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里刘备的发迹其实与汉朝宗室的身份并无关系
翻开古代的开国史,可以发现自从、建立张楚政权后中国就不乏白手起家的帝王。在很强调政权合法性的古代,很多人都像、那样自编自演了“禅让”的一幕,这些人一般都能掌控住前朝的朝政大权;然而还有一些人并不具备这个条件,他们凭借个人能力或家族名望获得了一定的资本,尔后有了称帝的欲望就会借助谶语来迷惑民众。
时期一位历史学家认为“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可能就是因为这两个朝代都不是通过玩弄政治手腕逼迫前朝而夺取天下的,再加上汉之前的和明之前的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时期,所以和的建立就带有了一定的正义性,和就成为了白手起家式皇帝的典范了。
不过这两个人身上还都有些流氓式的习性,在建国之初又都迫害了一批功臣,很受后人非议。而在白手起家式的皇帝里还有另外一类人,他们出身低微但怀有志向,在乱世中能够坚韧不拔、恪守信念,不同于常人,最终取得一番成就,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南朝宋武帝和蜀汉先主在笔者看起来就是这样的人。
刘备是《演义》的一个主要人物,但是在《演义》中并未涉及他少时的经历,在正史中的形象和小说中描写差别也比较大。小说中,他时常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打出要复兴汉朝的旗帜,又被认为皇叔,让他赢得不少人的支持,而《·先主传》中也按照纪传体史书的一般惯例在交代了姓名籍贯后,简要提及了他的家世,称他祖上自中山靖王的儿子刘贞失去爵位后就被贬为平民。
刘备的皇室身份历来遭到质疑,因为他所追认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是个极为荒唐的王侯,光儿子就有一百二十个,往后数子孙就更多得难以查清了,所以刘备冒充刘胜的后代就很难辫其真伪了。裴松之引《典略》为《先主传》作注又说他其实是临邑侯的后代,临邑侯是光武帝兄长的后人,虽说与的血缘关系比中山靖王更近,可这样一来,同时期都流传着不同的说法就更让人怀疑他的身世了。
其实追认祖先并非仅仅发生在刘备身上,《三国志》称是的后人,其本家夏是夏侯婴的后代,可在《武帝纪》中还有一句很讽刺的话,说曹操的父亲让人“莫能审其出生本末”,如此出身不明都能追认西汉开国功臣做祖先,可见史书对这些帝王的家世记载有多大的水分。
不过,这点并非笔者所批判的。古代有称“郡望”的传统,由于同郡之间就可以相互称作老乡,因此自己的姓氏在哪个郡是望族,所有这个姓氏的人都会以此为荣,例如北宋的本是今四川眉山人,可在介绍自己时却总是喜欢称作“赵郡苏轼”,赵郡在今河北邯郸,与四川相去甚远,苏轼如此就是因为在赵郡是望族,而刘备负有志向,为自己的姓氏创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而自豪,成为整个国家的望族,这样看来就不会带有偏见的色彩去看待刘备认祖一事了。
或许还会有人认为,东汉末年像、这样既是可考可查的汉朝宗室,又是地方州郡政要的人很多,正如司马光在《》中写的那样,“祖属疏远,不能纪其世位名数”,刘备的身世即使是真的,含金量也不高了,可试问中华民族时过五千多年为何还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呢?
刘备距汉朝建立的四百年比起五千年还算长吗?说到底,这还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刘备与汉朝的血缘关系固然比刘表、刘璋这些人疏远的多,但他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还是值得赞赏的。
中山靖王的儿子刘贞的封地陆城亭国就在今河北涿县,也就是刘备的出生地,刘贞在时因酎金(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斤两不足而被剥夺侯位,此后子孙定居涿县,所以说刘备是刘贞的后人还是有可能的,但是这对他并没有帮助,他的祖父刘雄做过东郡的范县县令,父亲虽在州郡当差但很早就死了,所以刘备少时孤零,靠与母亲织席贩履为生。
刘备少怀大志。在他家东南角的篱笆外有一棵五丈有余的桑树,枝叶发达,远远望去好像车撵的盖子一样,来来往往的人都说这不是一棵普通的树,涿县人李云更是预言刘备家中会有贵人出现。刘备小时候经常和同宗的伙伴在这棵树下玩耍,突然有一天他对着众人说将来要乘坐像树冠一样繁盛的车辇出行。古代对不同身份的人能乘坐的车撵规格有严格的规定,刘备有位叔父名叫刘敬,当刘敬听刘备这样说时,连忙阻止担心会因此带来灭门之灾。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句话与刘邦看到出巡的场面时惊呼“大丈夫当如此”,也反映出了刘备的之处。
《三国演义》中刘备出场时已经二十八岁了还在以编织草鞋、凉席为业,其实按照《先主传》记载,刘备十五岁时就已经摆脱了这项职业,并在母亲和宗族长辈刘元起的支持下与刘元起的儿子然一起拜同郡已经辞官的卢植为师。尽管刘元起对刘备抱有厚望,面对妻子埋怨他过多的在刘备身上投入钱财,他坚持认为刘备这位宗族后生是位非常之人,然而刘备并不太乐于读书,反而和贵族子弟一般喜欢之类的东西。
当时受岳父辽西太守的支持从辽西郡到涿郡拜卢植为师,在此期间与刘备相识,并结下了兄弟之情。或许正是刘备的这种外向型性格让他具备了领导才能,一时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子都争着去依附他,连商人张世平、苏双之流都觉得他与众不同,自愿资助他钱财,这也都成为他后来聚众起义的资本。
东汉自桓灵二帝以来政治就日趋腐败,内忧外患不断。灵帝光和年间,中山太守张纯勾结了汉朝北部的乌丸部落,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经常统领右北平、辽西、辽东属国三郡的乌丸大兵侵扰汉朝东北部的青、徐、幽、冀四州,汉朝调各地军队前去平乱。
当时青州刺史受诏派遣部下带兵讨伐张纯,路过平原郡时,当地一位名叫刘子平的人知道刘备勇武过人,举荐他一起平乱。从这可以看出刘备绝不是《三国演义》里刻画的只知的软弱之人,不过这个看起来是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却差点让他丧命。刘备跟随军队与一伙贼人仓皇相遇,受伤后装死才逃过劫难。
灵帝光和七年(184年)又激起了。朝廷调皇甫嵩、朱儁等人为中郎将率军往各地镇压起义,州郡刺史、太守纷纷成立义兵响应。按《先主传》刘备死于223年时有六十三岁的记载可推算刘备生于161年,黄巾起义爆发的时候他已经二十四岁了,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加上他对的认同感自然不能坐视汉朝覆灭,于是就在家乡纠集乡党参加镇压黄巾,并吸纳了、等猛将,同郡的少时好友简雍也随他周旋。黄巾起义被平定后他因跟随校尉邹靖平乱有功,被任命为中山郡安喜县的县尉,终于开了仕途的第一步。
读史至此,可以发现刘备的发迹其实与汉朝宗室的身份并无关系,虽然中间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但他少怀大志,又能在乡里聚起一批人为己所用,这才是他后来能在乱世中逐渐崭露头角的原因!(原文来自历史大学堂的头条号)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