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究竟有多厉害?为什么明朝是太监当道?
明朝是中国史上非常有有趣的朝代,当时的明朝太监非常历史,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有太监的身影。不过,后来朱元璋上位后,太监的数量的权利便有所减少了。 朱元璋是一位非常节约的皇帝,当时的朱元璋什么事情都要谋划清楚,提倡勤俭节约。为什么明朝太监这么厉害?其实,其他朝代都没有这样的经历发生,具体的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很多人印象里,明朝最黑暗的地方就是太监专权和乱政。关于这一点,有两本书是宣传重点,清朝编的《明史》和吴晗写的《明代特务政治》。后者这本书里,除了锦衣卫,就是东厂西厂的太监特务。
这两本书里,将明朝太监的丑恶嘴脸揭露无疑。后来,各种影视传播,专家不负责任的演讲,于是太监成为了明朝最黑暗的风景线,权利堪比皇帝,甚至决定皇帝废立,贯穿整个王朝276年。然而,事实真的并非如此,只要皇帝想,分分钟就能拿下他们。接下来,通过讲述两个大太监辉煌和落魄史,来和大家聊聊明朝太监的话题。
刘瑾:被誉为“立皇帝”,但一天就被搞定
关于刘瑾这个人,有三件事值得一提。总体而言,刘瑾忠于皇帝,明白自身是皇帝家奴,也干过不少利国利民之事,最终伏诛只是皇帝一句话,并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当然,刘瑾也不清白,罪状不少,死的不怨。(1)刘瑾最辉煌的时候,是宫廷太监“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2)刘瑾并非无能之辈,也未曾将国事当作儿戏。最让人意外的是,他针砭时弊,推行了“刘瑾变法”。比如,打击贪污腐败和官员失职,降赋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官员不定期考察制度,整顿盐法清查屯田等,遭到了官场的嫉恨。(3)1510年四月,太监内部争权夺利,向皇帝告刘瑾罪状17条。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就去抄了刘瑾的家。毫无疑问,当场就抓了刘瑾,没有丝毫危险和波折。同年八月,刘瑾被处死。整个过程很顺利,刘瑾毫无反抗之力。
魏忠贤:被称为9999岁,但四天被搞定
如今,社会上对魏忠贤的评价,基本上是一面倒,即魏忠贤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事实上,这明显有失偏颇。关于魏忠贤这个人,着重说三点。另外,关于他的伏诛,几乎只用了四天,和刘瑾差不多,也没有抵抗能力。(1)天启皇帝期间,魏忠贤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后来流传“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当然,这个判断有些偏激,那个时代还是有很多硬骨头的,尤其喜欢找皇帝茬的文人。(2)魏忠贤有没有办过好事?答案明显是肯定的!天启死前对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比如,启用辽阳战败后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都说明魏忠贤还是会维护大局的,还真没想玩坏大明江山。(3)1627年8月22日,天启驾崩。同年10月26日,有书生公开声讨魏忠贤的“十大罪状”,魏忠贤非常惶恐,在崇祯面前痛哭流涕。崇祯随之将他发配为天启守灵。11月1日,崇祯宣布魏忠贤罪状,抄家,并将他发配到凤阳守陵。
后记
在去凤阳的路上,魏忠贤上吊自杀。从崇祯清初魏忠贤的过程看,和对付刘瑾一样,可以说没丝毫惊险。因为魏忠贤根本没想过要谋反,毒害崇祯。对他来说,他只想继续保持自身富贵而已,一旦皇帝不信任了,他就完了。所以,如果问明朝太监究竟有多厉害?那只能说,或许很厉害,但皇帝要拿下他们,只是一天和四天的时间而已。至于影视里所描绘的权倾天下形象,那只是影视,并非真实历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也有很多优秀的太监,比如下西洋的郑和,万历时期的冯保等,所作所为,非常了不起。
关羽被杀荆州也丢了,这个打击对于刘备来说已经有点致命了。毕竟一个是自己最好的兄弟,一个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土地。当时刘备准备伐吴到底是一时冲动还是经过了缜密的计划呢?其实刘备这次伐吴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拿回荆州,毕竟荆州对于蜀国来说太重要了,只是最后在夷陵刘备惨被,最后蜀国的国力也日渐衰弱,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年底,关羽兵败,不但自己丢了命,就连荆州也落入了孙权之手。这不但是对刘备集团的重大打击,也断送了刘备集团的跨有荆益、进而一统天下的宏愿。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非常清楚,刘备亲征东吴,结果在夷陵大败,刘备集团实力受到进一步削弱,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
刘备为何要发动征讨东吴之战,究竟是草率行事还是深谋远虑之举。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在夷陵之战爆发前刘备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来看看两个记载,第一个出自《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第二个记载出自《三国志·秦宓传》:“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
这两个记载说明,在刘备决定征讨东吴前,刘备集团内部曾经进行过相关的讨论,而且出现了赵云、秦宓这样反对的声音。赵云劝谏的时间不详,而秦宓劝谏的时间则是在刘备称帝之后即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之后。这说明了一点,即东征的决定是经过两年时间的讨论并最终确定的,可见并不仓促。
另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魏书》记载:“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这个时间是在关羽死后的第二年即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
刘备此举的目的何在,其实很明确,是想借吊唁曹操为名与曹魏交好,目的是为东征消除来自曹魏方面的威胁,可见刘备一早就在为东征在外交上的准备。
还有一个记载出自《三国志·先主传》:“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这个时间是公元221年,同年七月,夷陵之战才正式开始。这又说明战前的刘备并非匆匆忙忙,而是有条不紊地处理了内部事务之后才发动东征之战。
从关羽覆灭的公元219年到刘备征吴的公元221年,期间长达一年多,期间刘备集团不但经过内部的公开讨论,还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这场战争并非草率行事,而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
刘备东征的目的何在?很多人受文艺作品的影响,认为是替关羽报仇,打算消灭东吴集团,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从蜀汉东征的总兵力来看,仅四万余众,并不足以发动一场全面战争,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夺回荆州,恢复战前荆州的疆域。
从这个意义上看,刘备东征是深谋远虑的后的结果,并非草率行事,更不是为了替关羽复仇,而是不愿使隆中对跨有荆益、一统全国的战略构想能够继续实施。尽管东征以刘备的失败告终,但那是战术上的失利,并非整体战略有问题。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