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科举到底会考哪些题目?题目难吗?通过率高吗
不仅是古时候还是现在考试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之一,当然了,在古时候的考试最著名的还是科举制开始了,当然,科举制考试主要是用来当官的一种考试了,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宋朝的科举制会考哪些题目呢?题目难吗?通过率高吗?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我问:古代的科举考试考什么?也许你会不假思索地说:考八股文呗。
但这个答案并不准确,至少不够全面。相对于科举制度,八股文的历史要短暂得多,科举制创立于隋朝,而八股文要到明代才出现。即使在明清时期,科举也不仅仅考八股文,明代的乡试与会试各考三场,首场试经义,此即所谓的“八股文”,第二场试“论”及应用文写作,第二场试“策”;清代的乡试与会试也是各考三场,首场试经义及韵诗,第二场试经文,第三场试“策”。在八股文尚未登场的宋代,科举考试的题目就更丰富多样了。
宋代的科考实行两级试:发解试与省试。发解试相当于初试,由各州郡主持,考生通过发解试获得参加省试的资质;省试相当于复试,由礼部主持,被录取者便可从此步入仕途。至于殿试,通常都不黜落,只排定名次。
宋代科举又分进士科以及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明经各个专科,以选拔专业人才;此外还有“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悉许应诏”的特别考试,叫做“制科”。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录取的人数也最多。后王安石罢诸科,只保留进士科与制科,另设新明法科遴选司法官。
我们要介绍的主要是进士科省试与殿试的试题。宋代省试的科目虽然屡经变革,但有四个科目差不多是必考的:诗赋,经义,论,策。殿试通常都是试策。各个科目各有其功能,用宋人的话来说,“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我们都习惯将现在的高考比拟为古代的科考,其实科举要比高考重要得多,高考只是高校录取新生的门槛而已,科举却是传统社会选拔贤能之士治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的设计目的,是识别、发现优秀的治国人才,“网罗天下之英隽”,因此需要以试诗赋考查应试者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能力,以试经义考查对经典义理的理解与阐释,以试论考查应试者的学识与见解,以试策考查解决时务的识见与才干。
宋人轻诗赋而重经义、策论,如司马光极力反对以诗赋取士:“国家设官分职,以待贤能,大者道德器识以弼谐教化,其次明察惠和以拊循州县,其次方略勇果以扞御外侮,小者刑狱钱谷以供给役使,岂可专取文艺之人,欲以备百官、济万事邪?”诗赋题目在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经义与策论的重要性则得到强化。
从答题形式上看,试经义、试论、试策都有点像今天的高考作文,都是以议论文为主,目的当然是为了测试考生对于经典、史事、时务的见解。考试时,主考官会在试场前面挂出一块帘幕,“出示题目于厅额,题中有疑难处,听士人就帘外上请,主文于帘中详答之讫,则各就位作文”。一般考三场或四场。
具体来说,试经义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明清时试经义演变成考八股文,从外在的文体形式到内在的思想都严重僵化,但在宋代,人们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语本为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碑铭,我们借用来形容宋人之学术,陈先生必定同意,因为陈先生又说过,“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考生可以自由解经、传注、质疑古说、阐发新见,“借他题目说自家道理”,甚至不乏“全不顾经文,务自立说,心粗胆大,敢为新奇诡异之论”者。
王安石设经义科目,并试图将他的新学立为考试评判标准,即受到司马光的抗议:“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若己论果是,先儒果非,何患学者不弃彼而从此,何必以利害诱胁,如此其急也!”司马光所追求者,是各家各自解释经学,百家争鸣,在思想市场展开竞争。
试论,则类似于命题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评论经史记载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北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科省试的论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典出《尚书》孔安国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换成现在的说法,这题目就是“论疑罪从轻”。当年苏轼的应试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深获主考官欧阳修的赞赏。在这篇文章中,苏轼还杜撰了一个典故:“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连欧阳修都不知出自何典。这要是放到明清时期,恐怕有欺君之罪。
试策跟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时务提出具体问题,让考生发表见解,所以又称“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对策”。对策通常是千字文,但也有洋洋洒洒写了上万言的对策。由于策与论都是议论文体,宋人又将两者并称为“策论”。
策问往往可以体现出题者的“问题意识”,许多当过主考官的宋朝文人都对自己拟出的策问题目有些“敝帚自珍”,将策问收入自己的文集。如《欧阳文忠公集》收录有策问多道,其中一道问:“周天子之田方千里,号称万乘,万乘之马皆具,又有十二闲之马,而六卿三百六十官,必皆各有车马,车马岂不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其牧养之地又几何,而能容马若是之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广矣,常患无马,岂古之善养马而今不善乎?宜有说以对也。”此题涉及对宋朝缺乏良马问题之关切,而要问答这道策问,不但需对马政有切实见解,也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几何与畜牧业知识。
熙宁四年(1071),苏轼担任开封府试官,出的策问题目是:“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试述专权的优劣”。当时王安石与宋神宗正推行新法,王氏“既得政,每赞上以独断,上专信任之”,出现专制的苗头。苏轼拟此题目,自然是想引导考生对君相“独断”时局的注意与思考。
宋朝是国家全面推行科举取士的第一个王朝(唐朝虽有科举,但每榜不过录取一二十人,宋代的进士选取数目扩大了十倍以上),科举制度为宋王朝源源不断地输送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宋仁宗嘉祐二年的省试,出现非常多的牛人:苏轼、苏辙、曾巩、张载、吕大钧、程颢、王韶、吕惠卿……,后来的宰相章惇也参加了这一次考试,但因耻于名列其侄子章衡之下,放弃了功名,嘉祐四年又参加考试,名列进士甲科。这份名单,庶几囊括了当时最优秀的政治人才、文学人才与哲学人才。其实,宋仁宗朝四十年间,无数才俊都被科举制发现,进入国家的储才库,几乎做到了“野无遗贤”。
我们看看宋代科举考试的题目,便会相信它确实可以遴选出有才学、有见识的国家治理人才。今天有些朋友将科举考试想象得那么不堪,显然是对科举制度的历史缺乏了解、又先入为主地存有偏见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的死和糜芳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不过糜芳为什么会突然选择背叛关羽投靠孙权呢?其实在三国时期真正能做到忠诚的人很少,大部分的还是喜欢左右逢源,只要能活命帮谁都不重要。而且糜芳也跟关羽不和,所以也起了想害关羽的心思,所以说古代人打仗一不小心就不会被背叛,所以对于叛兵就会多个心眼,能背叛别人也有可能背叛自己。
公元219年其实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就有刘备汉中称王、关羽兵败被杀等等,但今天小编要说的是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关羽兵败之后,刘备的小舅子糜芳,在面对东吴偷袭荆州的时候,非但没有死战到底,反而是连挣扎都没有,就直接投降了东吴,那么糜芳为何要置关羽的生死而不顾,直接投降东吴呢?
我们首先来看,曹操败于赤壁之后就退回了北方,而关羽则被刘备封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并领军镇守荆州。公元218年,在曹仁统治下的宛城,有一个名为侯音的守将联合关羽一起谋反,曹仁知道后,便率军前去平定叛乱,公元219年,宛城被屠。与此同时,关羽立马抓住机会,从江陵出发,发动关羽北伐,关羽出征之后,让南郡太守糜芳留守在江陵的本部,主要负责为关羽的北伐提供各种军需物资,同年7月,刘备在汉中称王,而后就开始封官,关羽在此次被刘备封为前将军,而后刘备还封了后左右四位将军,法正为尚书令,封赏完毕之后,刘备便派遣费诗前去关羽的驻地,把关羽前将军的官印给他带过去。此处还有个小插曲,那就是关羽知道黄忠也被拜为后将军之后,非常气愤的来了一句“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当时的关羽起码也有50多岁,一个50多岁的人,竟然嫌弃别人老。
后面的事情我们几乎也知道了,关羽北伐,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等等。其实按照关羽当时的兵力来看,如果想要深入曹魏心脏其实是很难的,但关羽却想到了一个妙招,那就是给周边的一些反对曹魏的势力寄一些信,让他们闹起来,哪怕是虚张声势也好。而东吴本来是蜀汉的盟友,但孙权却跟曹操示好,表示愿意帮助曹魏从背后捅关羽一刀,如果这是在关羽的意料之中的话,那么糜芳反叛那就让人有点始料未及了,那么糜芳为何会突然倒戈东吴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关羽性格非常的自傲,他虽然对待自己麾下的部将和士卒很好,但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却处不好,关羽镇守荆州期间,糜芳担任的是南郡太守,并屯兵在江陵,傅士仁则屯在公安,前面说关羽和同事关系搞不好就在这里,糜芳傅士仁一直受到关羽的轻视,这让他们二人对关羽积怨已久。
其二,关羽手中持有一个法宝——假节钺,何为假节钺呢?这就相当于尚方宝剑一样,“假节钺”代表皇帝,凡是持假节钺的人,就代表着一国的皇帝亲自在某个地方,并可以行使相对应的权利,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持有“假节钺”的人拥有极高的权利,而当武将持有“假节钺”,除了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法的将领或者士卒,还能代替皇帝出征,斩杀节将的权利也包含在内。当关羽北伐的时候,后方的军需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没有给到关羽及时的支持,这直接让关羽说了一句:“回来之后再收拾你们”,这句话可是把糜芳傅士仁给吓坏了,毕竟要是关羽没有这个假节钺的权力,回来顶多骂两句,在降个职啥的,现在关羽有假节钺的权力,说不定关羽回来之时,就是糜芳傅士仁命丧黄泉之日。
节钺
如果之前孙权想找关羽联姻,被关羽骂回去,你可以说关羽有点不近人情,但其实反过来想一下就知道这是孙权玩的离间计,毕竟关羽只是一方守将,孙权是什么人?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一方诸侯,一方诸侯的子女和一个守将联姻,如果刘备知道后会怎么想?而糜芳傅士仁怕关羽也对自己不近人情,回来就开杀,所以为了保住小命,干脆降了东吴。
如果糜芳傅士仁在东吴偷袭的时候死守,关羽未必会死,荆州也未必会丢,毕竟关羽经营荆州十年有余,经营了那么长的时间,荆州可以说是坚固异常,但糜芳的投降,直接让关羽没了立足的根本,军心也随之涣散,导致最终无力回天。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