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拒绝和谈的明朝愤青 最终毁了辉煌的明帝国
女真族在东北崛起之后,与开始了长期的战争。由于指挥失误和军制糜烂,明朝军队一直是败多胜少。从末期到崇祯中期,明军的防线一直向后撤退,到了最后只剩下了山海关外的几个据点。其实在崇祯时期,明朝有两次可以和后金讲和的机会。但是崇祯的性格和文官们的畸形愤青思想害了明帝国,当时的传统教育已经完全畸形。宁屈能伸不适应明朝这个天朝上国,明朝绝不向异族低头的思想害了明帝国。
一、面对的封议,朝中诸臣一直反对
在登基之后,后金大汗皇太极向年轻的崇祯皇帝发出来求和的信函。皇太极建议双方议和,明朝册封皇太极为王,明朝与后金的关系就如同当年的与西夏。皇太极在信函中的自称十分谦卑,一直比大明皇帝低一级。从目前的史料来看,皇太极确实是一个没有多少野心的人。他做梦也没有想过入主中原,他的想法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有很多资料显示,他后来的变化基本上是在范文程等一群汉臣的怂恿之后。更何况崇祯登基初期,虽然明帝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区区几万军队就像进入关内可能性不大。崇祯在接到皇太极的求和信之后,把这份信函交给了诸臣讨论。
但是就是这份信函对明朝诸臣的刺激相当大,在他们的眼里,当当大明王朝绝不可以向区区的草原部落低头。当时的官员所接受的都是那种传统教育,一直讲究所谓的天朝上国、万国来朝。现在要明朝与一个小部落讲和,这在明朝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当时崇祯皇帝确实有想讲和的打算,他的想法是先腾出手来对付农民军,然后再找皇太极算账。但是在诸臣的反对之下,明朝最终拒绝了皇太极的求和。在明朝的诸臣中,只有杨嗣昌提出了:“我朝抚赏为弱敌之第一策。”但是有这样见识的人太少了,最终明朝与后金的战火重燃。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皇太极的求和也是暂时的。他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但明朝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准备力量。
二、陈新甲的议和被清算,他成了崇祯的
1640年,明朝集结了12万大军与进行了一次大决战。但是最终的结果是12万大军,明朝丧失了进攻清朝的实力。1642年,松锦防线被清军完全突破。就在这个要命的时候,这个打不死的小强又一次死灰复燃。此时的崇祯已经开始打算与关外的满清讲和,而自己全力对付李自成。为了达成这个计划,崇祯曾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多次,最终陈新甲派遣马绍愉为使臣前往东北谈判。这次清朝的价码已经明显提高了,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类似于宋朝与辽国。不过谈判的结果还算不错,马绍愉带着这份谈判书回到了北京,并交给了自己的顶头上司陈新甲。但是就在此时出了意外,陈新甲的书童误将此信当成了官员们传阅的塘报,就这样所有人都知道了。
之前这项计划一直在秘密中进行,现在突然公之于众,诸臣们再次沸腾。这些空谈误国的家伙们坚决反对议和,反正他们又不用上战场。陈新甲作为此事的始作俑者,遭到了官员们的弹劾。如果陈新甲把所有的罪责都揽下来,那崇祯还是会庇护他的,他最多也就是降职而已。但是陈新甲不愿意做这个冤大头,他的一切行动全部都是皇帝的意思。而崇祯皇帝的原则是:“我自己没有错,都是百官的错。”崇祯必须保证自己的完美形象,而陈新甲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的坚持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在陈新甲死后,即便是那些愿意讲和的官员也不敢说话,事已至此,明朝也只能和清朝打到底。
三、满清方面换人,对明朝的战略也发生了变化
就在崇祯杀了陈新甲的第二年,皇太极突然去世。经过一番你争我夺之后,作为政治妥协的产物,6岁的福临被送上了皇帝的宝座。真正的权力当然不在这个小屁孩手里,他身边的才是决策人。与皇太极不同,多尔衮是一心想入主中原。就在这一年,名将率领的明军全军覆没,至此明朝再也没有力量镇压李自成的农民军。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帝,随后他率领着20多万农民军浩浩荡荡的向北京开进。在此之后,明朝的愤青们还干出了一系列的烂事,例如阻止崇祯南迁等等。这年3月,李自成包围北京,崇祯皇帝最终自缢殉国。而那些臭不要脸的愤青官员们却在城门跪迎李自成,把丢到了。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