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之前德国凭啥就敢断言“日本必胜”?
1896年,中国晚清大员出访德国,主动求见。当着这位铁血宰相的面,李鸿章主动套近乎,自比“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反唇相讥:没人说我是“欧洲李鸿章”。李鸿章主动求见俾斯麦,俾斯麦只给了李鸿章十几分钟会面时间,在回答完三个问题后,他觉得礼节已到,就转过头与德国驻清国大使聊了起来,把李晾在一边。有趣的是,李鸿章和俾斯麦之会是中国作者的话题,而这些“热脸贴到冷屁股”的细节,却很少被提到。俾斯麦不太尊重李鸿章是有理由的,早在甲午战争之前,俾斯麦就进行过精准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战争还未爆发,这位德国首相凭什么认定中国必败、日本必胜?俾斯麦是根据他所见到的访德中日官员举动做出的判断。“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回顾这段话,不得不承认,“铁血宰相”长着一双鹰眼。后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惊人地按照他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其实,中日海战一触即发时,在西方国家眼里,看好日本的并不多,不少国家因为中国重金购入西方最先进的坚船利炮而看好中国,待战争有了结果后,西方大多数国家才知“中国虚实”,从而才对日本。而俾斯麦早就看到了中日两国的胜负手。在俾斯麦眼里,他欣赏的东方政治家不是李鸿章,而是日本首相。因为后者的行事风格更与他相符。早在日本还未成大气候时,伊藤博文访德,就受到俾斯麦隆重款待,两人“”,在酒席宴喝的酩酊大醉,伊藤博文找到了自己的偶像,俾斯麦看到了自己的衣钵在东方的传承人。
“历史不过是一张被印刷的纸;重要的是去创造历史,而不是抄写它。”“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当大国在为生存斗争而冲突时,他们之间的所有条约就不再具有约束力。”这些俾斯麦的“名言”,李鸿章没有豪气复制,但却被伊藤博文引为座右铭,在他主阁日本政坛期间,处处以俾斯麦为榜样,将“俾式风格”尽染日本海军。仔细看当时日本海军,可以发现一个令人震撼的现象:这是一支几乎可以用上“疯狂”这个字来形容的新生军队,它是一支很有创意的军队,能够无视一切既存的经济政治军事规则和定论而,从而创立了不少“首次”。以伊东佑亨为代表的青壮年海军统帅,,魄力非凡,令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几乎达到了“恐怖”的状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远东可以说是日本海军的天下。在与这支“恐怖”力量的赌局中,羸弱的朝鲜输掉了家园,外强中干的清国输掉了后院,即便是势大力沉的北极熊沙俄,虽然与对方拼得都剩最后一口气,但也终于先行崩溃,不得不带着他们海军司令的尸体,丢弃了中国东北全境和南库页岛,退回老家地盘。起初日本除了老师德国,没把任何国家放在眼里。而到了一战时期,这个学生竟然连老师也不再放在眼里,在中国青岛向德国宣战并战而胜之。此时,俾斯麦已经作古二十年。不知这个当初预言“中日战争”胜负的人,是否预见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本会将德国打败?“打败老师”是日本崛起的标志,也是他们骨子里的意愿。俾斯麦预见并乐见日本击败“老老师”中国,但是未必料到,失控的学生,对“新老师”也将是“大祸害”。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