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代雄主赵匡胤陈桥兵变背后隐藏的秘密
大宋开国君主以其雄才伟略鹤立于历代帝王之林,为后人所景仰,凭借其文治武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雪夜访普等故事尤为后人所。历史上的赵匡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陈桥兵变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迹的序曲,要想弄清其真相,就要看看历史给赵匡胤留下了哪些机遇?纵观史书,陈桥兵变之所以一下子就成功地把赵匡胤推上了的宝座,背后是隐藏着许多成熟的历史条件的。
一、赵匡胤的自身因素。
赵匡胤幼年时就文武双全,不但书读得不错,而且习武方面也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公元948年,年仅21岁的赵匡胤就投奔了,随着郭威南征北战,为后周的建立立下了,成为后周功勋着著、赫赫有名的名将。而当继位后,北汉政权南侵,与周军在高平展开大战,赵匡胤亲冒矢石,在全军溃败之时,立挽狂澜,救柴荣于万马军中,由此成为后周的栋梁和周世宗的肱骨之臣,这就建立了他在后周的重要地位,为日后夺权打下了基础。
二、历史因素。
赵匡胤靠自身能力成了后周重要的将领,但仅凭这一点是不足以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的。他夺取政权,是有着重多的历史机遇的。
其一、黄袍加身的故事在赵匡胤之前已有先例。
公元951年,还是后汉臣子的郭威就谎称辽军南犯后汉,率军北上,军至澶州时,将士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此时赵匡胤正在郭威军中,目睹了这一切,赵匡胤怎能心里不有所触动?可以说,是郭威给赵匡胤做出了一个最好的示范。
其二、后,周世宗将逃跑的大将樊爱能、何徽严厉处罚,空出了官缺,并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并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赵匡胤上任后,领导后周禁军完成了汰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三项工作,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将自己的一批心腹安排到了各个重要部门,如、罗彦环、潘美、、王彦升等,为日后兵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其三、公元959年,赵匡胤平生最怕的后周宰相王朴病死,其后几个月,柴荣也因病去世,年仅七岁的继位。可以说,历史本身为赵匡胤扫清了皇权路上的一切障碍。而且,赵匡胤又被提升为殿前都点检,把后周的兵权揽在了自己的手中。
其四、公元960年,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小皇帝柴宗训立即派赵匡胤率禁军迎敌,使赵匡胤有机会远离京都,为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契机。
当所有条件都成熟后,赵匡胤当然不肯错过,因此才有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一幕。
但赵匡胤真的是被手下人强行黄袍加身,迫于无奈才夺取了后周政权的吗?其实不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当年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之事并非事实。登基后,史书既没有记载关于敌兵入侵的任何结果,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也并未继续北上,征辽一事就此不了了之。其原因只能有一个,即根本没有什么契丹和北汉入侵之事发生,赵匡胤只不过是在学习郭威,在背后做了手脚。
二、兵变前,赵匡胤的心腹苗训在营中宣扬,发现红日之下又有一日,两日共悬天上,四周黑光闪烁,经久不退,并说这是天命出现,士兵们一传十、十似百,很快就利用迷信骗取了军中士兵的信任,赵匡胤当天子当然是“天命难违”,众命所归了。
三、兵变前赵匡胤一反以往战前谨慎的常态,多喝了几杯酒,醉倒在床上,似乎已经完全将军政大事忘在了脑后。试想一下,一军统帅,焉能任意胡为,赵匡胤经年带兵,难道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给与赵普鼓惑众位将领,拥立赵匡胤当天子留下了机会。为什么说这是赵匡胤有意安排的呢?请看兵变发起人赵光义、赵普与赵匡胤是什么关系,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兄弟,赵普是赵匡胤的心腹,在赵匡胤没有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他们两人出面,不正是代表了赵匡胤的意思吗?如果赵匡胤事先不知道实情,赵光义与赵普怎么敢轻易就做出决定呢?赵匡胤还能那么巧地就喝“醉”了吗?
四、赵匡胤在北伐前,为兵变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的所有的心腹并未全部随军北上,而是在皇帝身边留下了一颗重要的棋子,他的心腹大将石守信仍就守在京城,为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回到京城留下了一条后路。其用意显然是要与赵匡胤里应外合,等待最后的胜利。而事实说明,赵匡胤是有远见的,他从陈桥回来后,真的就遭到了后周大将韩通的抗拒,可韩通与赵匡胤刚一对峙,就被石守信与王彦升里应外合杀掉,镇压住了抗拒赵匡胤的军队,所以,石守信留守京都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
从以上分析看,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似乎赵匡胤都是一个被动者,是在情非得己的情况下,被拥立为帝,黄袍加身的,但仔细一想,赵匡胤在整个兵变过程的中表现,他那应付自如,有条不紊的情况看,陈桥兵变显然是有预谋的。
作为开国之君、一代雄主的赵匡胤虽然流芳百世,,为推动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客观的贡献,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真相并非后人所认为的那样简单,这也正好佐证了赵匡胤一生工于心计的性格特征。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