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历史探秘:诸葛亮为何死后要杀大将魏延呢?

历史探秘:诸葛亮为何死后要杀大将魏延呢?

时间2024-11-01 21:49:08发布小兔子乖乖分类历史趣闻浏览9

  “谋反”过程回放

  公元223年,病逝于永安宫,他死后,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首先是被斩,然后是被废,接下来的谋反更是震动了蜀汉当局。魏廷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多次委以重担。关于魏延谋反,人们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小说《演义》中的描绘,说他是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人物,因而谋反也在意料之中。那么魏延谋反是子虚乌有,还是确有其事?和魏廷谋反有什么关系?魏延谋反为什么会触及到诸葛亮呢?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据《·魏廷传》的记载,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机密的榻前会议,参与会议的有、、等人,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要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撤离的时分,让魏廷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即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本人开拔。做了这个布置后,诸葛亮就病故了。费祎向魏延传达了丞相的命令,果真魏延一听就跳起来:“让我断后?不对吧。丞相逝世了,可我魏廷还活着,还能够率领部队继续北伐,为什么由于一个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搁了?再说,我魏廷凭什么要给杨仪断后?”坚持要跟费祎继续部署北伐,费祎借口要去劝说杨仪,跳上马,掉头就跑。

  魏延才知不该放走费祎,赶快派探子去刺探,探子报杨仪准备依照诸葛亮的部署,先带着部队撤回成都。魏延怒火万丈:你撤我也撤!于是魏延抢在杨仪的前面往南撤,而且还走一路烧一路,把桥、路都给毁了,不断撤到了南谷口。杨仪带着部队往回撤的途中,发现路桥都被破坏了,两个人的积怨更深,于是都上书朝廷告对方谋反。

  谁该为魏延一案“埋单”?

  历史学家的见地多半倾向于是杨仪的义务,杨仪出于个人的恩怨,杀了蜀国一员大将.他的罪比魏廷的罪还大。况且魏廷毕竟为蜀汉政权立下丰功伟绩,有大功无大错,蒙大冤遭大诬,何至诛灭三族?量刑如此之重完整是杨仪的缘由。可是杨仪也冤枉,杨仪是执行诸葛亮的命令撤离。

  那么,是魏延的义务?依据《三国志·魏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诸葛亮还下了一道密令给魏廷,让魏廷代理他的职务,扶丧回成都。义务就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诸葛亮两道命令一下,不是居心要让他们内讧吗?所以就有历史学家以为,魏廷的冤案是诸葛亮一手筹划。

  但是易中天以为,《魏略》的说法不牢靠,裴松之也说“此乃敌国风闻之言”,敌方的行动是不可信的,由于魏延不在诸葛亮身边,魏延怎样能够扶诸葛亮的灵枢往南走呢?而且《魏略》记载,魏延到了南谷口以后,杨仪上疏说魏廷准备向北投诚曹魏,投诚曹魏往北走,魏廷为什么要往南行呢?因而,不能说诸葛亮一手筹划了这个冤案。

  魏延谋反一案到底是怎样回事,我们还得把视野再次回到诸葛亮的遗命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一个让魏延断后的遗命呢?有人又提出说是由于诸葛亮与魏廷在军事道路上有分歧。

  魏延曾经向诸葛亮倡议过子午谷奇谋,这个子午谷奇谋是一项极具应战性的北伐战略,跟当年的没有区别,全都风险万分,但是打仗贵在出奇,出奇才干制胜。但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最终却没有采用。 北伐,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最重要的事业。但是他的北伐,正如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所言,是“积年无成”。

  易中天先生以为,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不可能胜利的。缘由有三个: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关于这三个缘由诸葛亮心知肚明,他坚持北伐是想把蜀国内部的矛盾转移到战争上,然后靠北伐来振奋蜀国的士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不断对他的政管理想耿耿于怀,不肯罢休。而作为蜀国后期独一的猛将魏廷,很可能就是他死后的北伐继承人。

  魏延是个坚持不懈的抗曹分子,诸葛亮料定他不会放弃北伐,他一定还要坚持打下去。而且诸葛亮很理解魏廷,他自高自大,自视很高,诸葛亮在世的时分,他总觉得不得志,但是碍于诸葛亮的声威。他也不敢,如今诸葛亮病故,杨仪等人哪里还镇得住魏延?没有方法,只能随他去了。由于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赶快把大军撤回成都,捍卫蜀汉政权。只要保住了蜀汉,未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才有希望。这就是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他临终时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汉,但是,诸葛亮逝世30年后,蜀汉还是亡了。

  不管是政治斗争还是军事分歧,魏延已经被《三国演义》彻底地贬成了叛将,一代名将从此遭受千古骂名,可谓悲哉。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趣谈:三国武将打仗时为何喜欢单挑? 清朝并无防腐的先例 慈禧死后为何百年不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