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唐朝为什么盛行写诗?与科举制度有关

唐朝为什么盛行写诗?与科举制度有关

时间2022-04-01 20:51:17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44861

说到唐朝的文化,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就是“唐诗”,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诗,然而却是唐诗最为出名,达到一个顶峰时期。唐诗的数量和质量,的确不是其他朝代所能比的,也出现了非常多的著名的诗人,那么为什么唐朝会出现如此多的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诗人写诗,他们写诗是否有什么好处或者目的呢?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就是诗歌,唐诗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对世界上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唐诗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诗体形式的运用,还创造出了风格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裁,这对格律音韵有着严格要求的新诗体,将中国的诗歌语言文化艺术,推到了一个历史上成熟的巅峰。

唐朝诗歌文化的鼎盛,离不开唐代无数优秀诗人的作品,但为什么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唯独唐代的诗人独领风骚呢?这与唐代的取士方法有关。

古代的取士方法,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到汉时的“察举制”,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九品中正”的取士方法已不太适合统治的需求,于是隋文帝杨坚首创“分科举人”,到杨广时期,科举取士制度正式成为国策,隋灭后,唐朝沿用了隋的科举制,并在隋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以进士科为重,明经科次之。

“进士及第”是当时读书人最大的荣耀,无数的读书人寒窗十年,就只是为了一朝“及第”,一来可以光耀门楣,二来一展胸中抱负或解决生活困顿的问题,而唐朝时,进士科主要考的就是诗赋,所以唐朝科举也有“诗赋取士”之说。基于这个原因,唐朝诗风的盛行就不难理解了,如《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中载:“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声病”,就是诗歌韵律上的毛病。所以在唐代,往往有诸多“白首穷诗”的读书人,一生究诗研赋,只为考上个进士,这倒让很多杰出的诗歌作品,在这蹉跎的岁月里,被创作了出来。

唐时的考进士,比之明经科,难度可是为历朝之最,所以也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唐朝的大文豪韩愈,就曾多次不第,甚至连“诗圣“杜甫,在考时也是名落孙山,可见难度之高。除了两位外,更有无数才学出众的唐代才子纷纷落榜,这也是为什么留存的唐诗作中多存郁郁之意的原因了。

唐时科举难考的问题主要还是出自科举制度上,唐朝的科举并没有采取“糊名“制,士子考试前可以公开推举,谓之“通榜”。而考进士的士子,往往会将自己的作品递呈给朝中有声望的人看,称为“温卷”,像韩愈,在科举期间就曾多次给宰相上书自荐,考官会根据考生的社会名望和才德作为取士时的参考。

这样的科举制度,让许多出身不好,或名声不显的读书人,科举之路异常坎坷,如杜甫,虽然身后获得诺大的名声,但在当时却是名声不显,所以导致仕途不顺,一生穷困潦倒,连儿子都被饿死。而杜甫的诗作,虽然多发忧国伤民之情,但骨子里散发而出的,主要还是自身难展一身抱负,以图回报国家之心罢了。

再如唐诗《己亥岁二首》的作者曹松,一生研诗备考,却无一中第,直到71岁高龄,碰上了皇帝心情不错,才下旨选拨一些出身贫寒,参加过多次科举没有考中的考生,特赐“恩榜”,才最终成为了进士。当时同榜的五人中有二人已经超过了七十岁,剩下的三人也都过了六十岁,于是这次的放榜就被时人称为“五老榜”。

“五老榜”谓之当时的佳话,但实际上,这更像一种讽刺,曹松当年被授校书郎,后迁任秘书省正字,但如此风烛残年,那堪劳累,及第次年曹松便逝去。

曹松在唐代无数杰出的诗人中名气并不算显赫,但他在科举路上蹉跎一生所作的《己亥岁二首》,却是唐诗中的杰作,如“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千古名句。曹松一生都在科举路上蹉跎流浪,因生活在底层,也见多了穷苦百姓的苦难,再加上屡考不第,心中自然难免存有怨愤,“凭君莫话封侯事”是讽刺当时的镇海节度使高骈的诗句,高骈因镇压黄巢有功,被封渤海郡王,在曹松眼里,高骈之流不过是“功在杀人多”而已,就像“一将功成万骨枯”中深深流露出来的厌恶和愤恨。

唐朝的诗风因科举而鼎盛,又因环境而变化,所以盛唐诗歌多是意气风发之作,而中晚唐诗歌,因为战乱和朝政的腐败,往往胸怀抱负的有志之士,却不得所用,一生流浪坎坷,因而诗歌的表现变得内敛沉郁,多有愤怒讥讽之作或显露厌世归隐之心,正如晚唐著名诗人韦庄,从“平生志业匡尧舜”,到后来的“又拟沧浪学钓翁。”这是大多数晚唐诗人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真实写照。

孙悟空,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一直都是一个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人物,他虽然一直都叫唐僧为师父,但是唐僧毕竟只是一个犯人,似乎没有教会孙悟空什么本领,真正教会孙悟空的,是他去拜的师父菩提老祖。我们都知道,菩提老祖在赶走了孙悟空之后,让他不要回来,也不准说出自己的身份,那么,菩提老祖后来又去了哪里呢?

在西游记中,菩提祖师撵走孙悟空之后,竟然神秘地消失了,他去了哪里,西游迷们一直争执不断。

在86版《西游记》中,孙悟空把五庄观的人参果树推倒了,镇元子逼着他去找人把树医活,不然就要杀唐僧。孙悟空背负着屈辱,到处求良医,可是,那些神仙一听是地仙之祖的家事,马上摇头不敢接招。孙悟空没办法,只好回到三星洞去找菩提祖师,可惜已经人去楼空,菩提祖师的声音还很空灵地传来,警告他不要太个性……

其实,在原著中,孙悟空自从离开三星洞,就再也没回去过。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菩提祖师在撵走孙悟空时,曾这样警告他——

“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但是,在他被唐僧放出来,遇到第一个很牛的妖精黑熊精时,就毫不犹豫地把菩提祖师的信息抖露了出来,此后,也多次透露师父的信息,可好像大家都耳聋了一样,装着不知道的样子,这让人很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菩提祖师并没有按照警告孙悟空的话做,根本没来惩罚他。

这又是为何呢?

有西游专家给出了解释,认为菩提祖师其实就是孙悟空自己心头之神,理由有三:

1.孙悟空刚出生时,就拜了四方,并目运两道金光直冲斗府,连玉帝都惊动了,这就说明孙悟空其实是很有本事的,而这个本事,是神秘人物在打造他时,提前注入他身体的。(大家可去翻原著,孕育孙悟空的可不是普通的石头,上面有详细的道家符号。)

2.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其实都是指心。灵台、方寸,都是心的一种别称,斜月三星更是心的写法。所以,菩提祖师其实是住在孙悟空自己的心里!孙悟空学艺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启蒙的过程。

3.菩提,在佛教中,就是启发大智慧的意思,所以,原著中孙悟空学艺的过程,头从到尾就是自我启蒙的过程。

孙悟空为何要被菩提祖师提前撵走呢?其实是因为水脏洞混世魔王要侵占他的水帘洞。一个水脏洞,一个水帘洞,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其实就是人的两个部位,水帘洞其实是眼,水脏洞其实是肾,孙悟空打死的混世魔王,其实是在自我清洗。

所以,菩提祖师就是孙悟空心灵上的神,只不过是孕育他的神秘力量幻化出来的一个人物,一直在引导他,调教他。

以上也算是专家的一家之言,不知大家怎么看?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抄袭我们网站原创内容的你妈灵车漂移哈! 如果没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中国的国土面积会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