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没有出现过垂帘听政?
关于垂帘听政,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清朝的慈禧太后,但其实,她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干政的太后,在历史上,很多时期都有过这种现象,著名的比如吕雉,都是垂帘听政的代表人物。但是有一个朝代比较例外,那就是明朝,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唯一一个有机会的太后却偏偏拒绝了。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垂帘听政,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奇观。自战国、汉朝、唐朝、宋朝至清朝,出现了宣太后、赵太后、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唯独明朝近300年,没有出现垂帘听政的现象。
明朝没有垂帘听政,得益于朱元璋出台的防止外戚干政的一系列制度。不过,明朝本来有一名皇太后,本可以光明正大地垂帘听政,却被她果断拒绝。
这名拒绝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姓张,她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皇后本是京城指挥使张麒的女儿。她嫁给朱高炽为妃后,张麒因女儿贵,被追封为彭城伯。
朱高炽虽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但差点没当上皇帝。原来,朱高炽性格温和,举止沉稳,但因为身体肥胖,不善骑射,不受朱棣喜爱。朱棣是一名马背上的皇帝,热爱在战场上厮杀,因此更满意英勇善战的次子汉王朱高煦,打算改立朱高煦为皇太子。
张氏精明能干、处事周到,她很清楚朱高炽的处境,便在为朱高炽出谋划策的同时,“事成祖及仁孝徐皇后,甚谨重,得仁孝心”,获得了朱棣与徐皇后的好感。朱棣对张氏赞不绝口:“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张氏生育的长子朱瞻基,聪慧好学,深得朱棣宠爱。最终,朱棣于1404年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张氏同时被立为皇太子妃。
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张氏被册封为皇后。朱高炽命真是不好,他的皇太子之位一直悬着。被确立为皇太子后,还熬了整整20年,才如愿以偿地登上帝位。可是,朱高炽只做了一年皇帝,就因为身体原因,于1425年患病去世。
朱高炽去世后,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朱瞻基尊封母亲张皇后为皇太后。屈指算一下,张太后是明朝立国以来的第一位皇太后。
朱瞻基跟父亲一样,在做了10年皇帝后,就突然患病去世。难能可贵的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他们共同创造了“功绩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瞻基去世后,年仅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任,是为明英宗。张太后又被尊为太皇太后。皇帝年幼,显然无法处理朝政大事。怎么办呢?有大臣提出,请张太后垂帘听政。照说,张太后有明宣宗遗诏和大臣支持,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垂帘听政。但她拒绝了,回答:“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张太后虽然拒绝了垂帘听政,却并没有撂挑子,什么事情都不管,而是尽心尽责地辅助朱祁镇。当时,由于明英宗朱祁镇宠幸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宫中太监势力开始冒头。为此,张太后感到忧心忡忡,决定将王振及早清除。
一天,张太后把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等人召来,委任张他们为辅佐大臣,又对明英宗说:“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随后,张太后又召来王振,声色俱厉地呵斥他:“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一旁的女官拿出刀剑,放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被吓得半死。这时候,明英宗跪下来为王振求情,诸位大臣也跟着跪下来,张太后这才说:“皇帝年少,岂知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
在那以后,张太后密切关注王振的动向。一次,她得知王振对奏章独断专行,没有将之交给内阁审议,立即派人召来王振,对他进行责备。因此,在张太后有生之年,王振始终没有翻浪的机会。
直到张太后去世后,王振才逮到机会,将明英宗送给了蒙古人。
朱元璋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同时,朱元璋的家世在历代皇帝中还是非常的低微的,当时的朱元璋非常穷,最后能够成为一国之君当上明朝的皇帝,还是很有本事的,不过,说起朱元璋的后代们,就并不像朱元璋那样的有才华了,朱元璋的后代各个都不成器。有人就问为什么朱元璋的后代不成器呢?因为朱元璋没有管教吗?没有好的教育吗?其实,并不是的,当时的朱元璋为他们提供了好的教育,重点还是在人,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朱元璋应该算是一个好爸爸,他给儿子、孙子甚至后代们提供的教育,都是非常好的,既严厉又饱含着浓浓的爱意。
但是很奇怪的是,他的后代们却大多不成器,明朝的历代皇帝之奇葩,在历朝历代都是少见的。
早在称帝之前,朱元璋在高强度的军事战斗之余,就念念不忘教育儿子们不忘出身,“儿生长富贵,习于宴安,今出旁近郡县,遍览山川,经历田野。……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铭记在心,以知吾创业不易。”
“创业不易”,是朱元璋对儿子发自内心的告诫,饱含着深沉的父爱。不能忘本,是朱元璋给儿子提出的第一个要求。
洪武十年(1378),朱元璋开始正式培养太子朱标,叫他处理政务历练,还特意下发了一道旨意,阐述创业难和守业难的问题,明确提出,只有勤劳,了解实际,才能辨别真伪。在朱元璋的眼里,凡是富贵子弟,最大的危害就在于纵情享乐。
如何保障大明王朝长治久安,在朱元璋看来,只有好好教育子孙,确保后代们从道德、能力上合格,才不会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他在宫中为儿子们办了一个大学堂,选出当时最优秀的国子生做伴读,并建立了一个超级大图书馆。朱元璋经常来这里考察学习情况,心情好的时候与他们一起作诗,探讨古今,“评论文字无虚日”。
朱元璋还选拔当时最好的老师给儿子们上课,当时有一个叫刘崧的国子司业,朱元璋非常认可他的教学手段和品行,经常跟他开展教育对话,往往“燕语移时”,就是往往聊天聊过了时间。
朱元璋认为这个老师最大的优点不仅仅是水平好,更多的是品德高,而且淡泊俭朴,兄弟三人住在一个茅草屋里,有四五十亩地,等做了皇子老师,依旧如初,十年之间一条破被子,直到被老鼠咬坏了也不换,仍旧修补好给他儿子盖。
还有一位老师人称“老实罗”,有一次,朱元璋去他家暗访,看到这位教书先生住在贫穷的陋室,正自己动手粉刷墙壁,让妻子抱一个木墩给朱元璋坐,连一个现成的凳子都没有。朱元璋大受感动,当场赐给他一座房子。
对于这样品德高尚的老师,朱元璋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给子孙留下了一份最重要的遗产:《皇明祖训》,要求子孙对此绝对执行,作为帝国最高家法。
早在洪武二年(1373年),在政治初步运行后,朱元璋就投入了大量精力组织编纂《皇明祖训》,前后历时六年,七易其稿,并严肃告诫:“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地告诫子孙后代该如何做皇帝,如何管理好这个国家。
朱元璋不仅注意儿子们的早期教育,到了一定年龄后,还会把他们外放做藩王进行历练。
洪武十年(1378),朱元璋让太子尝试处理政务,并且下令,今后的政务都要向太子禀告,最后再由朱元璋拍板。
对于有军事才能的儿子,朱元璋尽可能让他们去前线熟悉军事,希望在前线体验军事的艰辛,从而培养出一种军事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
不光如此,儿子们在各地的表现他都派人进行秘密观察,将一举一动随时掌握,一旦发现有越轨和不妥的事情,马上介入,加以严肃纠正。
应该说,这样的教育是非常好的,即使放到今天,也算得上是优质的教育,但是,为什么朱元璋的后代却大多不成器呢?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朱家后代之所以多奇葩,其实也正是朱元璋的这些严厉的教育所致。正如他在《皇明祖训》中告诫的那样:“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朱元璋也太自以为是了,即使他说的是对的,谁能说一百年后还是对的?还“一字不可改易”,也太自大、自恋了。
历朝历代对“祖训”都非常重视,但没有一个开国皇帝像朱元璋这样严厉到如此“不讲理”。
其实这样的悲剧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父母自以为什么都替孩子想好了、规划好了,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规划的去做,就一定能成功,但现实却往往打了他们的脸。
说到底,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历练、去改变,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如果父母把什么都替他们规划好了,反而成了束缚他们的枷锁,即使成功了,也是非常脆弱的,一有个风吹草动,立刻分崩离析。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