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借荆州背后的难言之隐 关羽道出惊天真相
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歇后语基本上是中国人都知道,意思是说刘备在耍赖,借东西不还。
但同时细心的网友应该也会感觉到纳闷:赤壁大捷是孙刘两家联手打胜的,败退后留下的荆州土地凭什么说就是的呢,而历史上又为什么会有刘备向孙权“借荆州”的说法?
有很多学者实在搞不明白这个问题,于是就干脆宣称:刘备从没有向孙权借过荆州;而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则是一种无理取闹的行为。十年前易中天先生在《品》(下)一书中,就沿袭了这样的观点。
如果刘备真如易中天所说的那样,从来没有“借荆州”,那么孙权为什么要不断向刘备讨还荆州?而刘备为什么会答应要归还荆州给孙权呢?难道孙权和刘备都是疯子,或者是傻子?很显然,易中天低估了古人的智商。
其实,困扰易中天的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刘备之所以要向孙权“借荆州”,是因为孙刘两家在前有过一次“江东和谈”,这次“和谈”的基调之一便是:战后的胜利成果应由孙权负责分配。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要分南郡南岸之地给刘备;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刘备为什么在“诣京见权”(《。周瑜传》)及“复从权借荆州数郡”(《三国志。先主传》引《江表传》)后才去进攻荆南四郡。
那么,为什么孙权能在“江东和谈”中占居主导地位?那是因为刘备正被曹操大军追赶,惶惶如。赢得孙权的援手,刘备就获得了救命的稻草。所以,曾急迫地对刘备说:“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诸葛亮传》)
既然刘备方面是求救,而孙权方面是救人,双方的和谈条款自然有利于后者。虽然《三国志》中没有记录“江东和谈”的条约内容。但从后来事态的发展看,“江东和谈”给了孙权很大的实惠。我们有理由认为,“江东和谈”中必然有荆州之胜果属于孙权的相关条文。
既然荆州之胜果由孙权负责分配,刘备嫌少也不能硬抢,只能去借。孙刘两家之间,因为“荆州之争”而出现过多次摩擦,但刘备方面从没有说过荆州是自己的地盘,也从没有当面否认过“借荆州”的说法。
曾指责:“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鲁肃在这里明确指出,我们借地给你们了,可你们却耍赖皮不还。关羽无法否认这点,只好王:“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塊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他的意思是刘备将军立下那么大功劳,总该有个立脚之地吧,你们为什么要收回这些土地呢?实际上关羽的话已经默认了“借荆州”的说法。
对于关羽的话,鲁肃毫不客气地迎头抨击说:“你这话就不对了。刘豫州向我们求救那会儿,惶惶如丧家之犬,那日子比现在要差的多。是我主孙权可怜刘豫州,才保护救济了他。没想到啊,刘豫州竟然,已经得到益州了,却还想霸占荆州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个普通百姓也明白这个道理,何况是一个××××人呢?我听说见利忘义的人必然没有好下场。如果我们不遵守道义公理,只想恃强凌弱,又怎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呢?”
(《三国志。鲁肃传》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备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
鲁肃这段慷慨陈词,竟然让关羽“无以答”。这更说明一个事实,“江东和谈”给了孙权拥有分配荆州胜果的权利,这也是刘备方面无法挣脱掉的绳索。
后来,孙刘两家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刘备渡过了生存危机,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当初在“和谈”中吃亏太大了。他想突破“江东和谈”的束缚,便使出了赴京口借地、表刘琦为荆州刺史、自领荆州牧的变通手法。即使他使用了这一系列手段,他也没敢否认“借荆州”的说法。所以面对孙权讨要荆州的行为,刘备曾对孙权承诺:“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