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代考生金榜题名后,他们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子的?

古代考生金榜题名后,他们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子的?

时间2022-04-01 19:59:36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44680

最近陆陆续续很多高考考生已经收到他们的录取通知书了,如今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是各有心意,毕竟这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或许都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不过现代因为交通发达,无论考生住哪都能用快递把通知书送到家里。在古代就没这么方便了,那些中了科举的考生他们有没有录取通知书呢?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代是怎样通知那些中了科举的考生,下面就来看看吧。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登科后》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诗人进士及第后得意喜悦的心情。金榜题名是古人“四大喜事”之一,进士及第后,便可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福泽后代。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激励士人勤奋努力,扩大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还制作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无论是材料、做工,还是报喜,都非常复杂、隆重。

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科金榜(仿制),历史上于1904年张挂公布。图片来源:北晚新视觉

古代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是“泥金帖子”。“泥金”手法是中国传统的高档装涂工艺,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唐代开始用泥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宋代诗人杨万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诗:“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王仁裕、杨万里都提到泥金帖子,而杨万里诗中的淡墨榜又为何呢?古代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用淡墨书榜,称为“淡墨榜”。

在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被视为“正式版”科举录取通知书,又称为“榜贴”。宋·洪迈《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说:“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到了宋代仍然使用金花帖子,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记载:“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而谓之榜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黄花笺”是一种洒金粉的顶级用笺,用此来书写通知书,可见珍贵。宋·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宋朝吴郡士登科者,始于龚识,其家居昆山黄姑,犹藏登第时金花榜帖,乃用涂金纸,阔三寸,长四寸许。”

在明朝,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称“喜报”。明人王世贞《觚不觚录》云:“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到了清代,就出现了刻板印制的科举通知书了。

进士及第的通知书都写哪些内容呢?一般先把考官的姓名写在上面,然后再写具体内容。乡试中举的录取通知书相应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乡贯、三代姓名。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现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般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邮寄到考生的手中。在古代,送通知书也比较隆重。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犹如现在男子结婚迎亲一般。如《儒林外史》描写报榜的情景:“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

中秀才举人或者进士及第希望比较大的人家都会在煎熬中苦苦等待着喜报的到来。有专人在门口等候,真是望眼欲穿,一旦报喜的人到了,即大呼小叫向主人报喜。报喜是个好差事,衙门里的公差争破头想干这差事,碰到大户人家能赏一些红包,也就是“喜钱”,稍微穷点的人家也能排上一桌,赏些酒喝。正因为送喜报有利可图,竟有人在半道上抢夺喜报,送到主家以领取赏银。严嵩在《钤山堂集》中记载:“京师人以报榜希厚利,先赂印匠,多印试录名纸,伺启阍得纸疾驰去,报早则金多,亦有恶少伺于途,挺仆其人,夺纸以去者。”

中榜者收到榜贴或喜报后,一般要把它张贴在厅堂里最显眼的位置,如同现在上级颁发的奖状或与领导人合影一般,让来访的客人进门便能看到,以此炫耀一番,光耀门庭。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郑学富

现代化妆品已经不是女性的专属用品了,因为有很多男性也会化妆,而且会化妆的男生是越来越多。其实无论男女都有爱美之心,而且化妆也不一定就要浓妆艳抹,多数都是为了能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状态更好一些。其实男性化妆在古代就有先例,并非现代男性才开始用化妆品。这次就以明朝为背景,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当时的士大夫们,他们是如何管理自己的仪表的,下面就来看看吧。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始于战国。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士大夫的身形仪表、穿着打扮。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仪表怎样呢?是像评书小说上写的那样,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吗?是真的貌比潘安才高八斗,集颜值和智慧于一体吗?特别是那些代表着一流文化水准的状元郎们,打马游街时,是不是都风流倜傥眉目如画呢?而实际上,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中,有时候却很骨感。就像现在的学霸颜值各具的情状一样,状元郎、士大夫们也是没一个统一的颜值水平。

现在,就让我们掀开历史的纱幕,来看一看历史记载的明朝士大夫们吧。

首先,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明万历年间,有一位官员名叫王文迈。按说,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他应该是比较高大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王文迈身高不足四尺,即使放到现代,也是个妥妥的小矮人啊。不过,此人的才华还是不错的,不但有诗才,还是正儿八经的科举进士出身,万历辛丑年间的进士。

有时候,外表真的能够掩盖才华,王文迈腰背不直,走起路来蹒跚摇摆,远远望过去,就像一只大蜘蛛。上朝、出巡的时候,他这样的外表在一群士大夫和御林军中十分引人注目。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观者填路”,这来看热闹的人把路都给堵了,不得不说也是一道奇观。不过,王文迈虽然貌丑,性格却豪爽幽默,不愧名字中的”迈“字,善于与人谈笑,人缘颇为不错。

每次在公共场合与同僚遇到,王大人都喜欢上前闲聊。于是,便出现了一个颇为奇特的场景:王大人仰起身子去和同僚交谈,而善良的同僚照顾到王大人的心情,也会俯下身来听他说话。这一俯一仰之间,“笑果”顿出。并且,让无数男同胞羡慕嫉妒恨的是,这位矮小又驼背的王大人,却把一位貌美如花、身材修长、极具才情的娇妻娶回了家。

沈德符的《万历野荻编》中如此描述这位夫人,“名闻都下”。可以想象,王大人让京城的不少人都嫉妒眼红了,还有人编写段子讽刺他们的婚姻。虽然,从外表上看,两人并不相配,但是,有才的王大人还是继续抱着小娇妻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并没有出现武大郎那样的悲剧。所以说,现实中往往比小说情节还要有喜感。

接下来,就说说我们印象中的清俊瘦弱的南方士大夫们。根据一般的逻辑,北方人的身高往往会比南方人稍高一些。而对于常年生活在京城的沈德符来说,他也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西北籍的士大夫们,多是生得伟岸高大的,让人见了就联想起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西北锦马超,这就是风土带来的不同了。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沈德符就认识一些也长得高大伟岸的南方士大夫,比如说:有两位浙江的京官,一位名为王世昌,浙江临海人士;一位名为朱燮元,浙江绍兴人士。两人都“昂藏八尺,腰腹十围”,活生生就是两个魁梧雄壮的彪形大汉。身长体大之辈,似乎都挺擅长饮酒,这两人就都是海量,沈德符就曾经亲自领教过王世昌的酒量。

话说,有一天,他们在马仲良家聚会饮酒,在座的官员都称得上一句“善饮“。可是,拚起酒来,愣是十几个人都干不倒一个王世昌。结局就是:大家都喝得东倒西歪,王世昌独自清醒着回了家。最令人绝望地是,王世昌第二天又来完虐这群可怜兮兮的小伙伴们了。这一次,他还带来了独门神器——蟠桃杯。

这个杯子可不是一般的杯子,容量惊人,装一次就是一升酒水。此饮酒神器一出,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还能这样玩?可大家都是要面子的人,只能硬着头皮陪喝,可怜的沈德符同学一杯下肚已是半醉,只能眼睁睁看着王世昌又一次干翻所有人。且王世昌自我修复能力也特别强,撂倒一大批小伙伴之后,本来已经微醺的他,点个灯的时间,就再次满血复活,高饮如初。

沈德符记录下来的这个饮酒场面,有一种接地气的感觉,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年代,看到真实的士大夫生活。

再来讲讲万历年间最有权势的一位官员,他就是“帝师”张居正。张大人十分讲究穿着,衣服必“鲜美耀目”。当然,不仅仅是张大人一个人这样,整个万历年间,大家都比较讲究生活的多姿多彩,上下皆是如此。只是,张居正大人有个稍微奇葩的爱好,他这个人喜欢化妆,特别喜欢使用护肤品,每日早晚,张府都会进不少化妆品和护肤品。

上行下效,张居正的爱好在京城流行开来,使得大部分士大夫对仪表和着装都很重视。比如说:工部侍郎徐泰大人,在家就穿的比较随意,可是,一旦待客,脑中就警铃大作。先叫人打听清楚客人穿什么样式的衣服,然后,自己精心选出一套穿出来迎客。主客二人着装相得益彰,宛如合璧。这明朝人的审美还挺高大上而且灵活多变的,知道根据实际需要一一搭配。

这也说明,万历年间还真挺繁华的,这徐大人家中的时装竟然如此之多。清官许宏刚则是一位时装控,年过五十还是一样爱美。每次上朝或者出门,衣着时髦,涂脂抹粉,打扮得很是香艳,同僚和下属从老远处就能闻到他身上那浓郁的香味。效果也挺好,顾盼之间,可以亮瞎好几个人的眼睛。由此可以看出,想要仪表好,化妆品还是真的少不了。

沈德符的莫逆之交沈思孝大人,却是一位重视仪表到无药可救的人。这位大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将自己修饰得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哪怕是一根胡子,老大人也是不会放过的。这位大人八成是“有病”,就是有咱们现代所说的“洁癖”之症。他随身携带肥皂等洗护用品,一天下来洗手个几十次,甚至,连老朋友沈德符都大呼:“实在受不了。”

当然,这位沈大人的德行与他的仪表一样出众,始终品行端正令人敬佩。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刘亦菲版花木兰妆被吐槽太丑?历史上北朝女性是如何化妆的? 古代的千金小姐足不出户,难道不会吃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