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长平之战导火索:赵国应该接受韩国的上党郡吗

长平之战导火索:赵国应该接受韩国的上党郡吗

时间2023-03-25 18:29:02发布小兔子乖乖分类历史趣闻浏览102

  长平之战

  战争概述: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争夺韩国上党地区,爆发了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秦强赵弱,最初赵名将采取了坚壁不出、疲劳秦师的战略。后来秦国使用离间计,赵王临阵换帅,用毫无战争经验的代替廉颇为帅,秦军则偷换名将为帅。赵括由守变攻,被白起分割围歼。围囤四十六天,赵括被杀,四十万赵兵降秦,被白起全部坑杀。

  将帅星数:  白起 廉颇 赵括

  精彩星数:

  政治影响星数:

  综合星数:8

  战争类型:计战——决定长平秦、赵双方命运的,不在前线的将士,更多在于后方高层的谋略手段,赵国明显处于下风。

  战争深度解析:

  公元前260年,赵国的秋天,显得如此冰冷凄凉。

  赵母每天都会乘车前往邯郸城外,在无尽的原野中守望。

  守望赵国的未来和希望。

  她终于看到了原野的尽头,出现了一群人。

  一群疲惫而仓惶的童子军,拖着残破的赵国军旗朝邯郸缓缓走来。

  “孩儿们,你们的大军呢?”赵母来到这二百四十名童子军面前。

  “被活埋了!四十万人,全活埋了!”

  还天真嫩稚的脸已无泪,眼中只有恐惧。

  “我的儿,我大赵的四十万英豪!”赵母的泪从脸颊流出,她作了最坏的打算,但是结局依然这样令人难以接受,依然这样令人痛彻心肺。

  这一刻,整个赵国都在哭泣。

  长平,是赵国不能承受的疼痛。

  战国的格局,每一分钟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齐、秦东西称雄的格局在率燕吞齐后,已不复存在,属于秦国独大的格局悄悄来临。

  而与此同时,赵武灵王的改革,也让赵国成为了中的军事强国、抗衡秦国的最重要力量。

  最先对这种格局作出应对的还是秦国人。

  公元前266年,羽翼已丰的废宣,逐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等太后势力于关外,加强了王权,同时任用魏国人范睢为相。

  秦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针对战国的格局,范睢提出了“”的战略思想,对远方的诸侯齐、楚实施联合,对邻近的魏、韩、赵实施军事打击,蚕食地盘。

  秦国的军事打击目标转移到邻近的原晋地,赵、魏、韩,其中韩国最弱,成为秦国的头号打击目标。从公元前266年到公元前262年,秦国先后五次发动对韩的战争,占领了韩国少曲、高平、陉城、南阳等地,完全隔绝和封闭了韩国与上党的道路。

  面对的秦国,实力弱小的韩国人只有求和。公元前261年,韩国同意向秦国人割让上党郡以求和。

  韩国的上党郡位于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今山西南部,是赵、魏、韩三国交界,地势居高临下,是晋地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秦国一旦拥有上党,则对赵魏韩三国形成巨大威胁,特别是对赵国,近则威胁赵都邯郸,远则可截断赵国与北部代郡、雁门郡、云中郡等地区的联系。

  韩国内部对割让上党郡是有争议的,果然,韩王移交上党郡的命令传到上党郡守的手中,上党郡守竟然抗命不从。韩王只得派大将前去替代原上党郡守的职务,进行移交工作。

  结果冯异到了上党后,却作出比原上党郡守更为强烈的姿态,誓死拒交上党郡。不但如此,冯异说上党郡宁可便宜赵国也不给秦国人,并派人联系赵国,请赵国派兵接收韩国上党郡十七城。

  肥肉送到赵国人嘴边了,能不能吃?敢不敢吃?对于赵国人来说是个问题。

  持反对意见的以平阳君赵豹为首,他认为韩国人的此举是企图将秦祸转嫁给赵国,赵国的实力不足以和秦国抗争,。

  而赞成接收上党郡的是战国四公子的赵相,理由不用多说,上党郡对于赵国的战略意义。而不费得上党十七城,更让平原君都觉得这是上苍送给赵国人的礼物。

  赵孝成王的意见与后者基本一致。

  赵国人决定虎口抢食,接收韩上党郡。

  煮熟的鸭子飞了,秦国人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兵一部攻韩(今河南偃师东南)、蔺(今山西离石),威胁韩都郑,阻止韩国与赵国联合,而派秦主力大军由大将王龁率领,径取上党。

  在上党地区,双方展开时代最大规模的一战争。

  秦军的势头很猛,很快占领了上党的部分地区,

  赵军主将廉颇不愧为一代名将,最初交锋虽然作战不利,但赵军并没有遭遇多大损失。根据敌我双方实力对比,士兵情况,他适宜的选择战略性防御,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坚守不出,准备以逸待劳,疲惫秦军。

  双方在长平一带相持不下,进入僵持阶段。

  长时间的僵持对于双方的心理是一个考验。

  最先沉不住气的还是赵孝成王。

  赵国上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战?和?攻?守?

  首先是在战与和的问题上。赵国大臣虞卿等认为,在目前双方僵持的情况下,向秦国提出议和,就等于先泄了心气,主动权就会落在秦国手中,不能议和。双方僵持的情况下,更应该做的是派人携厚礼去楚、魏,三国合力抗秦,楚、魏若出兵,秦国的主力被赵军所套牢,必然会对秦国造成致命打击,整个战争形势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而以楼昌等大臣则认为应该与秦国直接议和。

  赵孝成王选择了后者,直接派使者郑朱入秦议和。秦国人表面上很隆重地接待了郑朱,然而最终却没有与赵国达成议和。而楚、魏两国看见赵、秦两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和谈,赵国人也没派部队进行救援,自己当然不会多管闲事。

  和谈失败,耗掉了赵国请求外援的时间。秦、赵之间注定是要分出一下高下。赵国人的内部又开始新一轮的争论,是攻还是守?

  此时的赵国,名将云集。

  除了在上党坚守的廉颇,还有在边塞抗击匈奴的。

  两人被后世列入之列。

  除了二人,还有赵国人以五座城池换来的、那位曾经以一己之力恢复整个齐国的。

  选择多了未必是好事,反而有可能作出最错误和愚蠢的一个。

  赵孝文王认为廉颇老了,战法保守,他希望的是能一鼓作气,将秦军打得的进攻型战神。

  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坊间的传闻,说秦军最畏惧的将领其实不是“有勇无谋”的廉颇,也不是只会对付马背上匈奴人的李牧,更不是身在赵国心在齐的田单,而是一位少年英杰——赵括。

  赵括是赵国名将的儿子,自幼随父从军,好读兵法,理论水平很高,经常连父亲赵奢也辩不过他,还能经常为父亲出谋划筹,想出一些比较有水准的战略构想,是一位合格的参谋长,是赵国年轻一代将领的佼佼者。

  平心而论,赵括具有成为一代名将的基本素质和本钱,假以时日,经过实战演练,也应能扬名立万。

  赵奢对儿子赵括的看似精彩的表现上的评定是——不适合做一军之主帅,必败!

  赵奢对儿子的评估,自然不会摆上赵孝成王的案台。赵孝成王的案台上是用赵括代替廉颇的方案。

  一人被蒙蔽了眼睛就算了,问题是这个方案竟然在赵国高层征得了大多数人的同意,一个原因是秦国人花费的重金起到作用,另一个原因则是自从赵武灵王沙丘之变后,赵国高层间的帮系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赵括是赵奢之子,而赵奢则属于平原君赵胜提拔起来的人。从接受上党郡到赵括替代廉颇,平原君赵胜对这些决定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没有精诚团结,纵有再多当世名将,又有何用?

  唯一持反对意见的却是赵奢的夫人,赵括的母亲,找到了赵孝成王,转达了亡夫赵奢对儿子的评定,反对儿子出征。

  赵孝成王把赵母的话当成一个母亲从儿子安危出发而包藏的小小私心,没把这话当真,很随意地许诺,如赵括战败将不会追究赵奢一族的责任。

  当秦昭襄王和范睢知道赵军换帅的消息,知道机会来了,他们悄悄地把长平秦国大军主帅的人选换成了白起。

  白起,又名公孙起,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早年的事迹没有记载,而一出现在史料中就横空出世。公元前294年,时任左庶长(在秦军属于中级将领)的白起参加了秦对魏、韩联军的新城之战,得到了秦国相国穰侯的常识。次年被提拔为左更,指挥了对魏、韩的,斩魏军二十四万兵,从此名震战国。

  三十年的时间,白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奇迹。当然,他也因杀人如麻,被人称为“人屠”。敌人对他,与其说是敬畏,不如说是恐惧。

  长平之战,最初秦国并没有祭出白起这张王牌,而是任命官职和资历都明显不如白起的王龁为主帅,很明显留了后手。

  赵括接替了廉颇的主帅之位,立即更换了前线的大部分将领,准备变守为攻。

  而白起则派出了一支正面部队诱敌深入,而在侧翼安排五千骑兵和二万五千万步兵作为机动部队,牵制赵军,配合主力作战。

  第一次指挥大规模军团作战的赵括,哪里能识破老辣的白起的计谋,中了白起的圈套,率主力出击,被白起的侧翼奇兵从后方攻击,截断赵军回营垒的归路,赵兵被秦军分割包围,并载断了粮道。

  鱼上钩了,但这条鱼太大,四十万。

  白起的牙口很好,但并不急。

  秦国后方也为他提供了最大的帮助。秦昭襄王亲自到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组织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入伍,占据长平以北及以东地区,截断了赵军的粮运及援军。

  赵军被围困四十六天,粮断军疲。

  赵括终于知道了战争的残酷。其间,他组织了几次反扑突围行动,都被秦军击退。

  赵括,亲率精锐强行突围,被秦军所射杀,只留给了世人一个纸上谈兵的笑柄。

  或许真正做错的并不是赵括本人,而是将他推上这个位置的力量。

  赵括一死,赵军群龙无首,四十万赵军全部投降秦军。

  面对四十万投降的赵军,白起认为投降的赵军反复无常,不如全部杀掉。

  白起作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困难,秦国自变法后,计算功勋是以在战场斩获的首级来计算,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华阳之战,斩首十五万;径城之战,斩首五万。

  在长平,白起做得更彻底和残忍,四十万没有抵抗力的战俘,被白起无情地施计坑杀。

  长平之战,将唯一能和秦国在军事上抗衡的赵国彻底打垮。之后虽然赵国在魏、楚两国的帮助下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但已经没有人能再阻止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了。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白起:

  长平一战,成就了白起的盖世奇功,但也是千古骂名。之前中国的战争史上,还没有哪位将领敢如此大规模地杀戮战俘,他被后世冠上“人屠”的称号,就不足为奇了。

  白起欲在长平之战后一鼓作气吞灭赵国,但韩、赵两国却遣使苏代买通了秦相范睢,说长平一战白起立的功就够大了,如果灭了赵国,哪里还有你范睢的位置?范睢遂向秦昭襄议说,长平之战,秦国的消耗也非常巨大,应该休养生息,允许韩、赵两国割城求和。秦昭襄王采纳了范睢的意见。

  白起回国后,知道这是范睢的馊主意,很生气,从此将、相二人不合。

  公元前257年,赵国不愿意答应之前的割城要求。秦军再度出兵,准备一举灭赵,这回白起却以病为托辞死活不愿再度任帅。

  后来秦军围攻邯郸,战事不利,秦昭襄王强逼白起任帅,白起却说宁愿死也不愿做败军之将。秦昭襄王大怒,免去白起官职,驱逐出咸阳。

  白起走出咸阳城没多远,范睢又在秦昭襄王面前说白起的坏话了,说这么能打仗的将军,去了别国怎么办?

  秦昭襄王大悟,派人追上白起,送了一把剑给白起作临别礼物。

  白起知道秦昭襄王的意思,叹了口气,说,我一生没什么大错,要错就错在长平坑杀了那么多的赵国降兵吧。

  白起自刎。

  长平之战,他已为自己挖下了坑。

  廉颇:

  廉颇是长平之战中最郁闷的人,中途被换,眼睁睁看着赵国一败涂地。之后,廉颇参加了邯郸保卫战,保卫了自己的国家。

  长平一战后,赵国实力大衰,不但秦国,连燕国这种实力最弱的国家也欺负到头上了。公元前251年,燕国六十万大军(一说四十万)分两路攻赵,廉颇率二十万大军在鄙大败燕军,并进围燕都,逼燕割五城求和。

  然而赵国的政治却日益恶化。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上台,听了奸相郭开之言,免去了廉颇之职,用乐乘代替。

  廉颇大怒,失去理智,与乐乘大打出手,把乐乘打得落花流水而逃。但廉颇也没有理由呆在赵国了,跑到了魏国。

  廉颇在魏国住了很久,魏王却没有任用他。赵国后来数经兵事,赵王想到了廉颇,遣使慰问廉颇,有点想用廉颇的念头,使者却收受了郭开的好处,回来禀复赵王,廉颇老矣,已不能战。

  后来廉颇入楚为将,却最终未立下什么功名,没有了赵国的健儿为卒,廉颇很孤独。

  一代名将最终在楚国郁郁而终。

  战争猜想:

  接受韩国的上党郡,是秦、赵爆发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赵国下出的昏招,平原君赵胜因此也背上了利令智昏的恶名。那么,到底赵国应不应该接受韩国的上党郡呢?

  事实上,即使赵国不接受上党郡,秦、赵之间的对决也不可避免。上党对于赵国来说战略位置至关重要,接收上党郡与秦开战,并不算战略错误,错的是赵孝成王作战不坚决,在双方僵持的时候心存幻想与秦议和,失去了寻求外援的机会,后来又,临阵换将,酿成大败。

  利令智昏、纸上谈兵,将战败的责任都推到了平原君赵胜与初生牛犊的赵括身上,是不公平的。(夜狼啸西风/文)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历史商朝军事历史
历史揭秘:韩信带兵打战为什么总能获胜? 揭秘历史上"搬石头"却砸了自已脚的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