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最害怕得的五大传染病是什么?治疗的方法
春天万物复苏,也是各种流行病频发的季节。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爱卫会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做好防控工作。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流行病”这个名词,但其医学概念是存在的,这就是“疫”,许慎《说文解字》释为“民皆疾也”,即好多人都得病的意思。如果大规模暴发,则称为“大疫”。伤寒、瘴气、传尸、疠风、虏疮等五大传染病,曾给古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最害怕……
伤寒,古代最普遍的传染病
对于流行病的现象,古人认识很早。《周礼·天官》“疾医”条称:“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春季的“痟首疾”是什么病?从字面来说,是“头疼病”。晚清国学大师孙诒让《周礼·正义》认为:“春气不和,民感其气,则为痟痛而在首也。”以的观点来看,就是春天气温不稳,或冷或热便容易患头疼脑热,这就是古代医学所说的“伤寒”。古代伤寒的概念很宽泛,一切由外部感染的疾病,均可称为“伤寒”。中国历史上第一波伤寒大流行,发生于东汉时,世界上第一部总结性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作者张仲景是当时的名医,其宗族原来有200多口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不到十年竟然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七成死于伤寒。
据《·魏书·武帝纪》记载,曹魏大军也曾为伤寒所困,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南征,打了一场著名的“”。但到十二月份,曹军突发“大疫,吏士多死者”。实际上,曹军所患的传染病就是冬春时高发的“伤寒”。伤寒导致大规模死亡事件发生于13世纪上半叶。据《金史·哀宗本纪上》记载: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汴京就是今河南省开封市,不到两个月,死了近百万人。现代学者结合当时医家李杲《内外伤寒辨惑论》所记,认为这次大疫就是伤寒疫。
瘴气,古代最凶猛的传染病
在古代传染病中,瘴气大概是古人眼里最为可怕、凶猛的传染病。瘴气到底是什么传染病?其实就是疟疾。“疟”字从“疒”从“虐”,“虐”是老虎头,在甲骨卜辞中写作“ ”,似老虎张着大口扑向人。其意思很明了,这是似老虎一样凶猛的传染病。古代早期,人们直接将疟写成“虐”,《礼记·月令》即称“民多虐疾”。东汉人刘熙在其《释名·释疾病》释“疟”中,称此病为“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先秦时期,疟疾最早在中国南方地区流行。《周礼》中所谓“秋时有疟寒疾”,即指此疫秋天多发。究其发病原因,《礼记》认为:如果秋天气温偏高,即所谓秋“行夏令”,就会暴发疟疾,因传播疟疾的蚊虫繁衍密集。
在古代,岭南、川贵一带多瘴气,所以这些地区也是疟疾的重灾区。云南过去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老客魂也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也称,泸江两岸“时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历代官兵南征,多因疟疾而遭遇重挫。当年蜀国丞相即因畏惧瘴气,而推迟其南征计划。南征时更因瘴气而失利,据《·唐纪三十三》记载,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六月,廷派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率7万大军征伐南诏国(今云南境内)。结果士兵被传上瘴疫,又病又饿,死去“”,李宓被活捉,全军皆没,后再派军征讨,总共差不多死了20万人。
传尸,古代传播最厉害的传染病
“传尸”也是古代最厉害的一种传染病,有“尸注”、“遁尸”、“风尸”、“沉尸”、“飞尸”等许多别称。所谓“传尸”,其实就是“肺痨”,亦即肺结核。肺结核对古人的祸害历史久远,成书于先秦时的《内经》中已提到此病。
古人为什么把肺结核称为“传尸”?所著的《中藏经》中有“传尸论”篇认为,“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大意是,这种病极容易传染,探视病人、死后吊丧都可能染上。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专门的“治卒中五尸方”,称此传染病“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则为肺结核起了新的病名,他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五蒸”概念,其中的“骨蒸”就是结核病,意思是病深及骨,阴虚潮热由里透外,疴久难愈。
古人认为,肺结核的元凶是一种“虫”,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便称,“虫啮其心肺”,这些“虫”又称“痨虫”、“瘵虫”,其实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结核杆菌。
对于肺结核,虽然古人谈之色变,但从史书记载来看,隋唐时期一位叫许胤宗的治疗肺结核病专家,曾用偏方绝技治愈过肺结核。《新唐书·方技传》记载,当时“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
疠风,古代病患不宜结婚之“恶疾”
疠风,即麻风病。又称“大麻风”、“天刑病”、“癞大风”、“癞病”等,是古人畏惧的又一恶性传染病。《黄帝内经》记载:“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据《·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冉耕曾患麻风病,孔子前去看望他,从窗子外握着他的手,连声感叹:“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说成白话就是,德行这么好的人却得这种病,这就是命吧!《史记》中未明说冉耕患的是麻风病,仅称“恶疾”。但东汉学者何休曾就《春秋公羊传》中的“恶疾”作注:“谓瘖、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结合冉耕被隔离在屋内,只有“疠”这种恶疾符合条件。
古代将感染疠风的病人列为“不宜结婚对象”。据《大戴礼记·本命》记载,最晚在已有“五不娶”风俗,其中之一就是“世有恶疾不取(娶)”。古代患麻风病的名人除冉耕外,还有初唐诗人等。卢照邻病中曾写下《病梨树赋》,诉说自己的痛苦。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曾给他开方疗病,但一直没有治好,最后投河溺亡。据记载,麻风病在隋唐时期曾一度大流行,唐朝廷在一些寺院专辟“疠人坊”,这也是中国设立麻风病专治医院的开始。
虏疮,古人最早发现防治办法的传染病
虏疮,又称“宛豆疮”、“天行发斑疮”、“豆疮”,明清时则称为“天痘”、“疹痘”,即国际通称的“天花”。有关此传染病的最早记载,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虏疮”这种传染病非中国本土病毒。当时坊间传,“永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为何称为“虏疮”?葛洪考证:“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但葛洪所记疑点多多,“永徽”是李治的年号,“建武”是东汉第一位光武帝的年号,在葛洪之前至少还有等三位皇帝用过“建武”年号。有学者据光武帝刘秀时的名将马援,在南征交趾(今越南)染疾死亡的传说,认为“建武”是刘秀的年号,进而考证,天花最早是东汉时由马援南征军带回来的。笔者查《后汉书·马援列传》,确有马援“出征交阯(趾)”,得传染病死亡的记载,但应是感染瘴气(疟疾),而非天花。
虽然葛洪所记存疑,但两点事实应肯定,一是天花是外来传染病,二是中国人对天花认识很早。现代专家曾在3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发现天花病,并推测,天花在公元四世纪时从埃及或印度向外传播。整个十八世纪,欧洲超过一亿人死于天花。天花虽凶,但由于中国最早发现了防治天花的办法,因而天花在中国并未像在欧洲那样造成空前的灾难。据清朱纯嘏《痘疹定论》记载,在(真宗)当皇帝时,已有“王素种痘”的记载。此种痘技术后传入欧洲,才有了更有效的“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手段。目前,天花是惟一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