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尚香是孙权派来监视刘备的么?孙尚香在蜀国只怕这一人
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只是为了两国的联盟能更加稳固,而且孙尚香在蜀国也能当一个眼线,帮孙权监视刘备的一举一动。其实孙尚香可能并不喜欢刘备,还经常做出刁难之事,有时候会故意撒泼。不过孙尚香在蜀国也有怕的人,就是张飞。张飞性格耿直,而且一直认为兄弟肯定比女人重要,所以不怕得罪孙尚香最后还夺回阿斗,让孙尚香带走就麻烦了。
其实按照张飞和赵云在蜀国的地位上是差不多的,我们都知道,其实赵云也是加入了刘关张三位兄弟的结拜,自己做了一个四弟。并且在重视程度之上,他也非常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重视。基本上在,蜀国赵云和张飞是平起平坐的,然而在历史上有一个人却对他俩有不同的意见和做法,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孙尚香。
事情发生于当时的孙权想和刘备打仗,因此就派人赶到蜀国和自己的妹妹说自己的母亲快要不行了。因此孙尚香快马加鞭的准备返回江东,但是在中途中遇到赵云的拦截,当时的赵云坚持要留下孙尚香,但是孙尚香对赵云说,你只不过是帐下的一介武夫,还没有资格管理我们家里面的事情。作为蜀国的五虎上将赵云直接遭到这样的谩骂,也是没有办法。然而在后期,张飞上来的时候孙尚香直接换了一种说法。开始请求张飞,如果不放他回去就投江而死。那么面对同是五虎上将的两位将军,孙尚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首先是赵云和刘关张三位,虽然在名义上有结拜的说法,但是在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正式结拜过。也就是说从地位上讲张飞是要高于赵云的,至少孙尚香可以这样认为。因此他敢说出这样的话因为赵云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向刘备反映任何问题。
而第二点原因就是一些性格方面的问题,张飞和赵云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赵云做事比较稳妥三思而后行。然而对于张飞来说,做事就比较莽撞,如果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解决这件事情的话,那么赵云很有可能会被孙尚香的理由而说通。然而对于张飞就不一样了,如果孙尚香敢对张飞说出那样的话,那个张飞会直接动怒把孙尚香抢回来的,所以这样的结局孙尚香说那样的话。
而第三点就是,光赵云一个人的分量他还是能够足以应对的,但是再加上张飞的话那么就不好应对了。这也是孙尚香不敢触碰的原因,因为她如果继续,那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两个人的话,那么她这次是肯定回不去了。并且在理由上孙尚香当时是非常占理的,因此,在面对赵云的时候孙尚香是一个态度,然而后来张飞来了之后就是另一个态度了。这就是为什么孙尚香敢骂赵云而不敢骂张飞的原因。
学习汉语多年,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仅仅是一字之差,意义便会有非常大的差别,极少时候尽管字长得一样,但是书写时的位置不一样,也有可能造成差别。在古代,有时候也会存在有皇帝退位而并没有去世的情况,人们一般称他们为“太上皇”,事实上还有一个“太上皇帝”的称呼,两个称呼只差了一个字,但是其中的含义却天差地别。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古代君主退位后,就成了比皇帝说话还算数的太上皇帝,但事实上,退位皇帝并非人人皆称“太上皇帝”,绝大多数皇帝退位后变成了“太上皇”。“太上皇”与“太上皇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相当大的区别,涉及担任者秉政掌权是否名正言顺的重大政治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自称皇帝,建立了最初的皇帝制度。他将业已去世的父亲、原秦国庄襄王追尊为太上皇,是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也是第一位享有此尊称的逝者。
秦始皇的做法为后来的汉高祖刘邦所传袭。刘邦称帝后,尊父亲刘太公为汉帝国的太上皇。刘邦尊父亲为“皇”而非“皇帝”,符合两点传统观念:
其一,“天亡二日,土亡二王”,在国家统治权力的架构上,中国古代君主从来都是拒绝二元化领导体制的。“一山不容二虎”,哪怕这两只“虎”是父子关系。
其二,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三皇无为,五帝有事”,尊称为“皇”,仅仅意味着地位尊崇,却并无治理国家的权力,只有冠之以“帝”,方才达到位尊而有权的境界,刘太公没有治理天下之实,所以不曰“帝”。正如颜师古所言:“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而太上皇帝手中握有掌权“资格证”,能统御军国大政。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以“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为借口,传位给年仅五岁的皇太子拓拔宏,是为孝文帝。当时,南北政权对峙,北魏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严峻,单单凭借太皇太后冯氏和五岁的小皇帝,不足以震慑天下,护佑臣民。于是满朝文武联合上奏孝文帝说:“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有了“帝”这个“资格证”,献文帝算是离位不离权,拥有了继续掌握皇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史书上说他“国之大事,咸以闻”。
北齐帝国武成帝高湛登基五年后的一天,“太史奏,天文有变,其占当有易王”。高湛信以为真,决定禅让皇位给皇太子高纬。此后,高湛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继续统领北齐帝国,而高纬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唐睿宗李旦有幸在“武周革命”后第二次登上皇位,完全有赖于第三子李隆基的军事扶助。712年,唐睿宗李旦传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李旦决定把儿子“扶上马”后再“送一程”,故“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对于父子俩的分工,《新唐书》简而言之曰:玄宗“听小事”,而睿宗“听大事”。睿宗也算是历史上一位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帝。
还有一些时候,出现了“太上皇帝”称号的错误运用,如赵佶、赵构、赵惇三位宋皇在退位后皆称“太上皇帝”,但从实际来看,他们都没有继续理政。因此,三人全都应为事实上的“太上皇”。但误用“太上皇帝”称号,是对退位皇帝进行精神安慰的表现,因而这一误称也得到了普遍的理解与认可。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