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要为长平之战背锅吗?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要为长平之战背锅吗?

时间2024-10-02 19:03:54发布小兔子乖乖分类历史趣闻浏览20

  发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的秦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的局势,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韩国要把上党,献给秦国的时候,上当郡守冯亭,却把上党献给了赵国,意图显而易见。

  最终赵王接收了上党,上党险地向来为兵家要地,一旦落入秦国之手,秦国攻赵之路畅通,秦军可越太行山威胁位于河北的赵都邯郸,远可挥兵北上控制吕梁山与太行山上的险境要塞,截断邯郸与代郡、雁门郡、云中郡等北部地区的联系,这无疑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战略局面。

  这就为秦.赵长平之战拉开了序幕。后世看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关乎国运之战的分析,从全局来看比较好,我个人认为从战略层面上分析一下,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

  国家间的战争,无外乎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综合较量。

  军事方面赵军带兵出战的是,他被是认为是(.廉颇,,)之一。赵军早就普及了铁制兵器,并且从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以后,赵国率先有了骑兵这一兵种。

  秦国虽然兵器以青铜为主,但是秦国在变法后实行的军功爵制,完全弥补了秦军技术上的落后,对于秦国的老百姓来说,要想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完全取决于自己在战场上获得的军功爵位,在秦国爵位分为20级,杀敌斩首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在秦国当官为吏必须有爵位,没有爵位是不行的。秦军对战争的渴望与热情,远非六国可比。这也是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国”的重要原因。

  在长平之战的初期,秦军是有王龁带领的,在初期的交战当中秦军是占有优势的。最初的三个月内赵军遭遇了一连串失败,丢失两道防线,折损一将六尉。弄得都怨廉颇不出力。可见秦军的战斗力比较高一些。

  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公元前262年的赵国而言,和平的希望已经不存在,战争爆发后,赵国想和秦国议和,但以失败告终。从这时开始,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成了两国之间的战略大决战!

  赵国军事上有三种选择,主动攻击,自行撤军和持久防御。进攻已经被证明是不行的了,那自行撤军在战国时期,那种敌军当前情况下主动撤军,就相当于大溃败也不太可能了。何况大军撤回太行山以东,依托壶口关,滏口陉,井陉险地防御,固然可用兵以较少,并能阻挡秦军,但这意味着赵国失去太行山以西的大片领土,其中包括赵国起家的晋阳(太原),这是赵国不能接受的,因为战败的结果也不过如此。剩下的就是只有坚壁清野了,秦军对据险死守的赵军也显得没有办法,两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之久。

  战略决战最终考验的就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首先是经济方面的表现。在战国时期,经济第一表现就是农业发展。秦赵两军在长平对峙,这时考验两国后勤能力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赵国从耕地面积而言,赵国与秦国相距甚远,土地质量也相差很多。更何况将耕战确为秦国最高战略,赵国的商业发达,但农业却相对滞后,让赵国的粮食储备没有秦国的多。

  并且公元前290年,魏国将河东(今山西西南部)400里献给秦国,这里当时便是著名的粮食产地,经过秦国30年的,到长平之战前已成为秦军在山西东南与韩,赵作战的后勤基地。

  因此后勤补给战中,赵国败下阵来,赵国粮食储备已不足以供应长平前线,赵国被迫向齐国求援。但是齐国,并没有支援,断然拒绝了肯定会得罪秦国的对赵粮食援助。

  现在战略态势已经很明显了,国内无粮外援无望,经过三年的对峙,赵国已无法继续进行战争。这时候从赵国国情出发,选择有利的军事行动就是主动进攻,这还可能有一线生机。

  廉颇处于战场形势而言,并没有选择主动进攻,而是坚持了防御战略不变。当国家领导层与前线指挥员在军事战略上发生冲突,又无法调和时,领导层通过人事调整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是古今通例,廉颇换掉主帅的位置,这是显而易见的了。

  当时赵国名将已经去世,已经老病,当时还有,但是田单是外人,不可能担当这么重要的将领,赵国就用了宗室将领。

  赵括担当长平之战的指挥,也有自身的失误。但是可以说赵军战败的命运,在补济战线上与秦国较量失败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综合国力较量的失败,说明赵括不应该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背锅。虽然赵括的责任也很大。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大未解之谜:第一件事的真相至今无人知晓 宋太宗亲率40万大军北伐为何攻不下幽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