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学探索探索雪崩是怎么形成的,雪堆底部形成白霜达到临界点爆发

探索雪崩是怎么形成的,雪堆底部形成白霜达到临界点爆发

时间2022-04-01 13:50:19发布admin分类科学探索浏览44730

现代人经济富裕,出门旅游已经成为了常态,而对于一些旅游达人来说,比较平常的景色已经入不了其法眼了。只有上世界第一高峰这种才有欣赏的价值,于是不远万里来打山峰下,感受大雪山的风景,不过在这里要特别小心一种灾难,那就是雪崩,雪崩是怎么形成的?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雪崩是怎么形成的

在大雪山上面,人们最注意的就是不能够大声说话,以免造成雪崩,雪堆下面缓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这是一种冰的六角形杯状晶体,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冰碴相似。

这种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雪粒的蒸发所造成,它们比上部的积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积雪与上层积雪之间形成一个软弱带,当上部积雪开始顺山坡向下滑动,这个软弱带起着润滑的作用,不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还带动周围没有滑动的积雪。

人们可能察觉不到,其实在雪山上一直都进行着一种较量:重力一定要将雪向下拉,而积雪的内聚力却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当这种较量达到高潮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量,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轻微地震动,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只要压力超过了将雪粒凝结成团的内聚力,就足以引发一场灾难性雪崩。

雪崩形成的条件

其实雪崩它的发生也是有条件的,雪崩选择的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若山坡过陡,冰雪会因为重力作用而频繁的下滑,不容易堆积在山坡上形成较厚的雪层。

若山坡坡度过低,雪层又没有下滑的动力,也无法形成雪崩。所以我们就会发现雪崩一般会选择沟槽坑洼地带作为经过的路线。而且一个地区雪崩的发生也是有一定周期性的。

雪崩的周期是指在同样的地方相邻两次或多次发生雪崩所间隔的时间,雪崩的周期越长,该地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发生雪崩时滑落的冰雪往往就越多,其破坏性也越大。

结语:看完之后大家对雪崩是怎么形成的,应该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所以在前往大雪山旅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和预防雪崩的发生。如果在雪崩发生初期就已经接到预警,千万不要犹豫,应立刻寻找就近的避难所。

地震可以说是对人类伤害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而我国虽然不像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但是也时不时的会出现大型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伤亡惨重,我国的大地震每次也是造成严重的损失,今天就像大家说说余震和主震的区分,让大家对地震多一份了解。

余震和主震的区分

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并不是一下子就把全部能量都用出来,而是会分为几个阶段,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主震和余震。其实地震最先开始的是前震,然是是大地一次次的震动,在这个地震周期中发生的最大地震就是主震。

除了最大威力的地震以外,其它的都是余震,余震也就是威力比主震小的地震。而且余震的次数是远远多余主震的,有的事会持续几天,有的余震能够持续几年。

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当然还有一种主震就是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

其实说白了余震就是发生在相同未知区域的小地震,他们是有驻地镇的断层发生,还有宁一中就是沿着邻 近的断层发生。通常来说,大型地震拥有更多的余震。另外,余震通常发生在 浅层地震之后,似乎是沿着发生主震的断层作轻微调整。

余震的例子

唐山大地震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地震,在唐山大地震的主震发生后,当天就有发生了两次非常强烈的余震,并且震级达到了6.5级和7.1级。甚至到了第二年还发生了一起6.9级的地震。

灾后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汶川大地震的余震了,网上有一个记载,说截至2009年6月30日03时,汶川地震余震区已发生余震57083次,其中4.0-4.9级255次,5.0-5.9级36次,6.0级以上8次,最大为5月25日16时21分四川青川县6.4级余震。

  看到了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余震和主震的区分,地震灾害的威胁远远不是主震过后就完事了,会对发生地震区域造成几年的影响。可以说是最令人类害怕的自然灾难!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揭秘余震和主震的区分,主震释放超过90%的能量/余震可能持续几年 揭秘雪崩怎么自救,赶紧像雪崩的两侧逃生/寻找障碍物躲避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