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迷: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导读:“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一首短歌行,道尽宇宙万物,其胸襟磅礴可见一斑。然则史书上对他的评价贬多褒少,其根源在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被文人所不齿。其实按照当时的势力,完全有能力取献帝而代之,曹操为何没有这么做?
死后,曹操接受、所议,于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迎接至,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曹操因此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夺徐州诛灭,战官渡大败,逐步统一了中原的广大地区,官拜丞相,封魏王,加九锡,成就了一番霸业,奠定了鼎立的局面。
对于一代枭雄曹操的评价历来,一部《》将其描绘成了大奸大恶的代表,而且影响深远。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许邵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来形容更显客观。曹操的一生可谓是戎马倥偬、刀光剑影,历经无数次的征战杀伐,最终达到了权力的顶峰。然而站在权力之巅的他为何不干脆称帝?取献帝而代之呢?
这其中大概有六个主要原因:
其一,曹操不想背上的骂名。末年,汉室衰落,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贸然称帝。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进行,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取得道义上的支持。
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这场大戏继续演下去。
其四,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其五,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曹操已六十五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其实,此时的曹操称不称帝只是一个名号的问题,天子的诏令由他口授,官员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决定, “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何必去计较“皇帝”这个称号呢?
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经非常尊贵,已经非常满足了,也就没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称帝了。如果真的做了皇帝,反而会让、抓住把柄,陷自己于被动,实在是没有必要!如果一定要这个皇帝的名号,那就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曹操的确是为自己的儿子称帝做好了准备。
总之,曹操不废献帝而称帝实则是为了自己更好的谋划,一个活着的汉献帝身份能够带给他更多的利益。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