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时候的人们有天气预报吗?

古时候的人们有天气预报吗?

时间2022-04-01 20:13:01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28976

“天气预报”听起来完全是一个在现代科技条件的支持下出现的产物,通过对大气运动等的分析,实现对未来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天气进行预测,并告知大众。然而,古人也有自己预测天气的办法。古人对于天象非常重视,也在不断的观察中积累起了相当丰厚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帮助预测天气。那么,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向大众传播天气的信息呢?

八百年前的杭州市民每天早晨起床,就能“收听”到报晓人带来的当日气象服务。他们打着铁板或木鱼儿开始沿街高喊:“天色晴明!”这是好天气。若是阴天,就喊:“天色阴晦。”下雨就拉着长音:“雨……。”

自从北宋都城开封废除街鼓制度以后,开封城逐渐出现一批“报晓人”,他们负责每天天明的报晓工作。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沿袭这种风俗,报晓人在每天报晓的同时,还报告天气情况。根据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记载,每天清晨四更前后,当杭州城周边的寺观开始鸣钟之时,寺观中的行者头陀就会沿街报晓兼报告天气。若晴则说“天色晴明”,阴则说“天色阴晦”,雨则说“雨”。其报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观庵舍的行者头陀在划定好的区域内,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口头报告天气,为上朝的官员、宿卫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务。当时对报晓人可能有较为严格的约束,即使是风雨霜雪等恶劣天气里,报晓人也不敢有一日停歇。

由此可知,在南宋都城临安已经有了“日常化”的气象服务。报晓人每日所报天气是实况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排除是当日的天气预报,其信息来源可能是位于临安城中的南宋皇家天象管理机构“太史局”。

早在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十一月的一天,宋真宗与大臣王旦有一段对话:皇帝说昨天傍晚的降雪突然停了,到了夜里让人在宫廷中看视,看视的人汇报说雪还会继续下,而且不小。到了次日积雪果然超过了一尺。在夜晚预测次日雪情,而且结果很准确,如果不是碰运气,那么当时24小时内的预测水平还是相当高的。文中虽未提及是何人预测的天气,但从“於宫廷视之”这句话推断,应该是值宿于皇城内的翰林天文局的技术官员所为。

宋人的祈祷行为非常普遍,一旦有异常旱涝天气时,从皇帝到各级官员,乃至普通百姓都要虔诚祈祷。宋代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增强祈雨的效果,在公开祈祷前常事先让太史官进行天气预报,以便选择适当的时机祈雨。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的夏季,京师开封出现旱情,谏官王公素请求皇帝亲自去祈雨。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说:“太史官说本月初二日当能下雨,打算一日去祈雨。”仁宗皇帝根据初二日有雨的预报,决定初一日祈祷,那么太史官的预报应该是在初一日之前做出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太史官至少已经能够进行48小时以上的晴雨预报。史书上虽然没有记录此次预报结果是否准确,但这是宋代太史局进行天气预报的直接记载。

根据《宋史》记载,太史局负责测验天文,考定历法,观测日月、星辰、风云、气候等事宜。南宋初年的诏令明确规定,太史局必须将每个月的天文、风云、气候等观测事实上报秘书省。由此可见,太史局的工作职责与天气气候观测密不可分。尤其在南宋,太史局已经把风、云、雷、露、霜等气象现象都列入天象观测范围。详细记载宋代历史的《宋会要辑稿》中,还保存着一批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的风观测资料,其资料时序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立秋到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秋,共持续62年,如此有系统的观测记录相信应当是南宋官方所为。

现代研究表明,从东汉时期开始,主持天文台工作的灵台丞就有42个下属,其中就有3人负责观测风向,12人负责观测晴雨。南宋宁宗时期,太史局包括气象观测与预测在内的技术官员一度达到125名。据南宋章如愚所著的《群书考索》记载,太史局的技术官员“保章正”就是“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视日旁之云色降下也,知水旱所下之国”。他们负责占候风气云雨,并随时将天气情况和占验结果向皇帝汇报。《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日将午,雷暴震”,当雷暴天气发生时,太史局会进行观测和占验,把天气情况报告皇帝,并以“占辞”的方式趁机向皇帝进言:“国家发号布德,未及黎庶。”借此引起皇帝的重视。

在南宋时可能还有大量的气象典籍存世。南宋学者郑樵曾系统地列出《占候风雨赋》《云气图》《气象图》等气象典籍目录17个。《宋史》收录《云气测候赋》和《占候云赋式》等气象典籍目录26个。上述典籍名称未见重复,可见其丰富程度,我们猜测其中相当一部分典籍应该为太史局所用。从书名判断,南宋人对于观云、占风、测雨等气象知识和天气预测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认识水平。

由于宋末战乱,大量史料典籍佚失,今天已经很难看到南宋太史局工作全貌和业务流程了。尽管尚缺乏直接证据表明南宋都城临安已开展日常天气预报,但是从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分析,特别是关于“报晓人”和“报天气”的记载来看,南宋临安城已经有惠及普通大众的日常气象服务。开展气象服务的机构可能是负责“占候风气云雨”的太史局,北宋时期该机构更多是为皇家服务,到了南宋,通过走街串巷的“报晓人”使普通市民也能享受其服务,可谓进了一步。

由此我们不妨展开想象,八百年前的杭州市民每天早晨起床,就能“收听”到报晓人带来的当日气象服务。他们打着铁板或木鱼儿开始沿街高喊:“天色晴明!”这是好天气。若是阴天,就喊:“天色阴晦。”下雨就拉着长音:“雨……。”

诸葛亮我们都知道是三国里响当当的大人物,也是三国迷非常崇拜的偶像。其实整个诸葛家也是人才辈出,诸葛亮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另外还有一个族弟。要说起诸葛亮的整个家族史也是大士族出身,只不过后来有些没落了,但是到了诸葛亮这一代又再度崛起。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诸葛三兄弟,还有诸葛家族一起来看看吧。

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家族完美地诠释“各为其主”的内涵。诸葛亮兄弟三人,其长兄诸葛瑾出仕於东吴,深受孙权的信赖,曾随吕蒙征讨关羽,以功而获封宣城侯。在吕蒙病逝之后,诸葛瑾又以绥南将军的身份接替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其后,又被迁为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而在孙权称帝之后,诸葛瑾又被拜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而诸葛瑾之子诸葛恪,更是为孙权的托孤大臣,孙权临终之际,授命诸葛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的身份辅佐国政。

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则效力於蜀汉,诸葛亮为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丞相。而诸葛均与两位哥哥比起来,则要相形见绌。诸葛亮另有一位族弟诸葛诞,出仕於曹魏,并官至征东大将军,掌一方之兵马。最后,因不满司马氏专权,而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氏,结果兵败被杀,是为“淮南三叛”之最后一场叛乱。

据《太平御览》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非贬义)。

诸葛家族也属大世族出身,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期曾任司隶校尉(相当於满清时期的直隶总督)。司隶校尉为疆臣之首,诸葛亮在张飞死后,以丞相的身份兼领司隶校尉,才得以参与军务。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为太山郡丞,去世较早。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受袁术举荐为豫章太守,后因被朝廷更选朱皓代替,才带着诸葛亮兄弟投靠荆州刘表。

而在当时,大世族之间盛行联姻,诸葛亮便娶了荆襄大名士黄承彦之女。而据《襄阳记》记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刘表)后妇,(蔡)瑁之姊也。

《襄阳记》中除了记载诸葛亮的婚姻之外,还提及了诸葛亮的两位姐姐。据记载:..(蒯)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其(庞德公)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郞,早卒。

蒯、庞也都是荆襄的世族,蒯祺的同族蒯良、蒯越助刘表平定荆州,而被刘表比作雍季(晋文公的谋臣)、臼犯(即狐偃,晋文公的舅舅、谋臣)。而庞德公即庞统的叔父,极会识人,据《先贤传》记载:乡里旧语,目(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庞统)为凤雏,司马德操(司马徽)为水镜,皆(庞)德公之题也。

诸葛亮的这两位姐夫,皆出仕於曹魏。其小姐夫庞仙民去世较早,而另一姐夫蒯祺却间接死於刘备之手。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命(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古时候皇帝有工资吗?月薪是多少钱?平时零花钱从哪里来 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北京城里的宝物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