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那些客串的真实的历史人物
武侠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小说派别,一直以来都吸引着非常多的读者,在现实无法实现的虚拟世界里体验一把做武林高手的感觉。而说到这,金庸便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笔下的诸多武侠小说都穿插着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只不过都是客串,并非主角。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他的小说里有哪些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吧。
路上有一老乞丐,拉住一名路过的少年 “小伙子,我看你骨骼惊奇,天赋异禀,是练武奇才,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我这里有一本武学秘籍,看与你有缘,就便宜点10块卖给你。”
于是少年就热情满满,手起钱罐落,拿出所有积蓄买下此书,练成神功,打遍天下无敌手。
每个男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武侠梦,或是纵横江湖、快意恩仇,或是伸张正义、惩奸除恶,又或是排山倒海、葵花点穴。虽然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实现这些,但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慰藉填补,比如武侠小说。
说到武侠小说,不得不提到金庸先生了。《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金庸先生所创作的小说那可是历史文化的综合,因为他的小说几乎都能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古典诗词、典籍野史都有借鉴,还有地方风物,这也拓展了他的读者群。总之,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众所周知,金庸小说中经常有历史人物跑进来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一堆,主角也有时常参与历史重大事件,比如蒙古统一、蒙古南下、李自成进京、康熙平三藩等等。
但书中所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基本都只是套了“历史”的外衣,里面则根据剧情需要做了大量修改。
理由很简单: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冲突的戏剧化。因为真实世界里极少有凭着个人武力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这与武侠小说中的一个打一百个的绝世高手完全不同。
所以必须要对史实进行删改,甚至只借个名字进行原创,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下面就按小说来梳理一下。
NO.1 《倚天屠龙记》
首先我要稍微提一下,收纳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花云等一干明朝开国元勋在内的明教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明教原名叫摩尼教,是一个叫摩尼的波斯人在3世纪创立的,吸收了一些佛教和本地宗教的思想,和诸多宗教一样,借着僧侣传教和外交传入中原,在宋元时期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对抗朝廷的秘密斗争形式。
小说中基本与此相同,因为它受朝廷压制,行事诡秘,不与江湖等同,所以受到江湖人士和朝廷两头排斥,被称魔教。由于以上几位名气太大,不好自由安排,所以也没安排什么武侠戏份,多是一些偏智囊的角色。
另一位农民起义大佬陈友谅的情况也差不多,不过小说中的故事发生时他还年轻,可以安排一些篡位丐帮、挟持少林之类的剧情。
失败后就逃走并保持和正史一致去了——投靠徐寿辉起义反元,再逐渐做大,成为割据势力之一,之后就与“广积粮,缓称王”,逐渐发展实力的朱元璋大战,在鄱阳湖被朱打败败,光荣扑街。
五散人中四人也能从史书中找到,彭莹玉最为有名,他先率徒弟周子旺造反(常遇春初次出场时就是周的部下),失败后又联合徐寿辉等起事并建立“天完”政权,可惜日后战败身死。
铁冠道人张中曾辅佐朱元璋大破陈友谅,据说他精通易理,能算出大明江山命运,而后功成身退,不知所踪;周颠人如其名,是个疯疯癫癫、蓬头赤足、非僧非道的怪人,但史载他多次为朱元璋做出神奇的预言,助他取得江山,而后不辞而别。
朱元璋十分怀念这位半仙,洪武二十六年时亲笔撰写了一篇《周颠仙传》来纪念他;冷谦则是元末明初的着名道士。
有意思的是,波斯总教流传的圣火令武功源自“山中老人”霍山,中亚历史上有名刺客组织阿萨辛派的首领,不过在小说中仅作为背景人物出场。
而蒙古朝廷方面出场的主要就是帖木儿家族,察罕帖木儿,历史上确实是朝廷重臣,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将。
但他并没有被封汝阳王,而是遭刺杀后朝廷追封颍川王,真正的汝阳王是一并被追封的他父亲阿鲁温,他的儿子王保保是元末的名将,连死对头朱元璋、徐达都佩服不已。
但王保保并非察罕的亲生儿子,而是外甥,且有汉人血统,后来过继给察罕。王保保才是本名,帖木儿是后改的名字。
NO.2《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近四分之一篇幅发生在蒙古草原上,前有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后有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
里面遍地都是真实历史人物,如铁木真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麾下大将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哲别;对手札木合、王罕、桑昆等等。
剧情不涉及郭靖时基本符合史实,一旦郭靖出场,历史就要为主角让位。比如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与西征花剌子模之间相隔了十几年,但为了让郭靖参与进来,时间被压缩到了两三年。
全真教方面,王重阳和七子都是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但并非是武林高手,而丘处机在历史上有着多重身份,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
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无愧真人二字。
NO.3《鹿鼎记》
这是金庸最后一部长篇,也是与历史人物结合最多的一篇,几乎将半个康熙朝的大事都卷了进去。所涉及的不仅有清廷、天地会、台湾、三藩、西藏、蒙古,甚至还有海外的俄罗斯。
全书的引子是《明史》一案,吴之荣告发、鳌拜下令严查、江南无数读书人惨遭牵连,乃是清初最著名的文字狱。而通过顾炎武、黄宗羲等几位大儒的口述,引出了两个人,一个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另一个是大力将军吴六奇。
历史上的吴六奇除了救人报恩一事之外,并不算多么正义的人物,主要原因是他身为明朝总兵却率部降清,并在清朝身居要职。
而故事中的吴六奇是个慷慨豪迈的奇男子,暗地里反清复明,结交仁人志士,还做了天地会红旗香主,只可惜最后身遭暗害。
鳌拜身为辅政大臣,在索尼死后大权独揽,又擅杀苏克萨哈、在朝中跋扈嚣张甚至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最后终于被长大成人的康熙帝亲率一群习武的少年人擒获,这是百分之百的史实。
但里面加了个韦小宝,戏剧化与惊险程度大增。书中有三个整日吃闲饭、拍马屁,贪钱财的官员:明珠、索额图、康亲王,之所以塑造成这样,那完全是为了趣味性以及衬托韦小宝了。
历史上的纳兰明珠是康熙朝中重臣,可不是那个唯唯诺诺、为人圆滑之极的马屁精。
力排众议撤三藩、支持施琅的攻台计划都是他的功绩,索额图则是扳倒鳌拜的功臣,平定三藩时也出了不少力气,而最大的功劳则是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东北中俄疆界。
这些功劳也归了韦小宝,他自己成了远远躲开战场的胆小鬼康亲王杰书更是一代名将,在三藩叛乱时临危受命,平定了耿精忠,而后进军福建,收复厦门、金门等地,把郑经赶回了台湾。
这回总算没让韦小宝抢走,可他在书中也变成了个整日饮酒作乐的寻常王爷。
曹操当年把刘备骗过来就是想试探刘备,期间还给过刘备5万兵马攻打袁术,当时的5万人马已经非常多了,但是尴尬点在于这些都是曹操的人,真打起来会不会听刘备的都不一定。当时曹操可能只是想监视刘备,而刘备也想尽快脱离曹操的控制。如果刘备太过显露自己的野心肯定也活不长,对于刘备来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刘备依附在曹操手下时,整天提心吊胆,非常不安,生怕曹操哪天对他下手,把他杀了。好不容易,机会来了,袁术称帝败逃,准备把玉玺送给袁绍,刘备找了一个借口,请兵截击袁术,准备脱身,没想到曹操居然答应了,很爽快地让刘备带五万人马,去打袁术。为了放心,曹操又安排心腹朱灵、路昭和刘备同行做副将,以便监督刘备。
曹操的谋士程昱和郭嘉回来之后,听说放走了刘备,非常吃惊,说这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啊,曹操于是后悔了,赶紧派许褚率五百人去追刘备,但是,许褚追上刘备之后,刘备果然不肯回去,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玄德正行之间,只见后面尘头骤起,谓关、张曰:“此必曹兵追至也。”遂下了营寨,令关、张各执军器,立于两边。许褚至,见严兵整甲,乃下马入营见玄德。玄德曰:“公来此何干?”褚曰:“奉丞相命,特请将军回去,别有商议。”玄德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吾面过君,又蒙丞相钧语。今别无他议,公可速回,为我禀覆丞相。”许褚寻思:“丞相与他一向交好,今番又不曾教我来厮杀,只得将他言语回覆,另候裁夺便了。”遂辞了玄德,领兵而回。回见曹操,备述玄德之言。操犹豫未决。
当时的气氛非常紧张,剑拔弩张,如果许褚强来,肯定会打起来。关羽和张飞可不是好惹的,但是,不知许褚顾忌什么,还是选择忍了,许褚没有那么蛮干,只好回去了。
那么,问题来了,试想,如果当时真的打起来,刘备带的五万人会听谁的?到底是听刘备的?还是听许褚的?
我感觉这五万人应该会听刘备的,而不会听许褚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其一,刘备出兵,是作为主将,有指挥权。曹操的心腹朱灵、路昭,虽然是曹操的人,但是,只是刘备的副将,因此,这五万人的主帅是刘备,也就是说,军队的大权还是在刘备手里。刘备可以指挥朱灵、路昭,如果两人不听命令,刘备有权杀他们。
其二,刘备当时已经面见皇帝,得到皇帝的诏令,名正言顺。虽然曹操是实权派,皇帝没权,但是,刘备以此为号召,拒不听曹操的号令,也是名正言顺的,毕竟,刘备出兵,名义上还是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其三,再大的官,也不如现管的。这五万人马虽然是曹操的人,但是,目前来说,都是归刘备管的,因此,这五万人马都必须要听刘备的,否则,刘备可以杀掉违抗命令的人。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