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好听的名人复姓名字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名人那还真的是多了去了,但是如果说到中国历史上好听的复姓名字也还是很多的,比如小编听说的过的诸葛亮啊什么的,但是其实这些也都不是什么好听的了,下面小编要为大家盘点的是十大好听的复姓名人名字,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
第十位:百里奚。
百里奚,(约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市)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百里奚是历史名城南阳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之一,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姓氏来源:周初,周武王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儿子虞仲的子孙在虞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春秋时,虞仲有个后人叫奚,因住在百里乡,又称百里奚,他在虞国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和虞君都当了晋国的俘虏,成了奴隶。这时,秦穆公向晋献公求亲,晋献公就把女儿嫁给他,同时把百里奚也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国。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国的奴隶。秦穆公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一直在收罗人才,他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干的人之后,决心把他追回来。他怕用重金去赎会引起楚国对百里奚的重视,就按照当时奴隶的身价,用五张羊皮把他作为逃奴赎回来秦穆公同百里奚交谈后,对他大加赞赏,封他为大夫。百里奚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百里氏。
第九位:太史慈。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姓氏来源:太史姓源出有二:
1、以官名为氏。西周、春秋时有太史(太史令、太史丞)官,掌天时、星历职。其后代以祖上官职“太史”衔为姓,称太史氏。
2、出自姬姓,胡于蔡之后所改。西周时,周文王的孙子胡于蔡,又称蔡仲,其后人有的以太史为氏。
第八位: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姓氏来源: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第七位: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文章西汉两司马」,这是班固对司马相如文学成就的评价。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汉赋经过他揉和各家特色,加上他自己的创造建立起固定的散体大赋,成为后来诗赋的典范。
姓氏来源: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周宣王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后来程伯休父克平了许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春秋宋国,楚国,晋国,各国都有司马,以司马为姓。
第六位:东方朔。
东方朔(前161年-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东方朔一生着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的名篇。亦有后人假托其名作文。明人张溥汇为《东方太中集》。
姓氏来源: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迄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又一说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
第五位:独孤信。
独孤信(502年-557年)本名如愿,北周时期云中(今大同)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拜大司马,进封卫国公。
姓氏来源:独孤姓出自刘姓,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以独孤为氏。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为独孤氏。[1]独孤一族为当时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 。现多简化为单字“独”姓或转化为刘姓。
第四位:万俟咏。
万俟咏,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哲宗元佑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据王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补任下州文学。善工音律,能自度新声。词学柳永,存词27首。
姓氏来源:拓拔珪原是鲜卑君主的后代,在战乱中长大,他成年后,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占地称王,扩展势力。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拔氏进入中原,后来就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北魏君位传六王后,由献文帝拓拔弘继承,他的三弟之后,就是万俟氏的始祖。
第三位: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祖籍陇西上邽,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姓氏来源: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上官大夫,其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大夫,子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第二位:钟离昧。
钟离眛(?一前200年),姓钟离,名昧。朐县伊芦乡(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人。楚汉之际项羽麾下名将,多次在与刘邦正面对峙时给刘邦以沉重打击。汉朝初年,被韩信逼迫而自杀。
姓氏来源:
钟离源出有二:
1、出自嬴姓,以国名为氏。
周代时,伯益的后人有封国钟离国(在今安徽省临淮关一带),春秋时钟离国被楚国所灭,国人遂以原国名命姓,称钟离氏。
2、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
春秋时宋桓公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为三郄所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居住地命姓,称钟离氏。
第一位: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母亲高氏为汉族。从小“该博文史”。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李渊爱其才,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受许敬宗诬陷,削爵流黔州(今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终自刎而死。
姓氏来源:长孙复姓本为拓跋氏,为后魏献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沙英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小儿子什翼健就是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长孙嵩后来位至太尉,封为北平王;他的侄子长孙道生屡建战功,位至宰相,封为上党王。拓跋嵩因有功于魏,世袭为王族大人。孝文帝时,以拓跋姓为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故改姓为长孙氏。
说到周亚夫其实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是有多么的厉害,保卫长安等等,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了,小编表示厉害满分啊,但是其实周亚夫并没有败给七王之乱的刀剑相向,最后却死于一双筷子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他优雅从容地挺立在“七王之乱”的凄风苦雨中,很有一代枭雄的豪迈;但他却倒在了汉景帝刘启的酒桌子上,犹如一枚严霜中的落果。
把“性格就是命运”这句话用在西汉景帝刘启的丞相——周亚夫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人生之路充满坎坷,他没有走出跌宕与起伏并存,光鲜与黯淡相生的魔咒。
要说周亚夫,我先简单地说说他的父亲周勃。刘邦由江苏沛县弄事的时候,周勃就坚定地跟着他一路走到了西汉的深处。打胡陵、取方与、攻蒙邑、平魏地、袭宛朐、破武关、败秦军,周勃跟随者刘邦直捣咸阳,给秦王朝画上了休止符。在他人生凯歌一路嘹亮的时候,他身上的官阶也一路攀升,最后到了将军、太尉。在平定英布叛乱后不久,刘邦带着人生最为深痛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作为先帝元老,周勃身为列侯,侍奉当朝皇帝刘盈。六年后,汉惠帝给他了一个太尉的职务。在吕后临朝称制的那几年时间里,周勃和其他朝臣一样心里很不舒爽。吕后死亡之后,吕禄、吕产等吕门人物把持朝政,刘姓天下岌岌可危。身为太尉的周勃和丞相陈平歼灭诸吕,为刘恒当皇帝扫平了道路。说起来,周勃很是一个知道进退的人物,在汉文帝刘恒时代,作为右丞相周勃两度出任丞相,两度去职。一个诚实厚道、刚毅朴素、身经百战、顶天立地的人物,在自己的晚期遭到了汉文帝的怀疑,差点人头落地,竟至于晚年凄凄惨惨。
正所谓“只有与皇帝同频共振的忠臣,却没有对臣下坚信不疑的皇帝。”
我们现在来看看周勃的儿子周亚夫。这个被汉文帝刘恒称为“真将军也”的人物,可谓一生叱咤风云,但结果却是吐血而亡。君臣之道,似乎成为周勃周亚夫父子身上的紧箍咒。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六年),匈奴举兵入关,形势十分危急。汉文帝刘恒任命了刘礼、徐厉、周亚夫三个将军,分别在霸上、棘门、细柳三个地方驻守,以防不测。某日,刘恒亲自要到这三个地方慰问守军。在霸上和棘门,刘恒长驱直入,守军骑马迎送,看起来很有规矩。等他到了细柳营,情况和前面完全不同。细柳营前,军士披甲执锐、利剑出鞘、箭在弦上,个个都处于战备状态。先遣人员被阻挡于门下,即使听说皇帝要来,细柳营的门卫也丝毫不给通融。等刘恒到了细柳营门下,门卫也没有开门放行。
这还真是一支铁打的队伍。周亚夫在见到文帝的符节之后,才命令打开营门。在细柳营中,周亚夫兵器在手,一幅临战状态。他请求不行拜跪之礼,谨以军礼参见皇帝。这个行为让汉文帝很是感慨,他不得不向周亚夫的将士们致礼。在细柳营里,皇帝刘恒看到了训练刻苦、纪律过硬的周亚夫不对,他深深为将士们的精气神所打动。几十天后,霸上、棘门、细柳三支队伍整合,皇帝放心地让周亚夫做了统帅。
这件事情深深扎在汉文帝刘恒的脑海中。他像忧国忧民的汉高祖刘邦一样担忧身后大事,临终他叮咛太子刘启,如果有危急国家安全的大事情,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先帝有交代,汉景帝刘启似乎很听话,他很快让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
验证汉文帝对周亚夫判断的是,汉景帝执政三年之后的“七王之乱。”公元前155年,作为御史大夫的晁错给皇帝提交了一个《削藩策》,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刘启认为晁错的建议符合当时的实际,能够有效解决西汉开国以来形成的地方诸王势力日益座大的困局。公元前154年的年底,吴王刘濞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看到形势不妙,便联合进行“清君侧”反叛朝廷的军事行动。
这时候,周亚夫被任命为太尉,统军平叛。果然,周亚夫和他的父亲一样,对西汉政权一心一意。
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出战七王。他足智多谋,战术战略运用得当,仅仅三个月时间平息了西汉立国以来遇到的最为严峻的国内乱象。
两年后,刘启把丞相的职位给了周亚夫。他走到了人生的顶峰。
花开必有花落时。人生往往就是这样,周亚夫的来路里已经充满了变数。
在废栗太子刘荣这件事情上,因为周亚夫的反对,刘启心里很是不爽快。
人和人之间关系一旦变得微妙,事情就麻烦了。更何况这是君臣之间的缝隙。
后来,在王信封侯和对匈奴降汉之将的封侯问题上,因为周亚夫的不同意见,皇帝和丞相之间很不愉快。在刘启看来,周亚夫太过迂腐。
当然,周亚夫绝对是个识货的人物。
他称病辞职。
汉景帝很有风度地批准。
辞职其实不是君臣关系的完全解套。在汉景帝眼里,普天之下,谁又不是他的臣下呢。
日子没过多久,刘启设宴招待周亚夫,故意不给他筷子。这让周亚夫很不高兴,皇帝和一个旧臣之间的裂痕愈来愈大。在景帝看来,这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怕是不能在委以重任了。
终于因为儿子购买甲盾之事,周亚夫被密告有谋反之心。刘启安排审查,周亚夫不堪屈辱,最后吐血而亡。
曾国藩曾经说“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观其细柳劳军,天子改容,已凛然不可犯。……皆秉刚气而持正论,无所瞻顾,无所屈挠。”
一个文武双全的大人物没有死在杀敌的战场上,他却死在了君臣之道的战车上。为了西汉王朝殚精竭虑的人物走了,他不单单是因为性格而亡,更是因为那个时代而亡。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