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趣闻“官倒”起源于何时?交钱就能进国子监

“官倒”起源于何时?交钱就能进国子监

时间2024-12-14 23:34:19发布小兔子乖乖分类历史趣闻浏览5

   人们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就有如大学一般的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当时也不兴叫“大学”。时的中国大学称为“太学”;周时则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真正把大学叫“大学”的,在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当然,有人的地方肯定就有肮脏的交易,买卖文凭之事当时也是屡见不鲜,人们也称之为“官倒”,那么“官倒”起源于什么时候呢?请听小编娓娓道来。

  与大学不叫“大学”一样,中国古代的大学生也不称为“大学生”。以称谓来说,通称“生员”,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监生”,学生可享受“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廪膳”。国子监是朝廷的中央宫学,用现代人的话说,它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级重点大学,学生比现在博士的水平还高,其学术地位远胜于今国务院“211工程”中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现在的大学生连个工作都难找,但国子监的毕业生可没这担心,不仅包分配工作,很多时候还“包当官”。明代便规定,“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换句话说,上了国子监就能当官,上不了便别想往上爬。

  进国子监,就等于进名牌大学了;,需要纵身一跃。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还有另外一种分类: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荫监生”也称官生,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或恩准入监的子弟以及土司子弟和留学生。二“贡监生”是由地方官学选拔入监的生员。三“举监生”是在京师会试下第的举人,有翰林院择其优者送入监内读书。四“例监生”通过捐纳钱物而获得监生资格者。说明了教育对象的扩大,也说明教育普及的扩大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上大学的好处多多,但上大学得凭成绩,要考,古今一理。没有成绩,如果有一个不凡的家庭背景,有当大官的老爸、太子党的身份,也可以,特招嘛。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是不是没门了?也不是,但前提条件得有钱——买个入学名额。这便是现在大家常说的“花钱上大学”。

  古时的入学名额叫“员”,生员就是这意思,即今“招生指标”。所谓花钱上大学,就是购买到这种招生指标。招生指标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买卖的,最疯狂的年代,是。明朝廷曾经明码标价,以收取“赞助费”的方式,公开出售招生指标,这种行为叫“官倒”。

  皇店,主要是指为皇室经商的商号。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指使手下的或官吏经商开店,这些皇家店铺资本雄厚,货源充足,并无税赋上缴之说,可以说是的“官倒”和“皇店”。明朝年间的太监刘若惠在其所著的《酌中志》中,就曾披露了一些皇店的情况。

  国子监是古代出“贤人”的地方,现在南京、北京的明国子监遗址附近都有“成贤街”就是这原因,招生指标是不应该成为商品的。但是随着国力下降,中央财政严重亏空,朝廷急于搞钱,便开始“教育乱收费”了:凡想上大学、到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军民子弟”只要肯出“赞助费”,就发给“录取通知书”!有意思的是,明朝时收取的赞助费不要现金,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是马匹等。

  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皇店有6家,由“提督太监”主掌,每年所征白银“约数万两”,“除正项进御外,余者皆提督内臣公用”。皇店每年所进货物十分惊人:“每年贩来貂皮约1万余张,各种布匹140万匹,棉花约6000包。其中,从浙江绍兴进茶约1万箱,还有猪50万头,羊约30万只等”。显然,这些除少部分供皇室享用外,多数均卖出,这种大规模的倒买倒卖,比之今日“官倒”丝毫不逊色。

  “官倒”乌纱帽,在古代中国屡见不鲜,但像明朝这样“官倒”招生指标的,实在少见,可以说开了中国花钱上大学风气之先。国子监的学生,本来因为出身和入学方式不同,叫法便不少,如举监、贡监、荫监、恩生等,自打招生指标可以买卖后,叫法又多了一种 “例监”,这是给通过买指标入学学生的专有称呼。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诸葛亮墓到底在哪里?武侯墓只是座假坟 康熙为什么要禁止天主教?康熙对天主教的态度为何变化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