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探秘:《孙子兵法》真是孙武所著吗?

探秘:《孙子兵法》真是孙武所著吗?

时间2024-06-04 14:25:11发布小兔子乖乖分类历史趣闻浏览43

导读:《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军事巨作,它被广泛的运用于现代军事战争、企业管理等多方面,许多知名伟人也曾拜读过,然而这样一部伟大著作究竟是谁做的?历史上疑点颇多。


  孙子名武,又称子,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兵家的创始者。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孙武原为齐国后裔,后来因为躲避战乱,流离漂泊到吴国,得到吴王的重用,帮助吴国改革图强。吴国在孙武的辅佐治理下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国力达到全盛。

  孙子一生对后世最大的贡献是他的军事著作《》,它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法,历来被称作“兵经”。这本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军事家的成长。“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专门为本书作著,他的《孙子注》颇为后人称道。唐太宗、、大儒、丞相、清人朱墉都曾力主学习此书。

  毛泽东早在一九三八年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赞书中理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科学的真理。现在,《孙子兵法》已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传到世界各国。除了军事领域外,它还被运用到外交活动、企业管理、市场竞争、体育竞赛等方面,成为世界人民最喜爱的读物之一。

  然而,这样一本旷世奇书,在广泛流传的同时,它本身的许多疑点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光。

  首先,《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就是一个令史学家疑惑不解的问题。《·孙子列传》记载,时期有两个“孙子”,一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武,一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他们各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记载有《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两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前书的作者是“孙武”,后书的作者是“孙膑”。然而后世所能见的只有《孙子兵法》一部,据说孙膑的兵法书自末年以后就失传了。

  于是,自以来,就有许多人开始怀疑和猜测《孙子兵法》的作者。有人根据《孙子兵法》阐述的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认为此书源出于孙武而完成于孙膑,因为书中有大量关于战国时期的内容,在春秋时期的孙武是不能预测到他死后之事的。还有一些人干脆主张孙武在历史根本不存在,《孙子兵法》是孙膑所作。公元1200年,的军事研究者叶适就下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孙武并无其人,“其事其书皆为纵横家作伪”,他是这样质疑的:如果孙武像世人传说的那样“南服越人、西灭强楚、北威齐晋”,为什么没有被升为卿大夫?在举世公认的权威史书《左传》中,为什么没有关于孙武一字一句的记载?叶适的观点在当时掀起巨大波澜。影响巨大,直至近代。

  另外还有几种孙武与他人“合一”的说法。一为“武伍一人”说,中期的山东文人牟庭认为:《孙子兵法》是的作品,“武”不是孙武的名字,而是《孙子兵法》原来的书名。一为“武膑合一”说,该观点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孙子名武,膑是他的绰号。由于孙子在吴、齐两国都呆过,没能分辨出来,就误以为是两个人,将二者记载于《史记》之中。


  纷纭离奇的争论一直到建国后才见分晓。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西汉墓葬,出土了大批竹简,包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一发现不仅使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著作得以重见天日,而且证实了《史记·孙子传》和《汉书·艺文志》关于两个孙子有两部兵法的记载是正确的。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学者认为,《孙膑兵法》的发现还不能证明《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孙武所撰,主要有以下几大疑点:第一、《孙子兵法》的许多用语都是战国时代流行而春秋时所未见的。如“形名”、“霸王”等;第二、《孙子兵法》记载用兵数动辄十万,但是春秋时期即使是大国用兵也不过二、三万人,只有到了战国中期,才有用兵十万至数十万的记载。第三、《孙子兵法》所谈的战术多为运动战,主张深入敌后,长距离的调遣。这些都是战国时代的打法。第四、《孙子兵法》言兵,由“将”,这一军事格局是战国时期的写照,春秋时的战争一般都由国君亲自统率军队出征。第五、《孙子兵法》有关于的记载:“燕之兴也,苏秦在齐”,而苏秦活动的时代当战国中后期,在孙武之后约200年。这些疑点不能正确解释的话,要断言《孙子兵法》系孙武所作,似乎有失偏颇。

  其次,《孙子兵法》究竟是八十二篇还是十三篇,这也是史学家和军事学家苦苦探索的问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两次提到兵法“十三篇”:一是吴王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二是“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春秋·上德篇》记载“孙武,吴王阖闾之将也,兵法五千言是也。”这里的“五千言”也是指“十三篇”。曹操《孙子略解序》中称:“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这些记载都说明《孙子兵法》只有十三篇。“八十二篇”之说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认为《吴孙子兵法》共八十二篇、图九卷。到时,任宏论次兵书,定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有一种观点认为《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传至东汉末年,曹操认为世人对《孙子兵法》“失其旨要”,于是删掉了其中69篇,只注“十三篇”,这就是现今所说“十三篇”的来历。

  但是《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的真伪性令人怀疑,“八十二篇删减说”也就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了。1996年9月,新闻传媒报道在西安发现了《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抄件,全世界为之震惊!抄件持有者是清时进士、晋陕名人张瑞玑之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瑞玑被调任陕西韩城知县,在赴任途中,他慧眼识宝,用重金买下了《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汉简。


  1923年,张瑞玑辞职回家专门研究整理这些汉简。张瑞玑去世后,其子张联甲遵照父训,终将此书竹简整理成册。“文革”时期,张联甲恐汉简兵书“惹祸”,采取“毁简保兵法”策略,主动将竹简烧掉。在“红卫兵”监督疏忽时,从火中抽出一捆即将点燃的竹简(即“八十二篇”中的第三十一篇),从而幸运地保存了一件汉竹简原物和张瑞玑父子书理竹简的墨迹手稿。如今,这些珍贵的保存在了张家第三代张敬轩手中,被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化宝库中崭新的华章”。

  如果这些文物被证属实,那么《孙子兵法》应该是八十二篇而不是十三篇,然而这则轰动一时的消息没过多久,就遭到很多人的质疑。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专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考证,结果发现漏洞百出。

  其一,张瑞玑之后的身世是否属实?据考证,张联甲与张瑞玑根本无血缘关系,所谓张联甲是张瑞玑的儿子之说纯系捏造。这就使“三代护国宝”的故事,汉简来自“张氏家传”的说法也就成为无稽之谈。其二,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竹简在没有科学储藏条件的情况下,在地上经历二千年而不腐是不可能的,何况是经历了那么多折腾而保存完好。其三,张敬轩拿出的所谓抄自其父于“十二年”的抄本原件,据专家考证,实际上是抄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说明抄本也不是真品。其四,先秦著作一般不是出自一人之后,大多为同一派系的人累世完成。

  即使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也可以看出有后人增益的成分,何况是篇幅更多的“八十二篇”!而据张敬轩介绍,孙武不仅独立完成了八十二篇巨著,还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孙武兵法》,这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合常理之处。

  孙子兵法究竟是不是孙武所做呢?我们或许还需要更多的资料的发掘。期待我们早日解开这个世纪谜团。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杨贵妃为何没能成为唐玄宗的皇后? 揭秘:蒙古人占领俄罗斯250年产生了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