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雍正批阅奏折内容完整版 皇帝和大臣对话微信版
前段时间网上传出了几张康熙和雍正皇帝批阅过的奏折,没想到内容竟然这么有意思,还在网上引起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和吐槽。原本以为皇帝批阅的奏折都会是什么国家大事,没想到有些奏折的内容竟然就像现代普通人用微信聊天一样,问些家长里短。也会苦了康熙和雍正每天回复大臣们的留言要回复的这么晚。下面就为大家准备了这次批阅奏折的完整版,还有网友专门制作的微信版,感觉都非常的有意思,赶快来看一看吧。
近日有网友整理出了康熙和雍正批阅过的奏折,看完后简直爆笑!终于知道为什么电视剧里的他们批阅奏折到半夜了。有人说,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像皇帝批阅奏折一样,看朋友圈、刷微信 、审阅天下大事、感觉不错的留几处言,告诉文武大臣,朕知道了……
那你知道真正的皇帝
每天批奏折是什么感觉吗?
下面是台湾网友整理的
部分清代皇帝奏折和回复
大家感受下: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芒果,献给皇上您享用!
康熙:知道了,这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
然而过了一个月......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特产芒果,献给皇上您享用!
康熙:知道了,之前没见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完觉得也是没什么用,不要再给朕送了!(让你别送了,你把朕的话当耳旁风是不是?)
“知道了”
是康熙常用的朱批用语,
儿子雍正,以及最崇拜他的孙子乾隆,
也有样学样,
喜欢在朱批上写“知道了”
当然有时候奏折太多
对于一些“没营养”的奏折
“知道了”都懒得写
就写一个字:“览”
福建水师提督:启禀皇上,台湾有个夫人拾金不昧!
雍正:已读(这点破事儿也发奏折?这是你一个“南海舰队司令员”该关注的事儿么?)
杭州织造:禀告皇上,朱一贵聚众起兵了!
康熙:你说话没头没尾的,什么鬼
其实皇帝这么回复已经很客气,因为这个杭州织造报告的消息,其实是个旧闻,早在之前两个月就有人报告过。
闽浙总督:禀告皇上,台湾有奸民聚众起事了!
康熙:这件事有点大,正在写招抚谕旨
按照历史记载,朱一贵当年4月底起事,闽浙总督5月初上报,6月中旬清军登录,6月底局面平息。然而这个杭州织造孙文成却在7月跟皇帝说“台湾有人聚众起兵啦”..
可以想象皇帝看到当时的心情...
杭州织造:法雨寺住持圆寂,还有个叫仇兆鳌的文人前段时间也死了
康熙:你把向朕请安的褶子和这个奏折放在同一个封套里面,欠收拾吗?
这位官封杭州织造的孙文成不仅糊涂,
还特别喜欢向皇帝请安,
下面是他给雍正写的请安奏折: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又胖了一点
(杭州织造:千万不能让皇上把我忘了)
(雍正:你够了!)
可能是因为孙文成的请安奏折太多,
皇帝都被搞糊涂了,
比如下面这样
杭州织造:这是天气和粮食价格报告,请皇上过目
雍正:朕很好
这个直隶总督也很莫名其妙,
已经上奏过的内容,
翻来覆去地发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到处都下雨,报告雨晴的奏折太多了,而且京城和京北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已经回复过了啊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已经回复过了啊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京城和京北12日又下了大雨我已经听说了,不必再报告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中旬下雨的情况,河道状况安好没有蝗灾
康熙:(尼玛....)27日的雨我知道了,不要再继续报了(啊啊啊)
本来以为终于消停了,
第二年又来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永平府等地下雨充足的情况
康熙:雨水早就充足了,你的报雨奏折也太密集了(你他妈是在刷屏吗?)
这还是那位直隶总督(当时是巡抚)
直隶巡抚:我可以回京城给皇上过生日吗?
康熙:不必上本
直隶巡抚:3月13日那天我来给皇上庆生?
康熙:不准来!
果然当皇帝有当皇帝的苦啊!
作为一个勤政的皇帝
每天要批阅的奏折辣么多
有时候从早批到晚都批不完
还有这么些个垃圾奏折混杂其中
真的是要气到昏古七了
不过皇帝在遇到一些有才干的大臣,
朱批回复可是一点都不像上面那样冷酷无情,
比如四爷雍正,
回复起奏折起来时而霸气时而暖心!
雍正曾在奏折里写:
“朕甚之想卿”
“朕就是个小气鬼”
“真实在不知怎么疼你”
“朕亦甚想你”
然而最广为人知的是雍正
在回复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奏折上批的: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
尔等大臣若不负朕,
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真想知道田文镜在奏折上写了点啥)
年羹尧为了皇上封妹妹为贵妃
特地上奏谢恩
雍正回:
知道了。一切总仗不得。
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
方是真体面。勉之。
很有老大的气势啊~~~
有一次在年羹尧上奏
雍正批:
知道了,此事与你何干?
况又不是你任上的事?粗率不明之至。
(一天天的,朕还能不能相信你了,昂?
能不能管好自己该管的事?)
作为一个赏罚分明的皇帝
在批复“年希尧奏拿究广东积贼折”
是这样说的:
你若做的不好,指望朕姑容你,莫想!
(想象下四爷一口京片子,说:
指望朕包庇你,甭想!)
四爷有时候批奏折也是相当严格
马喀率子恭请主子万福万安
雍正批:
尔子如何到得请安?胡说之极!
(你儿子哪够级别来给朕请安!)
还帮忙修改病句
奴才→臣
主子万福万安→皇上圣躬万安
(还能不能行了?啊?请安格式都写不对?)
作为一位公认的勤政皇帝,
他在位的13年里,
公批阅奏折将近20万件,
批语超过1000万字,
有时候朱批也是相当暖心。
比如这个:
领导回的邮件脏了,你怕不怕?
然而雍正暖心地附了一句:
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 。
(这个奏折是在朕桌子上弄脏的,
怕你惶恐,告知你一下。)
天天被大臣请安
有时候也会问候一下大臣:
朕躬甚安,不必为朕过虑,你好么?
这位大臣看到这句估计受宠若惊了
不过四爷下一句真相了:
好生爱惜着,多为朕效几年力。
看到这儿总算明白
皇帝为何点灯加班批奏折了
当然,皇帝除了批奏折
回到后宫还要安抚佳丽三
今天这个吵架,明天那个又哭了
皇帝大臣对话微信版
做皇帝,实在不是一件轻松事,每天要批的奏折,就不止好几斤,更别提那种不阅不放心、阅后更糟心的神奇奏折。
这种下属,实在是令朕不知该如何疼你。
像这位总督对芒果的执着,着实令康熙皇帝不知所措。
还有这位缺心眼儿的孙大人。
以及出场自带雨声BGM的赵大人。
这位赵总督锲而不舍的劲头,还未升职时(当时尚是巡抚)就可见一斑。
不光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也快要被自家忠心耿耿的臣子撸秃了毛。
前面那位对着康熙缺心眼儿的杭州织造孙大人,还特别喜欢给雍正请安。
以至于到了说正事的时候——
《我不是药神》自从大规模点映后就迅速点燃了市场的热情,凭借在豆瓣上的超高评分9分,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要知道上一部内地9分电影还是18年前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而且在电影当中,药神程勇的原型人物的确存再,他就是陆勇。陆勇当时被抓后关了100多天就被释放了,因为案件情节特殊后续并没有起诉他。那在古代有被称为药神的人么?古人看病难要贵是怎么解决的?
正如影片《我不是药神》中那位老人所言,“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是啊,没有人能保证一辈子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一旦生病了,是否能看得起病,才是最应该关注的现实问题。而这一问题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历代统治者所高度重视。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只存在于今日,在古代也是普遍存在的。首先,古代医者的医术参差不齐,大多医者水平有限,而医术稍好的郎中,看诊的价格自然也就偏高,名医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其次,中药治本但疗效慢,要看好病必须长期吃药,这就意味着一笔长期持续的开支。
因此,看病费用对古代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寻常人家生病,若非危及性命,一般情况下则是能扛就扛。显然,历代统治者对于这一点,很早便心知肚明了,历朝都有相应的免费医疗制度,或临时性政策,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
一、历代朝廷的赐药政策策
早在周代,朝廷就设有“掌养万民之疾病”的“疾医”一职。但疾医数量少难以涵盖万民,因此更为常见的方法就是朝廷赐药。特别是在遭遇瘟疫和重大流行性疾病的时候,朝廷往往会通过赐药于民的方法,来保障百姓的医疗权益。赐药是历朝施行的一种仁政,我们从秦朝到清朝的史料中,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朝廷赐药的相关记载。
例如,《汉书》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全国多地发生旱灾及蝗灾,当时掌权的王莽便以汉平帝的名义,赐药给灾民,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南宋绍兴十六年,京师发生疫病,高宗赵构派出翰林院医官,免费给京城内外的百姓看诊并分发药品。不只是朝廷会赐药,地方府衙也会不时为辖区内的百姓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二、北魏“别坊”可免费就医
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纷争,战争频仍,百姓的医疗更成为了突出的大问题。北魏朝廷尤其重视医疗问题,于是创造性地,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面向基层的政府性医疗机构——“别坊”。前朝政府虽然也有为百姓提供免费医疗的情况,但多是临时性的。别坊则不同,它是专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医费用全部都由朝廷来负担。
此外,为保障别坊内医疗人员的医术水平,北魏朝廷还设置了医者的分类考核制度,按诊疗水平的等次给予不同的奖惩。这同样是历史上的一项创举。北魏的医疗改革,着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即便放在今日,实行起来也是十分不易的。
三、唐朝皇帝亲制药方立法保障
然而,北魏的别坊只针对京畿地区,对于更为边远地方的百姓,却只能通过分发朝廷医署精编的“医疗手册”,来进行基本的医疗辅助。显然,这种方法所能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于是到了唐朝,由于各方面国力的增强,医疗卫生机构也相应完备起来。
为了更好地在百姓生活中普及医药卫生常识,开元十一年,玄宗李隆基“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考虑到还有一部分百姓家里买不起笔墨,无法抄写医方,皇帝还下诏,在地方乡间要道处都,要公示医疗卫生知识。
不仅如此,唐朝还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医者的职业行为,保障医疗水平。“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医者若有因财而诈称患者病情严重的,以盗窃罪论处。这是针对有意为之的情况,即便是无意的误诊误判,也同样会有法律惩处。如此一来,大大保障了百姓的基本医疗权益。
四、宋朝推广“放心药”
由个体经营的药店,古时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但由官方开办的药店,则是从北宋才开始设置的。官办药店专为百姓提供价格低、疗效好的成药,受到百姓欢迎。
北宋熙宁三年,在宰相王安石推动的变法之中,新实施的“市易法”还将药品纳入到国家专卖行列。当时就有合剂局、太平惠民局和施药局等官办药店,实际上不仅为民售药,也提供一定的诊疗服务。
不单是医药方面,宋朝也同样设置了保障贫困百姓就医的“安济坊”。说起这“安济坊”,它与我们所熟知的大词人东坡先生还有一段渊源。元祐五年,苏轼正任杭州通判,时值当地疾病流行,为了给穷人就医提供方便,苏轼领头在当地建起了病坊,名为“安乐坊”。
崇宁二年,“安乐坊”由官府接管,更名为“安济坊”。此后,“安济坊”这类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馆纷纷在地方建立。明清时期所设立的“养济院”也是由此而来。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