全的,今天只说明清的哦,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看看吧!

明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一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算起来应该属于中国历史上大一统较长的朝代。时间既然长,宫廷内部发生奇闻怪事也就多,其中有名的“梃击案”,便是一件著名的政治疑案。这件案件,一度成为大明朝“国本之争”中朝廷党争重要的“议题”。

案件本身过程不复杂,万历四十三年,一个名叫张差的天津蓟县人,手持一支枣木棒竟然堂而皇之的进入太子朱常洛位于皇宫的居所——慈庆宫,打伤守门的太监,最后被侍卫擒获。这件事之所以被当时以及后世称奇,主要原因是,自古以来中国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宫禁严密,普通平头百姓别说进入皇宫,即使靠近皇宫大门,都会被严格审查,现在,竟然有人手持棍棒如入无人之境的跑到皇宫之中,公然威胁太子的生命安全,要知道,洪武四年的正月,朝廷就下诏立内城门禁法律。当时规定“守门指挥千百户日一更代,七卒三日一更代。凡内官内使出入皆用号牌,若有以兵器杂药到门者,论如律。守门军士失于觉察者,罪如之。若车驾出行,则以御史一员临门察视。”由此可见,普通百姓要想进入皇宫,除了有内应,几乎不可能。那么这个案件继续查下去,还真查出了“内鬼”,有两个太监曾经伺候过万历皇帝的皇妃郑贵妃,作为内应勾结了这位名叫张差的农民。案件影响重大,超出了普通刑事案件的范围,直接指向政治权斗,所以,万历皇帝最后便匆匆杀掉主犯和太监结案了。

说到“梃击案”自然衍生出明朝皇宫的“警卫制度”是否松弛的问题,其实,明朝对于宫禁规定极为严密的。

当时紫禁城内,非特别征召官员,“不能轻至”。所以不仅普通百姓,即使是朝中大臣也只能在外听宣,不敢无事擅自进入。如此严密的宫禁以至于导致内外阻隔,下情不能上达的地步,可是“梃击案”还是发生了,由此可见,任何的防范永远都是相对的。而且明朝还有比其他朝代更加严重的沉疴,即太监的权力不受节制,阉党与东林党权力斗争残酷,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如何防范,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

清朝入主中原后,就吸取明朝太监擅权教训,从顺治帝开始就设立铁牌于内务府,严禁太监干预朝政。康熙帝登基后,专门下令:“太监等不可假以威权,事发即杀之。”,所谓“天下大权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岂容假之此辈乎。”乾隆帝曾经说:“我朝列主家法,事事超越往古,而内廷制尤为严密。”在这种“乾纲独揽”的“执政理念”贯彻下,使得太监失去了掌控宫廷内的警卫调动的权力,同时清廷在紫禁城内不设统一的警卫机构和主管大臣,而是分别设立侍卫处、护军营、前锋营、内务府三旗包衣各营,神机营等警卫机构,实行分区分面的警卫办法。各个机构的统领大臣,互相并不隶属,各自对皇帝直接负责。清朝政府从根子上就断绝了明朝太监权力过大导致乱政的基础,从而使得皇帝的人身安全有了强大的保障。

清代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于汉族充满了强烈的不信任,所以在宫廷警卫制度上,皇宫的警卫军队直接排除汉族人,将皇帝最信任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满人中的精锐放在最接近自己的身边紫禁城内,而紫禁城外围则由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五旗官兵轮流值班。所以,北京城的八旗兵,都是以保卫紫禁城为中心,内务府三旗驻扎在皇城之内,北京城由八旗满人官兵守卫,整个都城内外,形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防卫体系。

即便如此,紫禁城的墙上也要增派前锋营、护军营官兵轮流守卫,白天由阙左门值班司钥长、天安门值班副印务章京带领上城巡视,均二日更换。夜间则派三四品章京四人上城检查。如果有官员觐见皇帝,必须要由御前大臣进行检查,然后派侍卫将其带到皇帝面前,接见结束后,再由侍卫带出门外。除了对外严格执行安全措施,对内的检查是也是非常的严格。乾隆四十七年皇帝下令,紫禁城内每天值班的王公以及领侍卫内大臣、大臣、部院大臣、都统、护军都统等五人,从现在起每天晚上都要巡察所属的侍卫、章京、护军。从二更起一直到五更。如果有旷工以及睡觉者,一旦查出,立即治罪。不仅如此,朝廷也对宫中私藏武器,检查非常严厉。凡是在宫中或者圆明园中发现有私藏鸟枪、火药、“金刃器械”,一经发现,“照违旨例,加等问拟,即行正法。”

清廷在内部强化警卫制度,还在出入宫廷订立了很多严格的规范。譬如,凡是王公大臣上朝,到下马碑必须下马、下轿。只有贝子以上王公,或者赏赐紫禁城骑马坐轿的官员,入东华门,到箭亭旁必须下马。入西华门,到内务府前必须下马。不过,这一条有时候遵守了,反倒成了罪过。乾隆死去后,和珅贪污案发,嘉庆给和珅定了二十条重罪,其中有一条就是在圆明园和紫禁城骑马坐轿。其实,和珅是乾隆活着时宠信的大臣,特许享受此等荣誉。现在嘉庆翻脸不认“祖宗定下的章程”,骂和珅“无父无君,莫此为甚”,政治斗争折射出法律的可悲与可笑,有时候,还真是超越人的想象。

王公大臣进入紫禁城,为保证皇帝的绝对安全,其所带的随从也有一定限制。乾隆六十年时规定,亲王所带的随从为五人;郡王为四人;贝勒三人;贝子二人;宗室一人;文武大臣随从一到二人。到了嘉庆十六年,朝廷更加严格限制随从人数,亲王变成三人;郡王、贝子二人;至于文武大臣,更是只能携带一名随从。

凡是“官役官物”进入宫中,必须要查验门牌才能够放行。皇宫每天使用大量杂役,同时也消耗大量生活物资,所以,出入繁杂,为了保证宫中安全,由内务府发放“火烙腰牌”。每次进入禁门,就要由护军验明后才能放行。而腰牌则每三年更换一次。不到期但是马上有接任者,随时要更换,并且报请景运门检查核实。宫中物资出入,必须由各衙门预先报告出门单,送到景运门值班处查验,然后再通知各衙门是否可以出入。凡此种种,不及备载。

不过,不管如何加强宫廷安全措施,皇宫的太平,皇帝的安全其实始终与治国水平密切相关。也就是国家治理越清明,发生威胁皇宫的安全的事件越少。清朝从顺治皇帝开始,一直到乾隆末年,紫禁城始终很平静。自从嘉庆开始,政治上越来越污浊,官民之间越来越对立。嘉庆十八年,甚至出现天理教勾结太监,攻入紫禁城的事件,这远比张差手持枣木棍更加严重。嘉庆在事件发后,还专门下了“罪己诏”,加强了宫禁的整顿,虽然略有改进,不过,宫廷内偷盗案件还是频发,警卫制度越来越废弛。等到清朝末年,武昌枪声大作,即使皇帝身处钛合金做成的皇城,也难以抵挡改朝换代的呼声,遑论早已警卫废弛的紫禁城,清王朝携二百七十年的“列祖列宗伟绩”,刹那间被扫到历史的尘埃之中。

说到《水浒传》很多网友表示这个电视剧也还是很好看的,当然了在演义里面其实更加的好看了,文字表达的东西其实是无限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水浒传》里面有108将,所以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所以也有一些人的人品什么的让人看不懂啊,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在水浒传中人品最差的人会是谁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笔者认为《水浒》这部书里卑鄙无耻之徒众多,宋江、吴用、董平、秦明、时迁……这还没算小人,要说最卑鄙的人当属吴用!

当初他为了扩充梁山,利用各种各样的阴险手段布局,逼得人走投无路只能投奔梁山其实有些人不是“官逼民反”,而是被吴用逼的,当然宋江也有份。比较典型是在设计玉麒麟卢俊义的手段尤为卑劣!卢俊义的管家李固原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是另外一码事情,卢俊义的妻子也是水性杨花,但是必须承认卢俊义的各种不幸遭遇是吴用一手造成的……书里还有许多关于吴用的描写,从吴用的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政治斗争的黑暗与残酷!

吴用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乍一看和诸葛亮很像,足智多谋,绰号“智多星”。但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等待明主,立志匡扶汉室。吴用的目标就是功名富贵,为功名富贵不择手段。

一、黑晁盖

劫生辰纲是吴用是最大的受益人,晁盖是最大的输家。因为他利用天王得到他的地位和资本,而天王则好日子从此以后没有了。吴用表面一直在帮晁盖,实际上他是黑了晁盖。

二、黑宋江

上梁山后吴用地位明显蹿升,由晁盖的帮闲,变成梁山二把交椅,有实权。晁盖准备答谢宋江和朱仝,吴用派刘唐下山。我们看,刘唐这个人选问题就很大,他特征明显,而且被雷横抓过一次,也比较莽撞。

第二个阴招“书信”,口说无凭,立据为证,“书信”能直接做证据的。这封信除了能坑宋之外对宋江没有任何用处。果然因为这封信没阎婆惜发现,宋江杀人,被逼跑路。

宋江为什么不往梁山跑,而是去了柴进那?不想从此做贼。

其实宋江对梁山很忌惮,送了很多兄弟去梁山,但是自己不敢上梁山。发配江州出事后,戴宗来梁山报信。梁山又面临重大选择,救不救宋江?吴用的真实想法是不想救的。但一不能坏了义气,二梁山还有花荣等宋江的兄弟,又不能不救,于是假信出炉。

这里先说戴宗报信,老戴官场混迹多年,非常懂人情事故。他估计到吴用不想救宋江,如果直接上梁山是给梁山出难题,就把老朋友就得罪了。但是不通知梁山,情理上又说不过去,于是他故意跑到朱贵的酒店中招,让梁山自己发现书信。戴宗日行八百里,随便到哪个县城不能吃饭?非要跑到荒山野岭一个小酒店?

再说假劫法场。吴用搞了假信,把戴宗送走,回来就立刻叫苦,说害了宋江。表演非常到位,他如果不说,真把宋江害了,最起码花荣要找他算账。现在说出来,大家就不好怪他了,只能想法补救。这次声势搞的很大,梁山几乎是倾巢出动,但实际上是做戏。如果不是那个孔目拖延了五天,等他们到了江州早就人头落地。劫法场的时候,大傻子李逵又跳了出来,假戏只能真做。

三、害朱仝

这是水浒中最令人发指的一段情节之一。这个没人性的计策到底是谁出的呢?

吴用、雷横从侧首阁子里出来,望着朱仝便拜,说道:“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若到山寨,自有分晓。”吴用说是宋江将令。

再看看宋江怎么说。宋江与朱仝陪话道:“前者杀了小衙内,不干李逵之事。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今日既到山寨,便休记心,只顾同心协助,共兴大义,休教外人耻笑。”

宋江让吴用去拉朱仝入伙,吴用出的计策。

有人说李逵是宋江铁杆,当然是宋江指使的,不然为什么派李逵去呢。这正是吴用高明之处。

同理,李逵杀小衙内基本也是吴用指使的。因为宋江远在梁山,朱仝带孩子的细节不一定知道。另外,这时候宋江已经是梁山实际的老大,这种小事不应该在他考虑的范围内。

四、害晁盖

宋江上梁山以后,吴用有两个选择,一是帮晁盖壮大力量,分化宋江兄弟,夺回领导权。二是倒向宋江,用晁盖做筹码换个好位置。按道理吴用和晁盖相识多年,应该帮晁盖,但是宋江说天书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吴用立刻就倒向了宋江,宋江态度很明确了,吴用就是二把手。

(1)祝家庄之战

梁山对外作战的第一仗,确立宋江领导地位的一仗,吴用起了决定性作用。首先,在战前会议上吴用明确表态,支持了宋江。

其次,在宋江前两仗栽了大跟头的时候(折了杨林、黄信,夜来进兵,又被一丈青捉了王矮虎,栾廷玉锤打伤了欧鹏,绊马索拖翻捉了秦明、邓飞。),吴用又及时出现救了宋江。有了孙立登州派卧底,祝家庄这时候谁来打都能拿下。如果不是吴用来,晁盖亲自出马,老大的地位就稳了,因为晁盖出马,登州派自然就归到晁盖这边,对秦明等五个人又有救命之恩。

(2)曾头市之战

作为晁盖长期的智囊,吴用只说了一句话:“此乃不祥之兆,兄长改日出军。”曾头市什么规模?共有三千余家,五七千军马,而晁盖只带了五千人。吴用没有任何表示。

五、招安后表现

(1)征大辽吴用答道:“......,弃宋从辽,岂不为胜,只是负了兄长忠义之心。”宋江听罢,便道:“军师差矣!若从辽国,此事切不可提。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古代知识分子最重的是气节,吴用居然想投靠番邦?这点宋江就强多了。

(2)征方腊

宋江大哭道:“谁想渡江已来,损折我五个兄弟。莫非皇天有怒,不容宋江收捕方腊,以致损兵折将?”吴用劝道:“主帅差矣!输赢胜败,兵家常事,不足为怪。此是两个将军禄绝之日,以致如此。请先锋免忧,且理大事。”只见帐前转过李逵便说道:“着几个认得杀俺兄弟的人,引我去杀那贼徒,替我两个哥哥报仇!”同是劝宋江,吴用明显没把兄弟看,李逵一句替我两个哥哥报仇,品格高于吴用。

害死如此多人,做了众多伤天害理之事,吴用最终也没换来朝廷的重用,宋江一死,巨大的恐惧和孤独感让他上吊自杀。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曹操是怎么把自己的势力发展壮大的? 吕布和貂蝉是怎么失散的?貂蝉为什么答应连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