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未解之谜罗布泊楼兰古城消逝之谜

罗布泊楼兰古城消逝之谜

时间2022-04-04 07:46:16发布admin分类未解之谜浏览43570

楼兰这个2000多年前的罗布泊神秘古国一直被人遗忘,直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到来。楼兰古国曾有人口约1.4万多,并有士兵2912人。在茫茫西域,有这样一个人口济济、拥有重兵的王国,是很了不起的。当时的楼兰,归属匈奴,对往来“丝绸之路”上的使臣、商贾、军旅、牧民等造成极大的威胁。汉武帝元封三年,王恢率领700兵卒突袭楼兰国,楼兰王慑汉威,降附归汉。汉武帝死后,楼兰王又叛汉属匈奴。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更立国主,并将楼兰国改名鄯善国,将国都从罗布泊西北岸迁至南岸现在的若羌一带,使楼兰政治上远离了当时统治漠北的匈奴,从此才安定了一个时期。

汉朝在楼兰国的旧都一带设都护,置军侯,开井渠,屯田积谷,使楼兰国的旧都成了丝路上一个军事、经济、交通的重要城邑。王莽篡权,楼兰国又投降匈奴。东汉班超首功西域,率36人在楼兰国同匈奴兵刃相交,重新恢复了汉威。楼兰国里,曾经发生了许多次坎坷崎岖,威武雄壮的争斗。

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国,在3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6世纪时,唐玄奘西游归来,看到的是楼兰国“城郭岿然,人烟断绝”的景象,其萧条之状,使人不免产生沧海桑田的感叹。

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积曾达1.2万平方公里,上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1972年最终干涸。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提起楼兰古城,人们都会想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因为是他在1901年首次对外宣布楼兰古城的存在。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1900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偶然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一片古代遗址。一年后,他专程来到这片遗迹,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发掘工作。经过整理分析,赫定根据出土文书中有楼兰字样,遂将此遗迹定为楼兰,这一重要发现震惊了世界,为斯文·赫定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据专家分析,楼兰遗迹已经有了1800年的历史,经历了风沙洗劫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看,当时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比较简陋,但遗迹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和古钱币又提醒人们,楼兰古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专家认为,楼兰古城中已有了贫富分化,这些木制品同时又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木工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

然而,曾经水丰鱼肥的罗布泊如今却变成茫茫沙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

罗布泊50年前芦苇茂盛

1934年5月10日斯文·赫定乘一条独木舟向北北东方向划

 大背景:全球气候旱化

大约1万年前,地球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湿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文化也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而1万年之后,地质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约1万年至8000年为升温期,距今约8000年至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这种环境气候的变化规划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以楼兰为例,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涉足这里,青铜器时代这里人口繁盛,这时恰值高温期,罗布泊湖面广阔,环境适宜。但此后进入降温区后,水土环境变差,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在距今约2000年左右旱化加剧,这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表现为黄土堆积,湖沼消失,海退发生。

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4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其实,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

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国北方,甚至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只是由于楼兰处在干旱内陆,这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显著罢了。

地域因素:青藏高原隆起

除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因素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这种隆起对中国西北部的气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罗布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东亚西北内陆,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几乎都很少到达这里。

当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时,整个东亚西部都开始出现了干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趋势。在这期间,罗布泊开始从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万年左右的时候,湖面急剧下降到最后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统一的古罗布泊分解成现在的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和北面较大的罗布泊。

在地域性因素中,还有一点必须值得注意,据近来的遥感资料判断,孔雀河上游曾发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这次滑坡整个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罗布泊的来水被断。现在的问题是还不知道这次滑坡的具体时间,它是否发生在罗布泊干涸之前还有待于研究。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罗布泊

人类活动对罗布泊干涸的影响,在晚近期可以说越来越大。楼兰古城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这里曾有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他们砍伐掉许多树木和芦苇,这无疑会对环境产生负作用。在这期间,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罗布泊的最终干涸,则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塔里木河上游的过度开发有关。当年我们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后,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现断流。罗布泊也由于没有水源补给,便开始迅速萎缩,终至最后消亡。

很多世纪之前,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部边缘,有一个新疆境内最大的湖泊——罗布泊。历史上,这里曾是新疆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门户,起着联结内地与西域、促进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罗布泊的历史沧桑,可以由现存的许多遗址、遗物、遗迹和生活在这里的罗布人得到见证,这里活脱脱是一座开放的自然博物馆

2000年前,西出阳关便是一望无际的翰海戈壁。戈壁中有一片浩淼无边的海子(海子即湖泊),那就是名噪于世的罗布泊。塔里木河与孔雀河载着天山、昆仑山清冽甘甜的雪水汇入罗布泊。《山海经》里曾经记载:“东望坳泽(即罗布泊),河水之所潜也”,古人把罗布泊当成了黄河的源头。

罗布泊水域泽润了沙漠绿洲,孕育了楼兰文明,造就了米兰、鄯善、营盘等繁华的都市。然而,谁也不曾想到,汉朝末年这些沙漠中的城郭和居民几乎在一夜间消失。从此,地图和史书成了空白,人们一直疑惑:楼兰在哪里?楼兰人又去了哪里?

1000年后,人们发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生活着一些“土著人”。他们以小海子为家,不牧不耕,以鱼为粮,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这些“土著人”从没受到过外界的干扰,他们就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繁衍生息。他们没有文字、没有学校、没有官吏、没有城池,他们过着部落式的生活——他们就是罗布人。

神秘古老的罗布生活

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在《走向罗布泊》中这样记载罗布人:夏天,罗布人戴棉布或毡子做的小花帽,妇女系盖头巾,赤脚生活。冬天,他们用罗布麻和野鸭皮毛做成大衣,男女老幼皆用两张动物皮做成鞋子。近代的罗布人帽上插有鸡翎作为装饰,脚蹬船靴。妇女则多穿裙装,上衣多带防尘头巾。

罗布人的房舍古朴而又随意,他们在海子边找一棵大树,以树冠为屋顶。胡杨木不剥皮,弯弯曲曲排插成室。然后,从海子边挖出泥巴,涂抹一遍即成。在沙漠水域没有树木的地方,罗布人就把芦苇扎成束子作为房屋的柱子,然后再用芦苇杆串起来做墙壁。

罗布人的婚俗也别具一格。有的男方在举行婚礼的前5年要到女方家做工,并送上小船、渔网、捕鸟圈套、干鱼、鱼油、罗布麻线等礼品。嫁女时,部落陪嫁的是一个小海子。成婚的日子,新娘的父亲把两张头巾盖到一对新人头上,然后由长老颂经祝福。罗布人齐集海子边,燃起篝火,而后大家围着海子唱歌跳舞,在一片欢乐声中完成婚礼。

他们的墓葬方式也与众不同:有的在地上挖一个两米深的竖穴,在竖穴一侧挖出一个壁龛将尸体放入,而后在坑中塞满芦苇,并做出一个屋顶形状;有的将尸体放入卡盆(独木舟,海子里的交通工具),然后上面再盖一个小舟,在地上挖出浅坑,放入船棺,上覆沙土。

 罗布人史话

据说,400年前,孔雀河突然改道,于是罗布人开始溯流而上,来到喀拉和顺湖、台特玛湖一带。清朝末年,罗布人迁居“阿不旦”。当时,沙漠中罕有人烟,阿不旦虽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却是给探险家补充给养、寻找向导、雇用驮马的基地。

公元1757年,参赞大臣阿喇纳追剿乱兵,在沙漠的海子里发现了这些“土著人”,并奏报朝廷:“罗布淖尔回人古尔班率喀拉库勒、萨达图、喀喇和卓三处千余人输城投顺。其中,喀拉库勒、喀喇和卓各五百家、一千余罗布人。”从此,罗布人有了纳税的义务,征税时,清廷税官夜晚在海子边举火为号,于是,罗布人划着独木舟纷纷从芦荡而出,每户交纳两张水獭皮作为全年的税赋。

清朝末年,作为独立形态的罗布人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开始与外界交往和融合,生活不再局限于打鱼和放牧,有时也在洪水退去的土地上撒上一把麦种和玉米粒。到了秋天,他们把收获送给商贾,换回面粉,调剂生活。

200年前罗布人部落发生了鼠疫,罗布人大量死亡。于是,他们离开家园,四散迁徙。据说,一部分迁到了米兰,一部分迁到了洛甫,另一部分西迁至尉犁等地。

经过了几百年的颠沛流离,这些罗布人终于在尉犁的喀尔曲尕、墩阔坦等地找到了新的“阿不旦”。这里位于塔里木河中游,每当洪水来临,低洼的地方便是一片汪洋。

斯文·赫定拍的当时的罗布泊人抓到的已经绝迹的大头鱼

无论在米兰镇,还是尉犁县墩阔坦乡,问及食物,罗布人总是这样一个答案:吃鱼。罗布人的饮食以烧烤为主,他们的主食是鱼。他们捕鱼的方法也很独特:早期,罗布泊水中大鱼成群。春天,他们会在塔里木河开一道口子,引导河水裹带着许多鱼类流进低洼处,水满后,再把口子封堵起来,于是形成“人工湖”。经过一个夏天鱼类被养得肥壮,长出了鱼油。这时,有的人工湖水域被蒸发缩小,下面剩下的都是大鱼了,罗布人就下到湖中,把一条条大鱼拖到岸边;如果湖水未减,罗布人就再次扒开口子,于是河水再次灌进湖里。

这时,罗布人便在口子处设下鱼网,一条条大鱼会不请自到。其它时间,罗布人一般用挂网和渔叉捕鱼。他们把捕获的鱼堆在村口,在场的人随意取食。罗布人吃鱼的方法极其有趣,不着盐巴,在火上烤着吃,或晒干了吃。他们点起篝火,把鱼一剖为二,用红柳条插在火堆旁烘烤。他们夏天吃鲜鱼、冬天吃干鱼,他们把熬鲜鱼剩下的汤汁当茶喝,吃鱼时从不刮鱼鳞,而是边吃边剥鱼鳞。

罗布荒原,生长着繁茂的罗布麻,罗布人用这种麻做成渔网。除了制渔网外,罗布麻花叶还可以泡水当茶饮。据《本草纲目》等古药典记载:罗布麻有平心悸、止眩晕、消痰止咳、强心利尿等功能,因此,罗布泊地区的百岁老人很多。

海子里的交通工具,称为“卡盆”。罗布人将大小不等的整根胡杨树干挖空,做成独木舟。罗布人从不用帆,却能巧妙而有力地划桨前进。若在广阔的水面上,他们惯用的姿式是跪下划桨,若身处稠密的芦苇丛,则站立划行,以便观察四周形势,当他们站立时,木桨则笔直如壁崖般插入水中。独木舟若不用,罗布人将它拉到岸上,船底朝天搁着,在上面洒些水,以免裂缝,尽管这样,据老人讲,一只独木舟也很少能用上10年以上。因为河水激荡得厉害,波浪时时在独木舟四周咆哮,而且卡盆的使用频率实在太高,罗布人出门便是水,聚会、走亲戚只有坐卡盆。

对楼兰古国的消亡,学术界有各种说法:

1.美国人亨廷顿认为,由于气候干旱而降水量减少了30%,古楼兰人被迫大批迁移。

2.英国人斯坦因认为,楼兰古国的消亡与降水量无关,而是高山冰川萎缩,河流水量减少所致。

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陈汝国研究员认为,关键原因还是由于河流来水日趋减少而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

4.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冻土研究所的夏训诚研究员考证认为,楼兰的消亡是政治、经济和自然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5.还有种民间传说认为,楼兰古城遭遇了某种未知病毒。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神秘传说中的恐怖生物瘦长鬼影(Slender MAN) 1897年圣奥古斯丁海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