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看不起黄忠到底是为什么?
说到关羽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也还是有点意思的,因为这个人其实有点争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很多时候说他好的时候有一说,很多时候说他不好的时候也有一说,但是关羽有一个怪毛病,那就是谁都看不起的,但是也不是谁都看不起,就是对有些人看不起,这其中就有黄忠这位老将,不管是先前还是最后都是看不起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我们先来说说一个人看不起一个人的前提条件吧。
美丑对比,出生对比,贫富对比,功败对比,古代武艺对比也算是一种了,那么关羽看不起黄忠我们也来仔细的分析分析看看。
我们先说外表吧,其实黄忠要比关羽大很多,所以外表上看黄忠虽然老态,但是比起关羽的红脸,不知道各位看官到底是喜欢谁一些,我喜欢黄忠多一点。
再看看贫富差距吧,这个在当时都是打仗的,所以应该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我们再看看关键的部分吧。
武艺:
其实关羽的武艺和黄忠还真的是有得一说的,最开始关羽攻打长沙太守韩玄时就表示:“量一老卒, 何足道哉!关某不须用三千军,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决定斩黄忠、韩玄之首,献来麾 下。”,意思就是指的黄忠是一员老将,不要什么多少人,500个足矣。
结果和黄忠第一次交手就打了100个回合不分胜负,这打下去也不是办法呀,所以关羽就用计谋再打了50回合之后,就使用了他最为擅长的拖刀计,关羽假装逃跑黄忠来追,但是黄忠的马反而倒地了,关羽这个时候并没有选择杀黄忠,等到黄忠再起来的时候,黄忠用箭射掉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了,大家都知道其实黄忠的看家本领是百步穿杨啊,所以这场战斗胜负是分不出来了。所以在武艺上这两个人应该是不分上下的,所以从武艺上看不是看不去黄忠的原因。
功败:
这里功败指的战场上面的取得的成就,先看看关羽的战绩吧,斩杀颜良,阻止曹仁,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再看看黄忠的,刘备攻打益州黄忠是最大功臣,定军山一战斩杀夏侯渊,其他的就不在多说了。从字面上看,关羽的数据好像漂亮不少,但是如果仔细的分析的话,大家会发现,关羽斩杀颜良是用的计谋,庞德也算大将吧,但是对比于夏侯渊来说,这几员大将都不如夏侯渊来的厉害吧,所以综合对比看,关羽的战功也不比黄忠高多少,所以看不起黄忠应该不是这个问题。
出生:
前期出生,黄忠是刘表部下,后来归降,并没有看到黄忠是名门之后,关羽其实是个杀人犯,哈哈,所以前期的出生关羽反而要低一等了。
后期时候的事情小编觉得这个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点的,关羽一直喜欢以汉寿亭侯自居,而且到那都喜欢用这个,有的人说了,这个封号很厉害吗?其实厉害到不厉害,上面还是有都亭侯,乡侯,县侯,反而亭侯是最低的。那么为什么关羽喜欢以这个自居呢?因为这是曹操封的,是属于正统的,受到了认证的,那个时候还没有三分天下呢。所以以汉臣自居的关羽对于这个称号当然是非常的看中的,但是黄忠呢?黄忠却没有这样的称号的。
所以在黄忠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的时候就勃然大怒啊,表示:“大丈夫岂能与老卒同伍。”,说的老卒就是黄忠了。
看到这其实想必大家都清楚了把,其实就是嫌弃黄忠老,还有就是除了关羽的上级和兄弟,还有自己的带的兵,关羽他服过谁?看得起谁?这不就是一副阶级斗争的嘴脸了。
再说那次射头盔红缨之仇还没报呢。
关羽这个人啊,:“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能力是有,但是就是膨胀的不行。
多的不说了,其实关羽并不是看不起黄忠,试问,关羽他看得起谁过?
说到林则徐就不得不说虎门销烟,说到虎门销烟就不得不说这个鸦片的事情,说到鸦片就不得不说这要和外国人接触了,说到外国人就不得不说中国人当初没有多少人去外国留学的怎么那怎么和别人交流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就拿林则徐来说,林则徐是如何雇佣英语翻译的呢?感兴趣的一起看看吧!
虎门销烟期间,中国与英国频繁接触,究竟是如何解决翻译问题的呢?到底是什么人在给林则徐担任翻译?对于这个历史细节问题,貌似少有人关注。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并不懂英语,清廷也没有懂英语的人才。也就是说,林则徐只能从社会上去招聘翻译,他是如何做的呢?
晚清乃至清朝,最先掌握英语的人是广东人。因为广州长期对外通商的原因,一些长期与外国打交道的广东商人就逐渐学会了英语。人们管这种英语叫“广东英语”,是一种混杂了粤语、葡萄牙语、甚至是印度语的杂交英语。虽然这种英语并不标准,但基本的沟通并没有问题。
1838年底,清廷派林则徐南下广东禁烟。禁烟的阻力除了政治因素外,语言也是一大难题。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需要独立搜集情报、了解英国的动向。这些工作都需要懂英语的翻译,但如何找到可靠的翻译着实让林则徐头疼。为此,林则徐首先成立一个翻译机构,专门从事英国资料搜集、翻译工作。为了寻找翻译,林则徐派出密探,四处网罗人才。之所以搞得这么神秘,估计一是不想让外界知道钦差大臣如此不堪,否则还会丢朝廷的面子。二是确保政治安全,重点要防范政敌或英方进行间谍渗透。
经过不断寻找、挑选,林则徐陆续确定了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四个人。据美国公理会差会部档案记载,这四个翻译分别是梁进德、袁德辉、亚孟、林阿舍。四人都是中国人,亚孟是混血儿,梁进德与袁德辉都是广东珠三角人,袁德辉、亚孟,林阿舍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从他们经历可以看出,他们的英语不是“广东英语”,而且不止口译,阅读、笔译都比较厉害。林则徐为了聘请他们,也开出了丰厚的待遇,比如梁进德的月薪是12元,这在当时已经是高工资,完全可以养活全家。
即使这样四个佼佼者,林则徐也并不满意,主要担心还是政治上不可靠。比如梁进德,不仅信奉基督教,还是一位买办,与洋人交往频繁。而且,梁进德与他父亲还曾因为传播基督教遭到广东当局的追捕。其他人都有留洋经历,与洋人素有来往,是否会被洋人收买,都很难说。这些人的背景非常复杂,除了基本的审查以外,还要采取一些保险措施。为了谨慎起见,林则徐对这四人都实行了严格的监视。在四人工作时,往往都会安插眼线,监督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于翻译的技术性问题,为了确保准确,林则徐也有一套独特的防范办法。
据《夷氛闻记》记载,林则徐与邓廷桢、怡良草拟了一封致英国国王的信。他先交给袁德辉翻译成英文,为了防范袁德辉做手脚,他派人秘密找到一位名叫亨特,且懂中文的美国商人,让他把这个英文稿再翻译成中文。其实,亨特的笔译也不是特别好。据他后来回忆,自己大约花费了四个小时才翻译完。
亨特完成后,林则徐进行了一番对比,发现差别很大,这下对两个人都不放心了。他又找到一位名叫伯驾的美国医生进行翻译,伯驾只是给提了一些意见,比如注意语气措辞等。林则徐还是不放心。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桑达号”商船在海南沉没,三名英国船员幸存。林则徐立即又把三个船员请来帮助翻译,此时,林则徐几乎已经忘了信件的机密性,直接将给英国国王的信,交给英国船员翻译。
英国船员看了中译英的文本,不禁笑出了声,把林则徐笑毛了。一位叫喜尔的船员在回忆录记载道:他递给我们一封写给英国女王的信,用那种他们常用的浮华笔调写的,我读了,几乎禁不住发笑……
林则徐请船员指出错误,几个船员拿笔一一划出并做了修改。林则徐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最终,这封经过反复翻译、修改的信由一位英国船长带回英国。
求贤若渴,可以形容林则徐对翻译人才的迫切。求知若渴,可以说明林则徐对外国事物了解的积极态度。林则徐平时喜欢广泛搜集英文资料,如英文报纸、书籍、地图、知识手册等。连虎门销烟当天,他还向出席销烟活动的英国人索要英国地图等资料。因此,林则徐有大量的翻译工作需要做,仅仅四个翻译是不够的。
从后来的史料中,又陆续发现了很多人。据《中国近代通事》记载,在林则徐的书信、书籍中都记录了身边翻译的名字,如陈耀祖、温文伯、周文。更夸张的是,还有一位口吃的翻译。据“桑达号”一位船员日后回忆,在林则徐接见他们时,担任翻译的竟然是一位口吃患者,而且还很紧张,说出来的英语很难听懂。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林则徐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很迫切。
林则徐雇佣翻译,并不一定只要求英语特别好,有时连会几句英语的厨子都会挖过来。两个曾在外国商馆做饭的中国厨师,因为会几句广东英语,被林则徐高薪挖来。挖会英语的厨师过来有何用,除了做饭还是做饭?其实不然,根据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性格推测,他雇佣厨子,更大原因是,希望通过他们了解洋人的生活习性,比如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等。
不仅有厨师,还有医生。在伯驾诊所工作的部分人也被林则徐请来。与雇佣英语厨师同理,林则徐通过这些给洋人看病,又懂英语的医生,就可以掌握洋人的生理、健康情况。在那个年代,国人普遍相信洋人的腿不会打弯,林则徐的认知水平也差不多。因此,雇佣这懂种医学的翻译,对全方位了解洋人很有帮助。
以上可以看出,林则徐首先是一个广纳贤才的高官,这点非常难得。但限于当时环境的封闭,中国对外国知之甚少,英语翻译人才也极度缺乏,林则徐雇佣翻译也不能不将就。更重要的是,清廷始终没能培养出一支官方翻译队伍。在用人之际,林则徐一边将就用人,一边还要对这些翻译严加防范。
后来,林则徐被革职,琦善代替他赴广东与英方交涉。林则徐对琦善的翻译大加指责。据他在《洋事杂录》一书中多次提到,琦善的翻译是“夷目颠地之汉仆”。“颠地”是英国鸦片走私贩子,“汉仆”就是汉奸的意思。或许林则徐对翻译这一职业还是有很深成见的。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