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是什么
,我国时期的豪放派诗人,生于金国,他的词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因为国家常年征战,战斗的精神也随处可见。与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画像
苏轼的词,被誉为“为词立法”突破了以往词的传统作法,扩大的词的意境,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在词上的改革,并将他继续发展,将词功能发挥到最大。而且苏轼与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诗人,且都是性情中人,在词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苏轼的词与传统的词作有很大的差异,词多表现的自由旷达。他在题材、风格上都做了重大的突破,将语言演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在词的创作中,加入了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宣泄自己的情感。而且苏轼受到儒家和道家的熏陶。
辛弃疾的词多显豪健悲愤,辛弃疾满腹爱国的热性,却壮志难酬,让他产生了矛盾,内心痛苦不堪。他的词已经不限于苏轼时期的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内容扩大了很多,题材也宽阔了很多,凡是能写入文学的东西,辛弃疾都将其写入其中,书写他难酬的壮志之志。
辛弃疾在言语技巧方面也有突破,他的词形式松散,句意连贯,在注重节奏和语气的基础上,句子写的比较长,不拘泥于套路。有人评价他们,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苏轼送别词有哪些
大家也都知道,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一波三折,多有不顺。而离别又是人这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离别,无法决定,无法选择。有生有死,就会有离别。这样一件具有浓重悲伤色彩的事情,对于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苏轼来说,更是增添了一种忧思,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难免会生出许多的感慨。那么苏轼送别词又是什么样的呢?
苏轼像
历史上,苏轼送别词,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首:
1、《临江仙送钱穆父》
2、《蝶恋花·雨後春容清更丽》
3、《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也非常著名的送别诗。
其实,仔细品读苏轼送别词,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以及苏轼的写作技艺。比如,在苏轼的送别词中,出现过很多意象。很典型的是花木,例如:柳絮,茱萸和竹。在《满庭芳》和《菩萨蛮》中,苏轼就用到了柳树和柳絮,而在《浣溪沙》和《西江月》中,又很自然地用了茱萸,而竹子,作为当时文人墨客所追捧的,自然少不了。另外,在苏轼的送别诗中,也经常出现鸟兽,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构造意境。马、鸿雁、鹤都曾被作为过意象,表达作者的感情。比较常见的是气象,雨、雪、甚至是风都作为意象。例如,在《菩萨蛮》、《浣溪沙》和《青玉案》中都多次出现与,雪,和风这气象类的作为意象。
苏轼的送别词每一首都是经典之作,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的画有什么特色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别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成就都非常的高,而且擅长书画,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虽然苏轼的画作流传至今的不多,但是也足以奠定苏轼在绘画上的地位,可以说苏轼的画作堪称豪放派的经典作品。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
苏轼的画作流传至今的只有《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在期间流失到了日本,现在被日本的私人收藏,《潇湘竹石图》一开始并不知道是苏轼所做,后来经过鉴定一般都认为这幅画也是苏轼的作品,经过几番波折现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苏轼的画作大胆创新,强调神韵相似,而不拘泥于形似,可以说能够很好的抒发心中的感情与想法,苏轼倡导“文人画”,批评院体之匠气,所以受到了现代美术界的推崇。可以说苏轼的画作成为了一个新画派形成的标志。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中一棵枯木从一个怪石之下挣扎伸展而出,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说是苏轼内心的写照,虽然整幅画作之中构图简单,但是却呈现出一种孤傲险怪的气息,让人觉得生活中纵使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但是终究抵挡不住生命的伸展坚毅。
苏轼的《潇湘竹石图》构图也非常的简洁,但是意蕴却非常的雄厚,让人觉得意味无穷,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丛竹子和几块怪石,但是让人有一种如阅千里江山的感觉,展现了苏轼广阔的胸襟。
苏轼的诗有哪些
苏轼,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艺术家。一生所作的诗词无数,因所处时代的不同,这个时期最为有名的还当属宋词。当宋词出名并不代表宋诗的没落,在介绍苏轼的诗之前,先来普及一下诗和词的区别。
题西林壁
首先,诗、词的区别主要针对的是古代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古代文学创作,两者便没有什么区别。
其次,诗、词出现、兴起的时间段并不是相同,诗词,既然诗在前,词在后,很明显诗的出现早于词,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便是唐诗和宋词,通过这个便可以清晰的分出诗的兴起在,而词的出现却是在唐朝末期,兴起于宋朝。
最后,从格式上来说,诗的格式较为整齐,可分为五言和七言,形式又分为绝句和律诗。词比起诗的要求便显得宽松的多,在格式上没有过多的要求,字数上也没有绝对的限制。
那么大文人苏轼所创作的名诗都有哪些呢?我们根据上述的描述的不同,细细参阅他的作品,发现他的诗的确不多,《题西林壁》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歌描述了作者苏轼站在庐山中,从不同的方向观其形状,眼中的庐山形象却大不相同。通过这首词,苏轼想借这首诗表达出人们看待一件事,不要刻意带有自己的情感去看待分析,而应该尽量跳脱抽离出来,作为第三人的身份去看待,这样才能辨识清楚事物的真实面貌,不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进行了误解。
苏轼小妾有哪些
苏轼一首追悼亡妻的《江城子》让人不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妻子去世多年,苏轼仍作诗哀悼,表达相思,与对待亡妻相比,他对姬妾的态度,实在是大相径庭。
苏轼与小妾画像
北宋时期,阶级地位矛盾突出,作为官宦之家的地位低下的女子,结局更是不想而知,苏轼作为一名官大夫,对待姬妾的态度,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苏轼为人豪放,对待姬妾的态度也不过如此,姬妾对于苏轼来说,不过是私人的物品。
在苏轼多次政治仕途不顺,被贬南下的时,他都将身边的姬妾送人,甚至已经怀有身孕的也不能逃脱被送人的命运,结局可想而知,他们的反抗并没有引起士大夫们的反省,苏轼的一位朋友蒋某前来探望,无意间发现苏轼一名姬妾,名叫春娘,十分喜欢,想要用一匹马与苏轼交换,苏轼却还不犹豫的答应了,最后春娘撞树而死。类似事件不胜枚举,可见,苏轼对于当时的姬妾们。
常伴苏轼身边的一名姬妾—,深得苏轼心,陪伴苏轼流放,过穷苦的生活,为苏轼生儿育女,却并未被扶正,死后仍以姬妾之名下葬。
可见,当时士大夫们虽然风流倜傥,但是对姬妾们却并不尊重的,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积极密切的关系,阶级间的冲突,封建思想的束缚,都造成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苏轼的青玉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是北宋一代大文豪,苏轼的诗词作品以豪放大气著称,因此苏轼也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是苏轼的代表词作之一。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好友苏坚的送别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思念故乡之情。
苏轼画像
全词内容是:“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苏轼写下这首词时,恰好是送行友人苏坚回吴地的时候,这首送别词,并没有用大篇幅来写出词人对友人苏坚的不舍之情。反而,言词之间洋溢出羡慕之意。毕竟,友人今天就要回到故乡,自己本和苏坚同是吴地人,奈何身兼要职,迟迟回不了家乡。上阕中,苏轼以“三年”点题,写出苏坚离开吴地已有三年时间,表示出苏坚思乡迫切的心情。苏轼一面为友人今日能程回乡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词人此刻心情低落,他也思念吴地的一景一物。在词的上阕中,苏轼用用“黄犬”典故,表达出词人希望好友回乡能够写一封书信,告诉吴地三年的变化。
词的下阕中,词人以“老子”自称,言词之间略显幽默,反映出作者对吴地友人的思念之情。苏轼所作的这首词,虽然是赠送友人的送别作。但是,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思乡之情。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