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是第一个灭亡,难道诸葛亮就没有算到吗,原因是什么
说三国,道三国
要数风流人物,还是诸葛亮胜一筹。
但是这样一位人们心中的智慧化身,纵有他的过人之处,也有他的不足之处,甚至还因为他的缺点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历史悲剧。
诸葛亮作为蜀国管理的一把手,蜀国最后的败亡,究竟和他的管理之道有没有原因?
01
之死和荆州之失,负主要责任
益州和荆州互为犄角,。入川时的安排是“吾与、、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守荆州”。
这个安排是非常妥帖的,也足以证明对荆州的重视程度。
但是,当在西川意外身亡后,刘备招诸葛亮入川,诸葛亮却将、一并带走,留给关羽的只有文官,武将麋芳等人,看似人多,但无一人能担负辅佐关羽的重任。
荆州的人员配备上严重不足,这直接造成了后来关羽攻樊城时,的困局,才让趁机“白衣渡江”。不但失了荆州,而且让关羽丢了性命。
要知道,荆州直接面临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且无险可守,纵使关羽盖世英雄,也双拳难敌四手,没有得力的帮手,丢命、丢荆州都是可以预见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诸葛亮不待见关羽,想看到关羽遭受适当的挫败!
毕竟诸葛亮和刘关张三人不同,刘关张三人是股东,诸葛亮是职业经理人,情感上的隔膜是不容否认的。
再加上诸葛亮和关羽都是那种自视甚高的人,那么两人能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但战争岂是儿戏,稍有不慎便是败局。诸葛亮在守荆州的安排上不妥当,可以说关羽之死、荆州之失,主要责任在诸葛亮是不容置疑的。
02
未能竭力阻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导致国力大损
关羽之死,荆州之失,是刘备发兵攻打东吴的主要原因。而攻打东吴这一战失败,导致了蜀国国力大损。
因为关羽的死,作为兄弟的张飞,脾气更加暴躁,出征前被末将范疆、张达所害,还携张飞的头颅投了东吴。这让刘备征伐东吴的决心更加坚定。
刘备欲起兵伐吴,赵云就面谏:“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学士秦宓面谏:“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诸葛亮为了救秦宓而上了一表劝刘备放弃伐吴,“苦谏数次”后再次率百官在校场谏阻。
为什么刘备听不进去?
要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丞相,更是军师将军,劝阻刘备并出谋划策他责无旁贷!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在荆州人员配置上最后依了诸葛亮的方案,而不是刘备之前确定的方案,因而造成的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刘备心中有怨,诸葛亮心中有愧。
在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怨恨消除之前,诸葛亮关于荆州和关羽的任何建议,刘备是听不进去的。
在事关国家大事的关口,诸葛亮必须尽全力劝阻刘备,哪怕放下自己所谓的面子。
如果诸葛亮能诚恳地向刘备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谋划更合适的报仇方案,刘备怎么可能听不进去呢?毕竟从关羽身亡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中间隔了两年时间,毕竟刘备非常清楚兴复汉室比给关羽报仇更重要。
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但将蜀国的军事家底几乎败光,还搭上了刘备的性命。战将折损、国力大损是后来蜀国历年伐魏均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03
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并无长远规划
《》中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说到诸葛亮治国“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其实并不尽然。
《三国志》中曾提到,“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有人告诉了诸葛亮,建议诸葛亮报告给刘备进行约束,但诸葛亮却以法正辅佐刘备立了大功而不做处理,可见诸葛亮施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
蜀国遭受夷陵之败,国力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且折损了关羽、张飞、黄忠三元大将,如何尽快恢复国力和挖掘培养人才应是重中之重。
可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却让他自己“”、“皆专之”。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没有建立良好的制度去管理国家,仅凭一己之力想扭转乾坤。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人治之下,只有办事人员,没有才能之士,因为凡有才能者必有个性,但是在诸葛亮的治下,是不可能允许个性存在的。
他需要的,仅仅是执行,而且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试想,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培养人才吗,不但有才能的人不愿意受过多的制约和唯唯诺诺,而且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被消磨殆尽。
试想,一个对上级唯唯诺诺的执行者,他有能力、有习惯去质疑甚至改进他所接到的指令、任务吗?
后果之一,就是在诸葛亮伐魏不再朝中的时候,朝中基本上处于空转的状态,造成宦官传播流言、搬弄是非,数次生事而朝中几乎无人阻止,而诸葛亮能做的仅仅是将生事的宦官处理掉而未能加以制度上的约束。
治国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国力储备,没有人才储备,连年征战,蜀国的人民幸福吗?
04
诸葛亮用人存在重大问题
前面提到,关羽失荆州,原因是诸葛亮不待见关羽,因为关羽做事的风格可能不让诸葛亮满意。
或者说,只要与诸葛亮的想法不同的人,诸葛亮都不会喜欢,诸葛亮只需要执行者,不需要有头脑的属下。
第一次伐魏,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拒绝的理由:“此非也!”
易中天解释说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想法太过简单了,但退一万步说,即便是魏延的想法简单了,但这五千精兵仅仅作为主力的策应用来牵制魏军也是相当不错的。
诸葛亮为何在没有与魏延进一步商讨之前就武断地否定呢?毕竟魏延在镇守汉中长达五年以上啊!或许是魏延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并且当众伤了他的面子,诸葛亮才不喜欢他。
这就为诸葛亮死后和魏延互指谋反、内斗埋下了导火索。
后来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使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这说明,连诸葛亮最忌惮的敌人——司马懿都认可了魏延的方案,也认可了魏延的军事才能。可诸葛亮却扼杀了魏延的才能,也失去了多么难得的机会。
在的使用上,同样暴露出诸葛亮用人的问题。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诸葛亮很喜欢。平定孟获时,马谡的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诸葛亮也一直将马谡带在身边,马谡也发挥了很好的参谋作用,但是马谡并没有单独领军作战的经验。
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竟然用马谡为主将去守街亭要地。守街亭只要稳、谨慎,让王平为主将,马谡辅之岂不更好?
对一名已经体会到自身缺陷的人才,诸葛亮非但不去保护、教导,反而将整个战役的失败归罪到他的头上,并把他杀了,试问今后还有谁肯献策、卖命?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么以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导致他“用人也疑,疑人不用”,手下人要么窝火,要么窝囊。
能接纳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能放手锻炼新人,能勇于承认自身不足,能积极反思总结,善于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等等,在这些方面,都是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05
诸葛亮做事不是谨慎,而是自负
单独把这个方面拿出来,是很有必要的。前面讲过了,诸葛亮自命不凡、清高、孤傲,做事有“洁癖”。
事必躬亲是针对他能掌控的事情而言,但是这种特点放在他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则变成了弱点。
很少有人提到诸葛亮第二次伐魏的失败原因:
司马懿早就料到诸葛亮欲效之计,而举荐在陈仓道口筑城把守,城中只有三千守军。
诸葛亮出兵之前,竟然没有做任何侦查,直接出兵陈仓道,到了跟前才发现魏军已经筑城把守,无奈之下强攻陈仓城,“二十余日,无计可破”,随后魏军后援赶到,诸葛亮粮尽而退兵。
诸葛亮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曾想世事皆变化,哪怕是一次战役,不去做好侦查工作也是致命的。
民间总是传说诸葛亮如何如何戏弄司马懿,可实际情况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研究深入,诸葛亮屡屡败于司马懿之手,而诸葛亮对司马懿的认识仅限于“司马懿深有谋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诸葛亮不把心思用在研究敌人、研究战况、,而是“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与处理内政时的“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一样,这样的主帅,怎么可能制定出料敌制胜的作战方案?
谨慎和自负是根本不同的,谨慎建立在尽可能全面了解事物的基础上,而自负是建立在自认为无所不能的基础上。基础不同,结果也不同,最重要的是,出现失误后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谈这么多,只是想让一个被神化的历史人物回归一点他本来的面貌,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回去确认解读的正确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以史为鉴方能知兴衰,以人为鉴才能明得失。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