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关羽有办法守住荆州么?刘备关键时刻用错人

关羽有办法守住荆州么?刘备关键时刻用错人

时间2022-04-01 20:20:40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10258

在荆州这个问题上一直被认为是蜀国的转折点,当时刘备和关羽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曹操和孙权的进攻,如果曹操和孙权同时攻打刘备,刘备是不可能有胜算的。但是孙权不傻,孙权只需重创蜀国无需杀死,所以关羽成了最关键的人物。我们事后会讨论关羽到底有没有办法守住荆州,其实这有刘备自己的失误也有天意,可能荆州迟早是要丢。

刘备得到益州,实力大涨,令孙权赶到压力和顾忌。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出使益州,向刘备索要荆州数郡。

不过,在刘备的心中,跨有荆益是既定的战略设想,放弃荆州等于放弃了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因此,刘备绝对不会同意孙权的要求。但如何才能继续维系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大局呢?刘备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于是便提出了所谓“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的借口。而当时别说是凉州,就连汉中都不在刘备手中,这个说法不啻于赖账不还还要强词夺理。

不过令刘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东吴的国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吕蒙为首的将领极力主张改变向徐州方向发展的政策,转而将刘备占据的荆州作为东吴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主张也得到了孙权的同意。刘备的推脱不但令孙权非常愤怒,也给了东吴夺取荆州的借口。于是,孙权便有条不紊地开始了行动。

孙权的第一招非常巧妙,并未派军队强行进入,而是委任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整套行政管理班子,并将其派往三郡就任,而这三郡当时掌握在关羽之手。关羽自然不会答应,将这些官吏驱逐出境。孙权一看时机成熟,便下令派遣吕蒙率领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将领统兵两万将三郡发动进攻,以武力占领三郡。

孙权的军事行动蓄谋已久,但关羽及荆州各郡官吏却被蒙在鼓里,并未做任何的防御措施。东吴大军进展顺利,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太守先后投降,东吴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荆州三郡。

此时的刘备、关羽如梦方醒,刘备轻率五万大军从益州赶到荆州公安地区增援,同时又命关羽进入长沙郡的益阳一带,准备与东吴展开决战。

不过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突然传来消息,曹操出兵进攻汉中,益州即将受到曹操强大军力的直接威胁。刘备只好率部返回益州,准备应付汉中地区的局势,同时与孙权达成协议,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的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划归孙吴,以西的南郡、武陵和零陵划归刘备。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得到了一个暂时的缓解。

这场仗对刘备而言,输得非常窝囊,不过也给了刘备调整荆州守备力量的重大机会。如果他安排得当,四年后荆州之战的结局不仅会出现重大改变,荆州丢失及关羽被杀的悲剧就可能不会出现。

刘备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很多人认为将关羽调入益州、另择良将驻守荆州是上策,其实这个说法是难以实现的。纵观刘备手下的将领,无论是张飞、赵云、魏延还是马超,从能力、名气都无法与关羽匹敌,只有关羽才是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而从关羽覆灭的经过来看,即便无法拿下樊城,他原本还是有机会撤回荆州大本营固守的。之所以造成后来的悲剧,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留守荆州大本营的兵力不足,二是大本营守将士仁与麋芳的叛变投敌。

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刘备的最佳做法有二,一是调诸葛亮、法正或马良等在刘备集团享有一定威望和能力的谋士回到荆州,协助关羽镇守。即便刘备无法按照这个构思调得力谋士进入荆州,也可以采取第二个方案,将士仁、糜芳调回益州,以赵云、魏延等元老系将领协助关羽。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出现士仁及糜芳投敌的现象发生,荆州的危局可解。

令人遗憾的是,刘备显然没有意识到危机,并未采取以上两种方案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做了一个最为错误的选择,调派了一位既非嫡系、能力又非常平庸的谋士来到荆州协助关羽。这个人名叫王甫。

据《三国志·杨戏传》载:“(王甫)广汉郪人也。好人流言议。刘璋时,为州书佐。先主定蜀后,为绵竹令,还为荆州议曹从事。随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遇害。”

一位刘璋的旧部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来到了荆州,在骄横跋扈的关羽面前也只能唯唯诺诺,根本出不了什么主意。到后来关羽兵败麦城被杀时,此人居然还能逃回益州,可见当时他并没有与关羽一起抗击吴军直至覆灭,而是一早就跑得没影儿了。不过这也不怪王甫,要怪只能怪刘备没有选择良将谋士,而是挑选了王甫这个无用之人,这才导致了荆州及关羽的悲剧,真是一着不慎满盘输。

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开放型的王朝,接纳其他各国、各种风俗,也对唐朝的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也是这一时期,很多听起来难以理解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就比如很多皇室女子出家做女道士。有一些可能是迫于情势,但也有很多是自愿前往。那么,道观是有什么吸引她们的地方吗,以至于很多公主都选择出家?

唐代王建《唐昌观玉蕊花》诗云:“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玉明。”女冠亦称女黄冠,又称女冠子,即女道士。至宋微宗时,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唐代女冠可区分为修真女冠及宫观女冠两类,后者即专指公主女冠。自高祖至昭宗,唐代公主总计二百一十位。其中入道者有十二位。

当时这些入道的公主,并不是当真落发出家修行的。她们一般都是带发出家的。唐代公主入道,标志着唐代诸帝的崇道与道教内部逐渐形成的制度,相互呼应。高祖、太宗两朝,还不见有公主入道的记载,至高宗,公主入道始兴,它成为公主舍离俗世,遁入另一方外世界的途径。整个唐代的公主入道,究其原因,其中自有道教所具的宗教情操,使一些贵主从中获得解脱,度世的理想与愿望。出家入道与舍家为尼,在唐代具有不同意义,公主贵为天子之女,身份尊祟,公主选择入道,在民间掀起入道风气,而公主养尊处优的闲适入道,生活,也不同于民间道士的苦修清冷,它使女冠生活成为唐代的一种时髦。

唐代公主的入道动机,简而言之,可归纳为慕道、追福、延命以及夫死舍家与避世借口等。这些都与宗教的皈依强度有关。但更多的时候,公主们主动入道,还是为了能够享受自由的男女关系。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八岁的时候,曾以“为外祖母杨氏积福”的名义出家为道士。但是她还是仍旧住在宫中的。直到十六岁时,因拒婚吐蕃,而正式入住太平观为观主,等到和婚事息,二十岁的太平公主就如愿以偿地嫁给了驸马薛绍。

唐睿宗的八女儿金仙公主、九女儿玉真公主,是以“为祖母武氏祈福”的名义出家为道。出宫以后,两位公主住进豪华的金仙观和玉真观,常常召集名人雅士饮酒作乐,不少男子拜倒在两位公主的石榴裙下,两位公主虽然似乎确实终身未婚,但绯闻却是层出不穷。有这两位公主开风气之先,后来,玄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几乎每代帝王都有女儿成为女道士,甚至达到一朝有四位公主出家为道的。

上行而下效,唐代的女道士,几乎因而成了一种贵族风气。达官贵人家的女子,也有不少去做女道士的。李白曾经为女道士李腾空做诗,这位李腾空就是宰相李林甫的女儿。还有骆宾王,也曾经代女道士王灵妃写诗给她的情人。至于到民间,女道士香艳传奇更是层出不穷。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要数鱼玄机了,她写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传颂至今——诗倒真是好诗,不过由女道士写来,就别有滋味了。杨玉环改嫁公爹玄宗之前,也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女道士。可见当时的公主道士,她们入道后的生活之丰富多彩。

做为公主,她们的婚姻,往往也还是要遵从皇家的颜面和政治需要的。但是,嫁出去之后,公主们的所作所为,就往往不是夫家能够控制得了的了。高阳、襄阳、太平、安乐、郜国、永嘉等等公主,都有一大群的情人。其中也不乏与情人两情相悦的例子。比如高阳公主与辩机。再比如襄阳公主甚至还曾经向情人的母亲行儿妇的礼仪。

公主入道以后的宫观生活,涉及道观的经济来源问题。玉真公主舍家意愿极为坚决,称不愿叨主第,食租赋,且愿去公主号,罢邑司。但出家公主势必面临实际生活的问题。尤其官观女冠装饰考究。晚唐李群玉《玉真观》云“高情玉女慕乘驾,绀发初簪玉叶冠”,《全唐诗》录有小注一条:“公主玉叶冠,时人莫计其价”。

此外,公主其他的日常所需,尤其举行斋醮,庞大的排场需要豪华的道场,盛壮的女乐,凡此均需固定的经费以支付。以延命为目的的宫观女冠,其实需诸多条件配合,才能实现养生成仙的理想。宫观的营造、设备、日常所需,对于不事生产的公主而言,必要朝廷按期封赏,方能维持宫观运转。

公主受封赏,本为历朝常例。玄宗朝道教政策的确立,使封赏亦含新意。《新唐书·诸公主传》中有一则极有意思的《开元新制》:“长公主封户二千……主不下嫁,亦封千户,有司给奴婢如今。”不嫁在公主生活中,本属特殊状况:如重病,夫死。

但在唐朝帝室中则有舍家为道的情况,在这情形下,公主仍享有封赏,此自是解决了宫观的经济问题,让宫观女冠也能维持体面的出家生活,这与真正舍弃世俗之欲,隐居山林的修真女冠截然不同。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
弯刀好用吗?为什么游牧民族喜欢用弯刀? 三马食槽是什么意思?三马食槽指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