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人不可无诤臣诤友诤子:为何明君身边诤臣多?

人不可无诤臣诤友诤子:为何明君身边诤臣多?

时间2023-03-06 14:48:24发布admin分类历史趣闻浏览95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能听取臣下意见的明君都能善始善终,而那些只喜欢臣下对自己阿谀奉承的昏君均。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一听到民间有人造反就不高兴,如果有人说:“那只是普通盗贼,地方官吏全力追捕,已将盗贼全部抓获,这些小贼小盗不足为忧”,他就很高兴。结果“遍地皆反者,内有叛臣”,秦二世还不知道。秦二世被叛臣所逼,临自杀前问身边唯一的宦者:“公何不早告我,乃至于此!”宦者回答说:“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诛,安得至今!”

  君子要纳谏,在用人方面不可不用敢提意见的诤臣。认为,诤臣的有无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曾子全书·仲尼闲居篇》记载了孔子论述诤臣、诤友、诤子的一段话:曾子曰:“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矣!是何言矣!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诤于父,臣不可以弗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明君身边都有一批诤臣。有、、周昌、叔孙通等敢提意见的大臣。刘邦占领咸阳(今西安)后,曾想住在的皇宫里面,把的财宝妇女据为己有。樊哙及时制止了他,樊哙说:“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张良也说:“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开明的刘邦接受了樊哙和张良的意见,马上还军霸上。刘邦晚年宠爱戚姬,戚姬生赵王如意。刘邦觉得太子仁弱,而赵王很像自己,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周昌、叔孙通、张良等大臣先后多次进谏,后来张良又建议请出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老先生出山辅佐太子,才使刘邦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唐太宗身边的诤臣也不少。如、虞世南、马周等,尤其是魏征,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诤臣。《》记载:“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李世民曾经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则暗。秦二世偏信,以成望夷之祸;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自古明君不仅纳谏,而且鼓励大臣进谏。如曾多次下诏命诸侯公卿“举能直言极谏者”,并重用诤臣张释之、申屠嘉等人。的开创者为鼓励臣下进谏,曾立下誓言不因臣下与自己意见相左而置人于死地,并将此誓言纳于太庙,传及子孙。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国古代史历史中国历史刘邦唐朝楚汉战争汉朝鸿门宴秦朝西汉
特务组织竟然起源于汉末时期:曹操就是个中高手 古代军中禁酒非小事:第一猛将吕布曾因此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