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日为什么定在5月8日?有怎样的历史由来
红十字会是一种慈善机构,红十字会每年都会对中国贫穷的地方做慈善,帮助更过的人民吃好穿暖,其次,还要吃的有营养,红十字会是每年的5月8日,每一年,红十字都会有一个主题,红十字会定在五月8号有哪些意义呢?其实,定在5月8号还有与历史有一点关系的,相传当时打仗的时候人们最后取得胜利就是5月8日,具体的也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翻开日历,明天就是5月8日了,这一天恰巧是“红十字日”。之所以把5月8日定为“红十字日”,就是因为它的创始人亨利•杜南先生的诞辰就在这一天。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杜南先生的故事。
先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190年前的5月8日吧!这一天,瑞士首都日内瓦一位银行家的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人就是亨利•杜南。殷实的家境和良好的教育,使得杜南从小就养成了关爱他人、乐善好施的品行。成年以后,他子承父业,开始经营银行业务。
然而,命运多舛。1859年6月25日,31岁的杜南因为业务上的事情前往意大利。在途经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索尔弗利诺村时,正赶上拿破仑三世率领法国-撒丁联军与奥地利陆军展开激战。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战线绵延16公里。由于得不到救助和救护,交战双方的4万多名伤兵被遗弃在村庄和荒野,经受着烈日蒸晒,等待着死亡降临。看到这一惨烈的场景,杜南被震惊了。
在很多人认为与自己无关且避之不及的时候,杜南奋不顾身走上战场。他动员和组织当地村民夜以继日地救护伤员、掩埋尸体,亲自为伤员包扎伤口、端水喂饭。历时八天八夜,直到把所有伤员处置停当,把所有尸体全部掩埋,他才稍微松了口气。
他当然不知道,这次遭遇彻底改变他的一生。回国后,杜南再也无法专注于他的金融业务了。怀着对死伤士兵和受害平民的深切同情,他不分昼夜,奋笔疾书,用了三年时间,撰写并发表了《索尔弗里诺回忆录》。他在书中追述了自己在索尔弗利诺的所见所闻和救护伤兵的故事。在书的结尾,他提出两项建议:一是在世界各国建立中立的永久性的团体,在平时开展救护培训,在战时救助战争中的伤员,而不管他们的国家、阶级、种族、信仰……;二是召开一次国际会议,研究制定保护伤兵和伤兵救护组织权益的国际公约,用以约束战争行为,避免或减轻战争的伤害和苦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如此异乎寻常的设想和建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杜南开始奔走呼号,他把努力实现这种人道救助的理想作为自己执着的追求,甚至放弃了自己的银行生意。
在亨利•杜南的倡导、游说和努力之下,欧洲各国上层社会对他的建议和设想给予了热烈的回应和支持。1863年2月9日,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的前身“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在瑞士诞生,杜南担任秘书长。在杜南和“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的积极推动下,1863年10月26日至29日,16个国家的36名代表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预备会议性质的国际会议,通过了十项决议和三项建议,把在世界各国建立红十字会的基本原则规定了下来。1864年8月8日至22日,由瑞士发起召开了国际会议,英、法、德等1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会议,并签署了日内瓦国际红十字公约。公约规定:战争中的伤员,不分国别种族,都应得到救护;军事医院、救护车都应得到保护。为了彰显瑞士对这项人道事业的贡献,会议决定将瑞士国旗红底白十字翻转为白底红十字作为红十字会的标志。
从此,约束战争行为、倡导人道援助的国际人道主义法正式产生,覆盖全球、改善弱势群体境况的国际红十字运动正式兴起。杜南的卓越贡献,在于把战争救护的最初设想与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国际人道主义法联系起来,促成了这一国际法的产生,建立了红十字会这一国际性组织,开创了国际红十字运动。 也许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红十字事业之中,也许他本质上就不是一个商人──亨利•杜南经营的银行在他43岁时终于破产了。
一贫如洗的杜南因为付不起房租,不得不离开日内瓦,四处流浪。24年后,1887年7月的一天,一位记者在瑞士海顿一个小镇的养老院里发现了几乎被人遗忘的杜南。此刻的杜南虽然只有59岁,但却贫病交加,白发苍苍。随后,记者关于亨利•杜南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梵蒂冈教皇亲自写信向他表示问候,德国红十字组织为他募集了一大笔基金,俄罗斯医生协会为他在莫斯科颁奖,他的祖国瑞士也帮助他恢复名誉……
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他,对财富、名誉等等看得很淡。1901年,他荣获了首届诺贝尔和平奖,但他仍然居住在那个偏僻的养老院里。
1910年,82岁的他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1948年,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协会第20次理事会决定:为纪念红十字运动的奠基人亨利•杜南先生,决定将他的生日──5月8日定为世界红十字日。每到这一天,全世界崇尚和热爱人道主义事业的国家和人民都会举行隆重而热烈的纪念活动。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想要拿更多的钱,摆脱贫穷的生活处境,那么就是打仗立功,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功绩,能够孝敬朝廷,对于很多的文弱书生来说,打不了仗便只能好好读书,考取一个状元或者秀才来当当,这样便可以拿着国家的钱来生活了,工作性质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是一个很稳定的铁饭碗,那么,如果在当时考上了秀才或者状元,工资有多少钱呢?工资高吗?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各种电视剧中,那些考中科举的进士们非常显眼。但是在科举制度的框架之下,真正能够考中科举的文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都是垫脚石。在儒林外史中就描述了文人的惨状。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秀才到底一年能挣多少银子?为何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其实秀才的禄米很少,依靠这点家底,一家人的生活非常困苦。
首先,我们讲一下科举制度的等级。科举制度出现于隋朝,但完全成型则是在明朝。科举制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只有一步步来才有可能做官。最低级的就是童生,童生没有功名,如果一个文人几十岁了还是童生,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当然,那种神童除外,比如明朝的张居正,10多岁就已经考中了举人。童生之上分别是秀才、举人和进士,很多官员喜欢强调自己是进士出身,因为只有进士才是正经出身的官员。
至于举人,虽然也可以做官,但毕竟学历不如进士,所以官位不会太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但海瑞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进士和举人都是可以做官的,但数量比较少。有的县甚至都没有一个举人,可见数量有多少。至于秀才则是最低级的科举文人,比没有功名的童生高一点。在民间有穷酸秀才这个说法,因为和举人们相比,秀才的日子确实不怎么样。在范进中举中,范进考中秀才的时候,大家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但是等范进考中举人之后,立刻有一群人来祝贺,甚至有乡绅前来送钱送房子。这是因为举人可以做官,今后可能会前途无量。至于秀才却不能做官,除非家里亲戚是吏部尚书或者内阁的阁老。按照朝廷的规矩,秀才也有一些特权。比如说见到知县可以不下跪、自己可以不交赋税等等,但也仅此而已。那种天天读书的秀才没有什么生活来源,自然是坐吃山空。秀才分为三等,第一等的秀才,每年有4两银子和一些大米作为补贴。
在中国古代社会,这个标准勉强足够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但是如果家里人口比较多,这点补贴就肯定不够了。比如范进,一家人的日子紧巴巴的,还需要岳父的照顾。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的秀才开始自食其力,比如去做教书先生、代写书信等等,古代社会的识字率是比较低的。但是还有一些秀才就有点死要面子活受罪了,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因为自己是有功名的人,只能专心读书。对于这样的文人,百姓们喜欢称呼为穷酸秀才。
其实这就好比一些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屈就。比起进士和举人,秀才和童生的生活确实比较悲惨,这就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在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从科举制度中走出来的官员,却未必都是高手,那种只会引经据典的书呆子很多。即便是考中了进士,那最多也算是官场小白,在明清时期的官场上,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讲究,包括最基本的称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