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曹操见汉献帝有哪些特权?
曹操下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权利已经比汉献帝要大的多,可以做到“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对皇帝来说都是大不敬。但是汉献帝就给曹操这样的特权,也是怕曹操会弑帝。其实曹操当时虽然敢危险皇帝,但是却没胆子自立为王,说明曹操对于皇帝这个位置还是有些忌惮的,而且当时朝中大臣也都是汉城为主,生怕以后留下一个骂名。
大家平时看电视剧,或者读史书的话,经常会看到一些权势熏天的大臣,有这样的待遇: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这到底是怎样的待遇呢?
在中国古代,不同阶级的人的礼法完全不同,每个阶层的人都要有自己阶层的礼法。
在见皇帝的时候,这些礼法尤为重要。
首先,一个普通人要进宫见皇帝,武器是绝对不能带的,这一点很好理解,万一刺杀皇帝怎么办?自从秦始皇开始,皇宫大殿就绝不许大臣带兵器进殿,因此才有荆轲刺秦王,旁边大臣只能干瞅着的情况。
然后我们说说其他几点。
入朝不趋:趋,是小步快走的动作,在比自己辈分或者等级高的人面前,这样走是表示尊敬。即使在家里看见自己的父亲,也要用这种方式走。
赞拜不名:这个电视剧里很常见,比如电视剧里和珅见乾隆,都有太监喊:”和珅觐见!“如果有赞拜不名的的待遇,像曹操这样的,就不允许直呼其名,最多也是”曹丞相觐见!“
剑履上殿:剑说过了,我们说履。履就是鞋,一般大臣上朝的时候,都是要光着脚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的(虽然现代不太好理解)。即使是很尊贵的大臣,最多也就是允许他穿袜子。只有像曹操这样地位极为崇高,或者说其实就是把持朝政藐视皇权的大臣,才可以穿鞋。
《三国演义》里官渡之战中,袁绍的部下许攸来投奔曹操时,曹操都是光着脚出去接许攸,通过这种超高规格的礼遇才收了许攸的,可见这个动作有多尊敬对方。
当然,这个礼遇不是曹操开创的,第一个享受这个待遇的,就是汉初名相萧何。萧何随着刘邦打天下,最后功劳簿上排第一,才享有这个待遇,后来几乎没有皇帝主动给大臣这种待遇的情况了。
也因此,每次提到这个待遇时,最后都要加一句:“如萧何故事”,就是跟萧何学的。
我们现在每天最离不开的东西,一样是水,一样是电,一旦停水停电,便会觉得生存困难。但是在古代,电就不用说了,水虽然有,却并不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自来水管一打开,就会有水流出来供我们使用。那么,在古代,以唐朝长安为例,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解决用水问题的?
这个话题,就涉及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里,一个历代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城市供水问题。
早在春秋战国年间的《管子》里,对于城市供水,就有严格的理论: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市,必须要建立在一个水渠纵横的水网地带,方便供水和排水。
所以,从春秋战国至明清年代的中国城市,基本都遵循这样的建设理论。比如有两千年历史的广州,前身是番禺古城,就建立在有甘溪流过的番山顶上。洛阳杭州南京临淄等古代名城,都是傍水修建。北京老城虽说远离永定河,但接近水源丰富的西山山麓,吃水这才不愁。城市要发展,必须先有水。
而拥有百万人口的唐朝都城长安,在吃水问题上,也是大费苦心。
长安城的水源条件,可以说非常丰富,本身就号称“八水绕长安”。所以隋朝修建长安城的前身“大兴城”时,就依托周边八条水脉,开凿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三条运河。待到唐朝建国后,又开凿了黄渠和漕渠,整个长安城里,就有五条水渠贯通。然后每一条主干水渠,又分成了若干条支流。这样整个长安城,就成了一个空前水网纵横的城市。从皇城园林到各个市坊,都能看到水流踹急的水渠。这强大供水条件,为之前中国各类城市未见。
除了水渠外,长安城的井水也非常发达,各个里坊里都有水井。长安市民的日常饮水,主要还是以井水为主。而且在当时的长安城里,主要的宫殿周围,也都水井遍布,除了提供饮水外,也有消防应急作用。
如果说水渠和井水,还都属于古代城市的常见设置,那么长安城更有另一个独家供水模式:湖泊。四通八达的长安水渠,也令许多水流汇聚起来,形成大的湖泊,比如芙蓉园的曲江池和大明宫的太液池,在唐朝题材的影视剧里都是熟脸,却也是唐代长安城重要的供水依靠。
水网纵横的水渠,家家水井的布局,外加景色宜人的湖泊,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唐都城长安,就这样成功解决供水问题,拔地而起为古代东方世界最为繁华的大都会。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