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了赤兔马,吕布还能战胜张飞吗?
在很多人心中,吕布是三国演义中武力值最高的武将,也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只是可惜没什么智慧,不然也不至于那样死去。不过,一个人不可能赤手空拳行走江湖,总会有一些趁手的武器、合心的坐骑,就比如有名的赤兔马。得了这样一个坐骑,可以说是如虎添翼。那么,试想一下,如果吕布没有赤兔马,那么他与张飞的两次交战,结果又会如何呢?
对于三国爱好者来说,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三国武将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说。其实历史史记未必真,我们能做的只是更接近历史原样,其他武将先且不论。这里比较比较吕布和张飞的武力谁更强一点。分析最贴近历史的可能。
吕布,字奉先,“头戴三叉束花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历史上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亦说的是他和赤兔马也。吕布使的一手方天画戟,骑射(辕门射戟)更是三国无人能及。单挑从未败绩。。三国前期靠着超高的武力和谋士陈宫成为一方诸侯。
张飞,字翼德,“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人称“猛将军”,关羽曾在曹操面前这么说张飞的“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比自己有过之而不及。更是被诸多历史人物评为“万人敌”单挑的张飞同样没有败绩。
张飞和吕布历史有两战,一战为虎牢关之战,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英战吕布。成就吕布的成名之战。其实所谓三英,分别为刘备、关羽、张飞。起初张飞单挑吕布,然后关羽上前助阵,最后刘备跟了上来。便成了三英战吕布有名的典故。张飞先战吕布的情形是这样“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与合,不分胜负。细节到此可以看出张飞此时并未败落,后的关羽的上阵还说得过去,两人说不定在多战几十回合吕布就会败退。三十回合的刘备也冲了上来,三国的刘备武力值自然不行比其关张自然差远了。刘备的上阵并没有加强打败吕布的能力,而削弱了关张二人力来保护这个大哥啊。所以三英战吕布之说定然夸大吕布的实力而来的。
二战为张飞醉酒失徐州,更是与吕布大战五十回合未分胜负,当时对阵气势压倒性的偏向张飞,可以说是气势上吕布就输了一筹。
其实张飞和吕布战最不平等的因素,然就是战马。三国多次为马战,马的重要性关系着将领的胜负。关羽能够斩颜良,赤兔功不可没。赤兔马,乃三国第一战马,而张飞的战骑,是一匹战马而已。三国历史更没有怎记载张飞的马多牛逼。从马的角度来说吕布还是占优势的。假如张飞骑赤兔战吕布,三国武力排名是不是会改写呢。这个真还不好说啊。按此推断张飞之武力极有可能和吕布不相上下,也许还超过吕布一点哦。
说到魏忠贤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个是一位大贪官,贪到什么境界呢?简直就是无人能敌了,但是对明朝感兴趣的网友或许也会发现,其实有这样的一句话那就是“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这样的言论,看到这小编就有点疑惑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其实仔细的分析的话,也还是有很多的道理的,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以前来分析看看吧!
所谓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个说法我并不认可,魏忠贤之所以可以一手遮天是在于天启皇帝不喜政事,魏才能只手遮天,但如果换个勤政的皇帝,魏还能如此娇纵吗?历朝历代宦官作乱都是因为当权者的糊涂昏庸。要知道天启皇帝的继任者是崇祯皇帝,权利欲极度膨胀的崇祯眼里能容得魏肆无忌惮的干政吗?答案是否定的。
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里的魏忠贤指的是宦官这个群体,首先要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内阁制度,大多数以为封建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人说了便算,在明朝不是这样的,可以说皇帝上面还有内阁这一群大臣,皇帝有什么想法先先经过内阁大臣商议,内阁大臣们觉得这个政策可以实施再呈由皇帝决断,如果内阁不通过,皇帝也可奈何,万历近三十年不上朝仅仅是因为皇帝懒吗?最大的原因是“国本之争”万历想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未太子,可内阁大臣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坚持要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皇帝拗不过大臣,感叹自己贵为天子却被群臣所制,这才是万历怠政的主要原因。
而魏忠贤最大的作用便是在天启年间,帮助天启皇帝对抗内阁制度,皇帝碍于名声,对待大臣不能有失帝王风范,主要是想给自己留个好名声,而魏忠贤对待群臣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皇帝的政治理念得以实施,皇帝想做的事得与实现。
反观崇祯皇帝从即位到亡国自缢,在位17年杀了十几位内阁大臣,换了三十多任内阁首辅,把自己推向了对抗内阁大臣的前线,然而崇祯在对抗大臣面前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己作为皇帝要给青史留个不杀谏臣的名声,大臣在对抗皇帝是则是肆无忌惮因为谏言而受到皇帝的惩罚,自己的名声也就越大,君臣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再也没有大臣敢成为皇帝的心腹,而崇祯的心腹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是没有魏的能力吗?不见得是王的能力问题,是源于崇祯对身边人的极度不信任,正是因为崇祯的刚愎自用,没有培养像魏一样的宦官去牵制内阁大臣,导致崇祯处处受到内阁大臣的限制,在后面皇帝要求大臣捐资辽餉,迁都南京及李自成围攻京师要求崇祯签订的城下之盟无疾而终。而皇帝这三个重要决断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时刻,假如有魏忠贤这般懂得皇帝心思的宦官,不择手段的对付内阁大臣,去实现皇帝的政治决断,大明何至于亡国。
王承恩所言“如忠贤在此事何以至此”的意思便是皇帝没有身边像魏忠贤这般人物可以对抗内阁大臣,才导致皇帝处处受到内阁的牵制,政治理念不得已实现。说到底大明的亡国主要亡于内心极度扭曲病态多疑崇祯。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