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遂、马超抵抗曹操为什么没有成功?曹操犯下三大失误差点酿成大错
马超当年为了拉拢韩遂一起抵抗曹操也是下了血本,升至说出自己愿意当韩遂的儿子。马超和韩遂联盟后的确给曹操带来了很多威胁,而且曹操还接连犯下三个失误,要不是兵力悬殊估计马超和韩遂就成功了。当时的马超不甘心被曹操一步步吞噬,所以起兵反抗不过曹操这边因为缺少出兵的理由还引起了公愤,造成严重后果。
那么,曹操为何事后会“悔不从觊议”呢?仅仅是因为“死者万计”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上一节已经谈到,为了准备和凉州的割据势力进行决战,曹操已经进行了数年的准备。面对已经在关中及凉州盘踞多年的韩遂等凉州割据势力的较强的战斗力,出现较大伤亡是曹操预料之中的事情。那么,曹操究竟后悔什么呢?
首先,钟繇出兵的理由并不充分,造成出师无名。钟繇的“内以胁取质任”中的“质任”指的是人质和任子,这是常用的一种中央政权牵制地方官吏的一种手段,看起来名正言顺,但是,《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中说“遂遣其子,与行父母俱东”及“太祖闻行前意,故但诛约(即韩遂)子孙在京师者”来看,说明韩遂的“质任”后来也来到了京城,最后被曹操所杀。
因此,钟繇“以三千兵入关,外托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的借口,引起韩遂及其他凉州割据势力的强烈反弹。连已经有全家二百余口迁到邺县的马腾集团都认为“疑繇欲自袭”(见《三国志·武帝纪》),于是被迫聚众反叛。
《资治通鉴》中说:“关中诸将果疑之,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屯据潼关。”可见声势之浩大。这场叛乱几乎聚集了凉州、关中所有的割据势力,也证明了出师无名造成的严重后果。
其次,曹操对马超集团的判断产生了严重失误。前面提到,马超一家二百余口于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已经迁到了邺县,马超的父亲也在朝廷担任卫尉一职,实际上已经被曹操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曹操错误地认为:即使韩遂集团发动叛乱,而实力强大的马超集团也必将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而结果却事与愿违。
第三,从韩遂、马超等人叛乱后曹操的应对措施来看,曹操也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韩遂、马超是在三月份起兵叛乱的,而曹操当时虽然命令曹仁进行增援,但给前线将士的命令却是“坚壁勿与战”。直到同年的七月,经过近四个月准备的曹操才匆忙率军赶往潼关。这也证明了曹操在发动关中决战的时机上发生了较大的失误。究其缘由,还是与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失误分不开。
不过,尽管曹操在发动关中决战的决策上产生了严重的失误,不过,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曹操集团与凉州割据势力的决战中,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小的时候,我们大概都听说过一个故事,叫做牛角挂书,大致是说一个小孩非常刻苦地读书,即便是骑在牛背上的时候也不忘记读书,把书挂在牛的一只角上。也许是受到“骑牛”两个字的影响,很多人在不了解故事的主角的情况下,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个小孩应该是一个贫民,读书也是在他“放牛”的过程中进行的事,实则不然。具体情况如何,我们现在来看看。
故事中刻苦学习的主角名叫李密,是隋朝时期世代位居高位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分别是西魏、北周、隋朝的高官,李密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生长得文武双全,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后来承袭了父亲蒲山公的爵位,从来不吝啬钱财,救济亲朋,收养门客。
李密好读书,尤其喜爱兵书,他曾经是国子助教包恺最好的弟子。后来,他凭借父亲的荫封,在宫中担任宿卫,隋炀帝见他左顾右盼,神态很不寻常,因此要求宇文述不要再让他留在宫里当宿卫。宇文述告诉他,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学获得更高的职位,留在宿卫的工作上得不到什么成就。于是李密辞官,专心读书。
而故事中提到的“挂角”,就发生在他辞官之后,去拜访包恺的途中。他骑着一头黄牛,铺着一块蒲草在牛背上,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翻阅。某日,越国公杨素路过,看见李密,觉得很惊奇,追上去与他相谈。李密认得杨素,下牛向他行礼,两人聊得非常愉快,杨素还对自己的儿子说,李密气度非凡,你们都在他之下。后来,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被派监理军需的运输工作,杨玄感见天下动乱,准备起兵,派人去迎接李密来主持谋划的工作。
如此看来,李密之所以会牛角挂书,与放牛并没有关系,与他是不是贵族也没有关系,只是他喜欢读书,也只有他在骑牛的时候才会如此。
- 随机文章
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