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古代“高考”的前世今生
高考将至,的考生将在这几天,为自己的命运做出自己的选择,至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经有四十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笔者想与列位看官一同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选举制度,我们就从秦汉扒起吧!
中国古代社会真正比较成熟的人才选举制度,应该出现在秦汉时期,之前基本采取的是世袭制度,也就是说上层阶级是靠血缘来维持的,像、孙叔敖那样的人,做奴隶时被君主慧眼识珠,实在是极其罕见的,不具有普遍性,这才有了起义时说的那句惊天动地的话,那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选自《·世家》,记载的陈胜起事时说的话。 意思是有权有势的高贵的人,难道生来就比别人高贵吗?王侯将相的贵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我们应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敢于起义。表现了陈胜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对命运不公平的不满和对抗。
秦汉以来,世袭制度基本被推翻,只有皇族贵戚才有世袭的特权,其他的人都要靠本事去争取,此制度称之为“乡举里选”,就是让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相对于之前的历史,这是具有革命性的,毕竟给了中下层人民一个难得的机会,也使得国家多了一个纳取人才的机会。
但是,必须要承认,汉初的政权始终掌握在贵族手里,因此仕途依然是被贵族集团所垄断,直至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定期选举人才的可行性制度,那就是察举“孝廉”制度,就是地方郡国每年都会向中央朝廷推荐一两个人才,然后经过一番考核,所推荐的人才就可以入仕为官了,因此,这些官员多半都是知识分子,并没有太硬的贵族血统或政治背景,以读书人为中心的统治理念开始逐渐形成,这项制度为中下层人民通往上层权力机构建立了一条上升通道,尽管这条通道还比较狭窄。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比如说,就是孝廉出身,列位看官应该清楚,曹操的家庭背景是很牛的,但是他不能世袭,要走上仕途,也得依靠这项制度,得到了孝廉的资格,加上自己的背景,及剿灭中的军功,他逐渐成为了一颗政治新星,这也为他以后叱咤风云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世族门第基本上掌握了国家政权,把持着乡举里选的权力,度形同虚设,因为孝廉都是由世族门第出的,品评士人、选拔官吏时,强调士庶之分和门第高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比如说,王谢二家,就是当时最有名望,最有权力的两大家族,而这两家的子孙及其门人也成为了国家真正的掌权者,大量的官员出自于这样的豪门望族。
▍制从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7年。
直到隋唐时期,这样的状况才有了本质的改变,统一天下之后,感到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与统治极为不利,于是果断进行改革,废除,创建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改革,此次改革对于后世,对于中国历史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
相对于汉朝的乡举里选,察选孝廉制度,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又进了一大步,因为推荐选举始终存在着大量的“托人情走后门看门第”,然而通过考试的方式,虽不能避免完全这种可能,但足以大大减少“暗箱操作”。
唐承隋制,使科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继续降低了参加科举考试的门槛,一般的非门第众人,包括寒门学子皆可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应该是在隋唐时期叫响的。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钱穆先生对于汉朝和的选举制度的评价非常到位,“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这使得最底层的老百姓,包括那些十分贫寒的人,也有了一条通往绝对权力的通道,有了一个机会,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尽管我们知道这条道路依然十分艰难。
的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化,由于宋代经历了的分裂时期,以武力得天下,为维护统治,宋太祖吸取前朝教训,治理国家重文轻武,对于科举考试格外重视,对于知识分子也格外照顾,政府还积极兴办学校教育,“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在宋代得以体现,而且在考试内容上做了详细的规定。
因此,宋代大文豪辈出,所任高官也基本上都是读书人的基础代表,诸如、司马光、、等,都是一代文豪,范仲淹还曾中过状元,用宰相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高啊!因此,底层通往统治阶层的通道进一步被打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随着君主集权的强化而逐渐显露,当时,已成为正统,为强化君主集权,明据科举命题取自《四书章句集注》之法,规定试卷应“代圣人之言”,以程朱理学的观点指导作文,同时规定试卷须用八股文体写作,科举考试逐渐成为了统治者把持知识分子,控制思想文化的工具,这种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洗脑”方式,也束缚了明朝社会的发展。
从明朝中叶起,科举地位日重,出现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以至于大批的朝廷官员成为了程朱理学的附属品,大批的知识分子一心只求功名,知识单一,思想僵化,务虚风气盛行,“读书”成为了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于是才有了《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笑话。
至,科举考试制度已成为了社会毒瘤,科举考试已经丧失选拔人才的目的,成为了控制思想的手段,考生死记硬背经书及八股时文即可应举入仕,以至于考生注重于迎合考试,而忽视了对大义的理解,更没有在意社会的变化,到了清朝末年,此制度已成为革新政治、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障碍。
一九零五年,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国内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清政府不得不下令废除了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制度,但是,清政府已经无力进行变革了,各种封建社会的弊病,已让这个王朝逐渐走到了尽头,也让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
科举考试制度,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沧桑历史,虽然到了后期,此制度成为了控制思想的工具,而且被废除,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此制度确实为底层人民通往上层建筑构建了一条通道(当然了,其间也有各种暗箱操作现象,但不足以否定此制度),更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任何制度,都必须因时制宜,因势制宜,没有万年不变的好制度,有一利必有一害,科举考试制度也是一样,只有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才能改变制度中不好的部分,发挥制度最大的效力。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