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了稳固政权打破百年孝道 司马懿才是敢打破世俗之人
古代把一个人的孝道看的极为重要,孝甚至是排在第一的东西。司马懿也正是利用这点发动政变,杀了对他唯一还有威胁的曹爽,之后司马懿却对自己的孩子说死后不要扫墓,这对于当时的风俗来说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了。但是司马懿也是怕同样一件事发生到了自己头上,所以只能打破世俗,看来权利还是最重要的东西。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谋士,也是一位贯穿了整个三国时代的人物,后世一直将其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而与诸葛亮为蜀汉死而后已不同,司马懿前期一直韬光养晦,加上寿命又极长,活生生将三国所有杰出人物全部熬死,笑到了最后,并为司马家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奠定了基础。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73岁,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而在其去世前,司马懿却为后代定下了一个奇怪的规矩,那便是“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司马懿不准子孙后代去往他的陵墓祭扫,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还得与司马懿掌控曹魏政权的那一役开始说起。嘉平元年(249年),此时魏国在位的皇帝是曹芳,曹芳年幼,由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两人几乎水火不相容。
这年正月,皇帝准备前往高平陵祭扫魏明帝陵墓,曹爽随行,司马懿则称病不出,留在了洛阳。等到曹芳曹爽离开后,司马懿突然发动兵变,控制了都城。同时,逼迫郭太后下旨,废掉曹爽大将军之位,随后率军勤王。
关键时刻,曹爽没能听从谋士桓范的建议,带皇帝前往许昌,效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反而轻信司马懿劝降,教出了所有权力,随曹芳一同回京。结果刚到洛阳,司马懿便立刻撕破伪装,尽诛曹爽及其党羽,彻底把控了曹魏政权,皇帝曹芳沦为傀儡。
这次事变之所以能够成功施行,其诱因便是曹芳曹爽两人离开了大本营洛阳,导致手中没有兵将,才被司马懿一网成擒。而司马懿死前,为免子孙重蹈覆辙,给他人以可趁之机,便立下遗训,禁止子孙去他坟前扫墓。
不得不说司马懿为了家族真的是操碎了心啊,可惜子孙却不太争气,整天忙着争权夺利,五胡乱华差点让华夏民族毁于一旦。各位看官,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话说在中国古代还是有很多的习俗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正月不剃头,其实,这主要是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的。相传在当时有一句传言便是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是真的吗?其实,小编觉得还是很有趣的,当时的皇帝提出了相应的法令,明末清初时期,人们必须要剃头,人们为了纪念明朝,于是就有了正月不剃头来作为怀念,具体的习俗讲究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统就是正月里不理发,所以大部分人在年三十之前理发,过了一个正月之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在理发,所以民间就有传言“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那么这个传言是否是真的呢?经专家翻阅古籍才知道正月里不剃头的民俗来源于沈阳,也与大清朝入主中原开始的。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并打败李自成后,顺治在沈阳故宫下达的‘剃头令’。当时的清廷为了贯彻“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金钱鼠尾)。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清廷将这种发型在汉人间大肆推行。
“正月剃头死舅舅”一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这种说法的起因也与沈阳有关。清朝成立后,当时不少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下来。
谈及“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俗语出现的原因,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视“头发”如生命,“去发”则是一种刑罚。三国时曹操曾割发代首就是这个道理。
清政府强迫汉人改为满人发式剃头留辫子以统一全国服饰,激起了强烈的民族反抗情绪,于是有了‘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的口号,发生了‘江阴十日’等反抗剃发斗争。”后来又借助民俗语言方式创造了一个歇后语“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以“死舅”谐音隐指“思旧”,在民族压迫的黑暗统治下表达一种民族反抗意念。
剃头死舅舅”本是汉人对清朝的反抗,经过三百多年的口口相传已经演变为另一种含义,现在更多的体现为中华民族注重血脉亲情的个性和文化传统。“社会在进步,民俗在发展,人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传承,但不要为此耽误了正常的生活,真正做到‘辨风正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