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晚清缘何“垂而不死” 续命七十年?
导读:后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腐败的国家,内忧外患遭受着双重打击,这看似马上就要灭亡的王朝,却足足又撑了七十年,这七十年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究竟是用了什么方法使得清朝垂而不死七十年呢?
一个19世纪中叶就该灭亡的腐败王朝,。期间还经历了起义,为什么能挺到20世纪初?虽然,那段历史成为后人研究最密集的历史,但是对于晚清的“挺经”,却缺乏系统的论述。
通读那段历史,我以为晚清之所以能挺七十年,是因为它有别于历朝,据“五大命门”。1840年外战完败,但“五大命门”并没有一下子被点死,它维持并延续了清政府的性命。
一大“命门”:愚民政策效果显著,使民间只知反帝不知反封建,转移国内矛盾成功
民间只想驱除外侮,却不想这外侮因何而至、本国落后挨打的根源在哪里。一雪国耻,富国强民,不仅需要以新生的政治力量代替老朽的政治集团,而且这新生政治力量必须是代表着向封建专制宣战的进步势力。而晚清的民间力量虽不时崛起,像,还有太平天国,虽然都轰轰烈烈,但其落后政治诉求决定了他们无法替代清王朝。
二大“命门”:政坛无像样的男人。
一八四0年以后的两任、,虽然是病夫治国,但是却极力表现“爱民如子”的“亲民形象”,对唤起百姓的冀望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尤其后来乾纲独断的,对晚清的苟延残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政治“才华”,是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内残外忍”之集大成。自乾纲独断的掌权后,朝廷中很难出个像样的男人甚至野心家。不管是所谓“中兴之臣”,还是阴毒干练的袁世凯,他们均被这个女人的“铁血手腕”所震慑。
三大“命门”:知识分子“肌无力”。
晚清知识分子具有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无法解开的三大死结──不独立的经济地位、崇文而不尚武、心态。不独立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康有为等人的“食客身份”;崇文而不尚式,表现在康党缺乏用武力强行改革的实际行动能力。科举心态,使得大多知识分子虽然不免对朝廷失望,但依然希望通过被豢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说白一点就是,虽然一直在骂科举,但是还是想通过科举成为体制内的人,不独立的经济地位、残存的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尽收于封建统治者大地主的“瓮中”。这也决定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形成不了独立的资产阶级。
四大“命门”:商工的鸟笼式放开。
使庶民获得了牟取“小利”的空间,他们既可做着“大红灯笼”的美梦,也安于经济动物的生存方式。虽然那种官商不分的经济是最腐败的经济,即便发展到那种“”的地步,也免不了让官家玩弄于股掌,弄个“白茫茫大地其干净”,但是只要还能牟取的机会,发财的诱惑便可以取代一切进取的动力。如果说残存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对知识分子“请君入瓮”,那么商工的鸟笼式开放,其实就是将全国所有庶民都圈入了逐食的“商人”围场中,而唯一的猎主就是皇家官吏,大小商人只不过是他们的取之不尽的“猎物”而已。
五大“命门”:帝国主义需要一个代理人
帝国主义们不是不想灭亡中国,建立殖民统治,但是通过战争和中国打交道,中国虽然腐败落后,但是有一套自己的礼仪纲常,外族无法建立有效的统治,如果强行实施完全的殖民统治,将会陷入到斗争的海洋中去,这对帝国主义来讲是不想遇到的,还有就是帝国主义看到中国这块肥肉,都想独吞,所以就起了冲突,有清政府作为代理人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当然,晚清之所以能挺七十年,还有一个外敌的地理位置与胃口问题。
以往中原的沦陷都是亡于比邻部落,而晚清遇到的第一个天敌则是远在西洋的大英帝国——吞并中国全境遥不可及。兵力不足,至于当时邻国沙俄、日本,虽然有意独吞中国,怎奈本身处成长期,不具备一口吞下清中国的“胃”,他们消化不了。
面对内忧外患,晚清政权采取的应策是内压外媚;面对“改革找死、不改革等死”谶语,王朝宁愿等死,不愿找死。
此外,这个腐败政权“挺经”一大独特“成功之道”,是充分利用了“中华之物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买办王朝”。19世纪世界西方主导,宪政洋人虽看封建专制不顺眼,但没人和钱过不去,晚清对西方大搞“朝贡式贸易”,西方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亦不希望这个东方最廉价“职业经理人”速死。晚清政权遂得以苟延残喘七十年,创造了腐朽王朝“垂而不死”历录。
原来还是钱的魅力大,中国的这种“朝贡式贸易”很类似于以前的附属国,也就是靠着这个手段才足足挺了七十余年,不得不说其实清朝也挺不容易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险中求生,确实不易。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