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清朝是怎么对待明朝的皇室宗亲的?原来是这么回事
中国最后一个汉室王朝的皇室数十万皇族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造反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室成员,又开始了更为艰难的生活。
据历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室成员,如秦王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农民军俘虏至北京。后来满兵入北京,这部分被俘皇族在中失踪,生死不知,下落不明,一直成了历史疑案。
清三十八年,明朝皇室的主要皇族被全部处决....
在世界诸多亡国之君中,恐怕很难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帝那样,在殚精竭虑、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用死来宣告自己王朝的覆灭。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想尽办法救国而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后路的末代皇帝。曾经与朋友们谈起明之亡,也曾对此大惑不解,即使自己爱面子到了极点,不肯被人笑作临阵脱逃,但怎么也应该让皇太子到南京暂避。这样的话,北京即使陷落,他自己即使在煤山殉国,作为的南京也可以立即以皇太子为中心建立名正言顺、无可争议的“救亡政府”,何至于有什么“福、潞王之争”以及多次的“北来太子案”?
可是,出了好面子之外,最大的弱点就是多疑,很难想象在他心中有什么人是可以信任的,包括他的儿子。自己不去南京是因为面子,而不让儿子去南京,就是多疑——他害怕自己成为第二,万一要是北京没有失守呢?已经16岁的儿子要是在南京自立为帝,奉自己为太上皇,把自己架空,该怎么办?所以,在担心北京难保玉石俱焚的焦虑中,崇祯皇帝死死拉着三个儿子与自己一起坐等着北京沉没在造反军的——很不符合常理和逻辑,可事实就是如此。
北京九门相继落入敌手,崇祯帝可以把皇后、妃子、公主们杀死或赐死,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国,但对于三个儿子,总还是存着他们能够逃出去重振江山社稷的希望,便把他们交给心腹们让他们想办法逃出去。但这个太晚的决定并没有挽救皇子们的命运,那些平常里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监们可没有什么赤胆忠心,面对北京到处都是造反军的情况,他们或是把皇子丢在街上让他们自生自灭(这还算是仁慈),或是干脆拿着皇子去向大顺军请功,于是,他们全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取自《甲申核真略》和《定思小纪》的说法)。
李自成并没有立即杀死他们,而是带着他们去征讨打着“克复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旗号来和他作对的,为的是以皇子来要挟吴三桂:李自成自然不会知道吴三桂后来对南明永历帝的,否则的话绝不会想出这个主意。在山海关,李自成被吴、满联军击败,接着一败再败,三位皇子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摆脱了大顺军,走上了各自不同但最后殊途同归的路。
说“殊途同归”,是因为三位皇子命运虽然相差了几十年,但最后都死在满廷手中。
先说皇长子,也就是皇太子,他的身份最尊贵,运气和遭遇也是最差。从大顺军中逃出后,可能是因为要寻找亲人,他回到了已经落入满清手中的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寄居在了周家。并和自己的妹妹,那个被崇祯帝砍掉一只胳膊的重逢,兄妹俩。然而周家人都是势力小人,哪里会保护安置这位烫手山芋?太子的舅舅周绎出面要刚安顿了两天的皇太子马上走人。在乱军当中吃够苦头的皇太子早就一肚子怨愤,再见到这些臣子加亲人的不忠不义,哪里还压得住火?与自己的舅舅大吵起来,以至于双方拳脚相加,终于惊动了邻里和巡捕,周奎见已瞒不住,便把自己的外招供了。
满清摄政王爱新觉罗.无端的抓住了大明王朝的真命天子,按说应该是,可事实上明朝皇室皇太子的落网并不那么简单,无论是杀是留都很麻烦。作为外来入侵者,满清一方面为了收买人心可以假仁假义的礼葬崇祯皇帝,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另一方面则对于他们一统中原的障碍大开杀戒。可明朝皇室皇太子正好处在这两中态度的矛盾当中,若是留着他,明朝的忠臣义士就会心怀希望的打着大明天子的旗号前赴后继。可如果杀了他,满清的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慌言就会。
爱新觉罗.多尔衮不愧是阴险的政治家,他很快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毒辣之计,那就是:让人指出皇太子是假的,以冒充太子之罪将真皇太子杀掉。于是,一场“认证真伪太子”的闹剧上演了。首先是亲人指认,皇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自然领会了摄政王的意图,一口咬定皇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原皇太子的侍奉太监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认是真,马上被处死,剩下的也就没敢说真。连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出是假。虽然太子当众说,谢先生,某年某月某日,你讲书时说过某事,现在还记得吗?弄得谢升,怏怏而退。但结果已经出来了,皇太子是假的!还有人上表坚持说是真的?好办,杀!一连杀了十五个争辩的大臣,终于没人敢说话了。皇太子在被压上断头台的时候也许明白了,他原本来北京时看到满清礼葬他的父皇,以为也会厚待他,可他错了,父皇受到礼遇是因为死了,而自己是活的。他终于连以一个前朝皇太子的身份去死的机会都没有了。(以上史实出于《石匮书后集》和《甲申传信录》)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一直以来下落不明。到康熙18年快要平息时,定远大将军在湘中抓获了一帮乘乱招兵买马的草头王,审问后发现他们还有同党,是一个还俗的和尚,自称叫朱慈灿。抓获后,发现供述的情况与真正的皇三子情况极为相像,与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诸多皇三子大不相同,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灿。这回,清朝政府可比刚入关的时候成熟多了,康熙像弹烟灰一样漫不经心的说道:“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决定了这位“朱三太子”的命运——又是以一个打着假皇太子旗号的身份杀掉。(《通志》和《仁皇帝实录》有载)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朝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后在中都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的给事中,老给事中念及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姓为“王”。在王给事中去世后,皇四子永王朱慈焕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七十五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那高人一等的贵族意识,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焕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朱慈灿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他对主审官说:“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 二也;吾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做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叛乱者,必先占据城池,集屯粮草,招兵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话说得合情合理,而且也确实没有他参与造反的证据,可是,因为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康熙又玩起了爱新觉罗.多尔衮的那一套,拒不承认皇四子永王朱慈焕的真实身份。清廷九卿审讯之后奏报:“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14年身故。又遵旨传唤年老太监,俱不认识。朱三名系假冒,朱三父子应以凌迟处死。”
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帝皇四子并没有在崇祯十四年亡故,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认得当年的皇子?可惜,杀机已现,断难挽回,这些连康熙自己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焕全家送上了黄泉路,朱慈焕被凌迟处死,所有子孙除死于狱中的,全部斩立决。(以上载于《鸡林旧闻录》和《清圣祖仁宗实录》)
至此,崇祯皇帝的嫡系子孙彻底被消灭,而且全都是以所谓不是他的子孙的名义被消灭。清朝皇帝一直在高唱举逸兴绝,善待前朝帝裔,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宽仁大度和守礼好古,还表示过:“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受以职衔,裨其世受祀事。”但当真的前明后裔出现的时候,便开始“”了,都聪明的用不承认身份的办法来食言,我是说过要保护善待你,可是你不是你,所以我杀你是理所当然的。满清统治者历来都用这种办法来保持自己的伟光正是,我是说过要虚心纳谏,但你说的不是忠言,是诽谤今上,所以你得死;我是说过要人人平等,但你是敌人,所以不能用平等来对待你;我是说过要提倡清廉,但你清廉是在沽名钓誉,所以我要整你……,凡此种种,,所承诺所标榜的经常改变,而伟光正是不会改变的。
摘录“清朝大库档案”如下:
一、实录,顺治三年六月丁亥(十一日)大屠杀展开序幕。所颁“上谕”如下:
“谕兵部;闻青州大同,尚有故明亲王郡王在彼居住,恐被流言诬害,致取罪戾,尔部可令各该督抚即为查明,并其眷属拨官兵护送来京,勿致途次疏虞,违者重治。他省地方如有废藩居住者,俱令查明奏闻。”
二、东华录载,顺治叁年五月壬戌条:鲁王等十一人私匿印信,图植....”
三、顺治三年八月,山西巡抚申朝纪揭帖:“为顺治三年六月十日接兵部咨。转奉六月十一日上传,查报境内明季亲郡王。查有六合王朱效銮,山阴王朱廷理二人,见(现)在潞安府及蒲州居住,先行奏闻”。(六月十一日颁旨,六月十九便送抵山西太原)“此即莽书中与不同处,六合王名字与明史不同”
四、佚名(内阁大库档案残本缺前页)山西巡抚残本:“查解山西境内明季各郡王,计送六合王朱效銮妻母二人,保定王朱效銮妻子三人,沁源王朱效*(金和否加在一起的字)妻子及子媳五人……”(立即开始逮捕)
五、刑部等衙门会题残本:“……及查兵部挡案,顺治三年八月三十日,宣大总督马国柱先解明季王子共九名,奉墨勒根王俱正法讫。其九人妻孥,据解到乐昌王子孙朱一王并,第二子朱国璋妻,朱君璋之妻……(一连串男女王妃子女……)又一小孩子。该部里议得,王等妇人交与户部,小孩子应斩……”(全部处死)
六、顺治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刑部题本,查拏逃走明宗室朱淇江等案内称:“该满洲理事官老却,同本司郎中王以约查审得,大同朔州宗室的儿子和媳妇们,兵部拏来给了厢黄旗马拉希牛彔下该都里为奴……”(妇孺沦为奴)
从此官方书不再称“明室”称“伪”或称“逆”。
至康熙三十八年,下旨清查,明朝的皇室都杀光斩绝了。(仍有一些人漏网,但屈指可数)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大明皇室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押印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皇室子孙。
大明皇室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监国鲁王朱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净慈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桢传》也记载,大明皇室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中,也应有大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明朝皇室潞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当年爷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宗室,所以1661——1663年间,有大批明朝宗室成员渡海来到台湾。如1663年,明朝皇室辽藩长阳郡王之子宁靖王朱术桂保护鲁监国朱以海妃及遗腹子朱弘桓东渡至台湾。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火+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火+喜)、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氵+柬)。这些宗室皇族们受到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满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清朝至此统一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这部分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传递下来。
明朝最有骨气的皇室 — 宁靖王朱术桂
改朝换代之际,最可怜的莫过於皇族;他们背负了国亡家破的血债,下场不是成为阶下囚或者死路一条,就是流亡海外,力图复国,但能成功的却寥寥可数;最后的结果大多客死异乡,渐渐的被人遗忘。但在台湾,却有一位从事复国大业的明朝皇室,他的恩德始终烙印在高雄县湖内乡居民的内心深处。他,就是大明宁靖王—朱术桂。
宁靖王朱术桂(公元1617--1683年),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是明第七代长阳王朱术雅的二弟,初封辅国将军。明崇祯壬午(公元1642年),农民军攻陷荆州,朱术桂同长阳王朱术雅一起率领辽府宗族避难到湖中。明朝灭亡后,福王南京称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朱术桂与兄长阳王一同投奔,被晋升为镇国将军,并受命与长阳王一同镇守浙江宁海县。
不久浙江沦陷,长阳王朱术雅逃难福建,传闻已死。而鲁王宣布监国,改封朱术桂为长阳王。后、郑成功父子据守福建,尊唐王为帝,改元隆武。这时才知原长阳王朱术雅尚健在,并已改袭为辽王。于是,唐王政权改封朱术雅为宁靖王,督管方国安军。此后,朱术桂转战海宁、丹山、绍兴,明永历五年与郑鸿达攻取金门。后郑成功攻占台湾,朱术桂率家眷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渡海来到台湾,并随郑经开垦长治一里的竹沪庄。
据载他在这里经营数十年,垦田数十甲,为台湾的早期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兵攻陷澎湖列岛,台湾郑氏政权投降清朝,宁靖王朱术桂不愿做异族之奴,遂于这年六月二十七日自缢殉国,全家妃妻五人同时殉国难。临死前,朱术桂特地烧毁田契,把位于台湾路竹乡数十甲田地全数送给佃户,然后才从容的悬梁自尽,时年66岁,葬在台湾凤山县长治里,五妃墓在其北30里的魁斗山。
今台湾路竹乡有座宁靖王庙,庙中有朱术桂“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的绝命诗。史载宁靖王朱术桂人品雄伟、美髯、弘声、善书翰、喜佩剑、沈潜寡言。朱术桂无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七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公元1693年被清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乡民因为感念这位仁慈的明朝王爷,将他以及一位妃子的屍体合葬湖内乡的村中,并且把他的整座坟都埋馀地下,还在附近造了一百多座的假坟,以混淆清军的搜寻。直到日本统治台湾时期,这座王爷墓才被人发现,但墓中古物都以沦入日本人之手,十分可惜。
台湾光复后,乡民更发起重建宁靖王墓;而在路竹乡也有座宁靖王庙,名为「华山殿」,又名「宁靖王文物纪念馆」。每年到了农历9月25日,宁靖王的祭日时,附近居民都会赶来祭拜这位命运坎坷的明朝王爷。 宁靖王死後三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并没有将他遗忘。生前他照顾湖内百姓,死後又成了当地的守护神。
又据资料表明,明朝皇室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但没有哪一个政权像满清王朝一样,因为自己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朝皇室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这给明朝皇室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直到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情况才稍有变化。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爱新觉罗·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的葬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再到二年(公元1724年),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至此,明朝皇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