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古代官员有年终奖么?这些朝代的年终奖简直令人羡慕

古代官员有年终奖么?这些朝代的年终奖简直令人羡慕

时间2022-04-01 21:03:18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24487

又到了一年年底要发年终奖的时候了,不知道你对今年的年终奖是否还满意呢?年终奖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今天就来为大家讲讲古代都是怎么发年终奖的,可能你会问:“古代也有年终奖么?”实际上古人也是有年终奖励的,而且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奖金还有各种肉类、粗粮等。当然这次我们是拿官员举例,古时候的个体户偏多所以自己给自己发年终奖就不算了。具体内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农历新年快到了,大家是否开始盘算着:是不是公司又该发年终奖了呀?这样可以回家过个“肥年”。

说起来,发年终奖绝对是一年中超级快乐的时候了,尤其是对于笔者这种财迷类型的人。要知道,过年前年终奖一发,羞涩的小钱包起码在一小段时间内可以充盈起来了,不过,总归不能天天过年吧,平时,到底还是妥妥的一枚穷人。

可是各位朋友们知不知道,不光你们有年终奖,那些古代官员们照样是有年终奖的,而且数目还不小呢。一对比,唉,顿时觉得笔者实在是太可怜了。

那今天咱们就来看点实惠的,看看这些古代官员们的年终奖都是如何发的,怎么样?

其实,在东汉时期,所谓咱们现在的年终奖不叫“年终奖”,叫“腊赐”,就是腊月的时候皇帝发给文武百官的赏赐。当然了,既然是发给官员的,当然有等级区分了,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一样数目的腊赐。具体数目大概是多少呢?《汉官仪》中有载:“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

什么概念呢?就拿大将军、三公的这个等级来说吧:东汉时期的五铢钱一文大约等同于现在人民币的四到五毛钱,那20万钱折算下来,大概就等同于现在的8至10万块钱左右。这个数值如果放在现在,基本上就是那种自己能买得起房买得起车的那种人的吧?别忘了,除了钱,还有别的呢。牛肉200斤,这个我想大家心里都有数,梗米200斛,按照十斗米为一斛来计算的话,一斛米大概是两万升米,算下来就是小三万斤梗米了。这样的量,应当足够一个大户人家的人吃上几个月了!

唉,看看人家东汉时期的年终奖,再看看现在的,觉得自己还真是天真。

不过,宋朝的年终奖就没有东汉时期这么可观了。大家都知道,宋朝时期经济发展比较繁荣,国家其实也是不缺钱花的,所以,官员们的收入主要都是来源于平时的工资。宋朝的“年终奖”到底是多少呢?宰相、王爷这一级别的官员,年终奖是五只羊、五石面、两石米和一点黄酒,看上去稍微有点寒酸。

然而,其实人家宋朝官员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们平时的工资真的可以用超级高来形容了。《宋会要辑稿·职官》中有记载:简单拿一个最普通的官员来说,人家平时的工资不仅有正俸,还有禄粟(粮食钱)、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厨料、薪炭等等一大堆,哪一项都是很可观的。就拿包拯来举例吧,大概算算,包拯一人担任朝廷的三个职位,即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而他的年薪有耕地、铜钱、绸缎、绢纱、绫罗、粮食等很多样,折算成铜钱大概22000贯,折合现在人民币1300万左右,而辛弃疾这个退休了的官员一个月竟然也能拿到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几十万!

所以说,工资这么高,谁在乎年终奖那点东西呀?

不过嘛,倒也有那种工资也不高年终奖也不高的朝代。

明朝应该是最典型的例子了。

大家应该都有常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后来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对于钱的认知还是比较清楚的。明朝倡导的就是廉洁奉公,所以,平时的俸禄是很低的。而“年终奖”呢?地方的官员们或许可以想点别的办法拿到一点,但在京城里的官员压根就没有。

但是,当京官的,想要钱还不容易吗?既然朝廷不发放,那咱们自己解决呗!地方的官员们由于离国家的“中央”稍微远了一点,很多朝廷的动向都不是很清楚,所以,很多地方官员每年年末都会包一个大大的红包送给京城的官员们,美名其曰是给京官们过冬的木炭钱,称为“炭敬”,在装银票的信封上往往还写着一首诗,搞得很文雅,但其实也就是变相的贿赂,也就从侧面给予了京城官员们“年终奖”。

到了清朝,依旧是倡导廉洁奉公,所以“年终奖”也不是很多。清朝的嘉庆皇帝特别喜欢用荷包发钱,不同品级的官员,一般会在荷包里放上不一样多的金银珠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有载:“岁暮,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王大臣所赐为岁岁平安荷包,……外廷大臣亦间有赐荷包一者,皆佩于貂裘衿领间,泥首宫门,以谢宠眷。”讲的就是每年年末的时候皇帝发放荷包“年终奖”时候的情景了。

当然了,在所有朝代中的各种官员中,还有那么一种官员特别惨,除了平时少得可怜的工资之外,几乎什么钱都拿不到,这种官员就是大家都了解的“翰林院”。

翰林院几乎等同于皇帝的秘书团,平时里也就帮着皇帝起草一些文件什么的,所以品级一般不是很高,即使品级高,手里也根本没有多少权利。人家外地的官员们都是有脑子的,没人愿意贿赂他们,皇帝更是拿他们当小透明。不过,人家也有自己敛财的方式。

比方说吧,皇帝下了一个诏书,要任命一个人当官员,那么这个人就会被命令给翰林院里起草的翰林们送礼物,而且礼物还是不轻的。这种情况多了,手里的钱也就多了,翰林院时常也会收到任命职位较高的官员送来的重礼,一年下来如果有结余,就会发给翰林院里的翰林们当“年终奖”。

青椒肉丝和番茄鸡蛋应该是我们最常见的两道家常菜了。感觉做青椒肉丝都不需要学,看别人做一次自己就会了,不过就是这样一道简单的家常菜,在古代竟然是皇室御厨必考的一道考题。青椒和肉丝在普通人手里,何在大厨手里能有多大的区别呢?大家可别小看青椒肉丝的做法,虽然步骤简单,但是对青椒还有肉丝出锅时的软硬程度还是非常有讲究的。青椒是越炒越软,而肉丝是越炒越硬,如何能把二者都调整到最佳状态,就十分考验技术了。

青椒肉丝是一道十分常见的家常菜。

我对它的深刻印象,第一个就是少时在家,父母赋予青椒肉丝的家的味道。

第二个,则是来源于几年前一个日本青年作家在中国的为期大半年的“青椒肉丝之旅”。

虽然他的青椒肉丝之旅,本质来说是被迫的——这位老兄是一位铁杆的《三国演义》爱好者,他来中国是想作为粉丝,实地走访《三国演义》涉及的诸多古迹。

不过作为一位资深宅男,他是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分布在大半个中国的100多处三国古迹走下来,靠的就是身为三国迷,他比较熟悉汉字“关羽”“张飞”并且能够把它们书写在纸上,一路打听。

但是他的每日三餐就不能靠这一招了,毕竟《三国演义》里可没有“西红柿炒鸡蛋”“宫保鸡丁”这些菜,所幸天无绝人食路,这位老兄为期大半年的三国游,每天都吃的是同样的两道中国菜——其中一道,是我们上期讲过的麻婆豆腐(麻婆豆腐:川菜的硬道理丨菜锅谈),另一道就是青椒肉丝。

因为这是作为日本人的他,唯二能够张口说出名字的中国菜,这两道菜在日语中的发音,跟在汉语中的发音,是差不多的;同时这两道菜,也位居日本最受欢迎的中国菜之列。

我也喜欢吃青椒肉丝,热气腾腾端上来的时候,第一眼看上去青青白白,青是青椒的青,白是肉丝的白,颜色分明之后,接踵而至是味道分明,肉丝的鲜嫩爽滑,青椒丝的脆爽回甘。当然,这只是笼统概念中的1.0版本青椒肉丝。

作为一道普通的家常菜,青椒肉丝衍生出许多变化。

从发展的脉络上来说,来自天南地北的我们所说的同一道青椒肉丝,其实是不一样的。它既可以是小炒肉的“异端”版本,也可以理解为鱼香肉丝的“破产”版本,还可以像日本版本那样,用笋丝和甜口加以改良。

从食材的搭配来说,这边可以用青椒彩椒也可以用辣椒,那边可以用猪肉丝也可以用牛肉丝与之匹敌。

虽然,今天我们的青椒肉丝可以幻化出众多版本,但是青椒肉丝的正式定型,其实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也就是大约100年前的事情。

准确地来说,青椒肉丝的故事,是两股恢弘的饮食洪流碰撞时,诞生的一个小故事。

第一股饮食洪流,是关于肉丝的。我国最早见诸典籍的把肉切成肉丝,大约是“脍”,按照成书于两千年前秦汉时期的《礼记》记载,脍是把肉切成薄片后再将薄片切成细丝,这已经跟今时今日的肉丝加工方式很接近了。

到了大约1600年前的南北朝时代,最早的炒肉丝就已经在《齐民要术》中出现了;到了两宋时代,铁锅在民间得到普及,炒肉丝作为正式菜品,开始发扬光大;进入明代,炒牛肉丝出现了;进入清代,炒肉丝进入鼎盛时代,于民间得到极大普及,并发展出诸多变化,而且开始向精致化迈进。

清代著名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面记载了一道炒猪肉丝:“切细丝,去筋襻、皮、骨,用清酱、酒郁片时,用菜油熬起白烟变青烟后,下肉,炒匀,不停手,加蒸粉、醋一滴、糖一撮,葱白、韭蒜之类。”

袁枚还强调,他的这种精致版炒肉丝,为了保证味道和口感,每次只炒半斤,肉丝切得越细越好,烹饪时需要大火且不用水。

相比炒肉丝的千年历史宏大叙述,与之匹敌的青椒,它的加入则要晚上2000年。而且,青椒的传入,只是整部辣椒世界传播史的宏大叙述中的一个小插曲。

辣椒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辣椒在公元1500年前后传入欧洲,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传入我国。

起初,国人将辣椒视为观赏植物,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辣椒开始进入菜肴食谱。清朝中期成书的《调鼎集》,已经记载了一些以辣椒为原料的菜肴。

但是,正是在《调鼎集》里,并没有记载任何青椒为配料的菜肴。

这是因为,青椒作为辣椒中不那么辣甚至偏甜的品种之一,传入中国的时间比一般的辣椒要更晚一些:在辣椒的诸多种类中,青椒可以算是最晚进入中国的一种,大约是在清朝道光年间才开始推广种植,而青椒普遍进入家常菜,则是要等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

虽然青椒被裹挟在辣椒的历史潮流中姗姗来迟,但是它进入家常菜谱之后,其推广速度之快和普及范围之广都堪称奇迹,由于青椒产量大、味道独特且特别容易烹饪,很快就在中餐中崭露头角。

璀璨的碰撞:青椒+肉丝

就在青椒入中餐的这次历史尝试中,青椒炒肉丝这道家常菜,一出现就迅速普及开来,堪称是两股食材的宏大历史潮流的一次璀璨的对撞。

当年袁枚待客,很看重炒肉丝,就是因为炒肉丝有两个优点,第一条就是炒肉丝属于方便快菜,立等可取;第二条就是肉丝滋味精致,拿得出手。

而就在清朝末年,立等可取的精致肉丝,终于遇到了同样立等可取并且滋味独特的青椒。

美食家唐鲁孙于1908年,他出身于满族镶红旗,家境优渥,其家族出过两个著名的人物,这就是清朝光绪皇帝的两个妃子珍妃和瑾妃。

按照唐鲁孙的回忆,他家当年雇厨师,试工的时候要考一汤一菜外加一饭,其中的汤是鸡汤,考察的是厨师的文火烹饪功夫,而菜就是青椒炒肉丝,考察的是厨师的武火功夫,讲究的是肉丝要能炒得嫩而入味,青椒要炒得脆不泛生,方才算是过关。显然,在那个年代,青椒肉丝就已经成了考察厨师技艺的一道门槛。

所谓愈是家常,愈见功夫。青椒肉丝的方便快捷中,理应坚持着一味精致,这应该算是100年前人们与今天的我们,达成的共识吧。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太子洗马是什么官职 太子洗马会洗马吗 为什么中东的宗教势力如此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